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皇親」、「國戚」地位差別非常大 >

「皇親」、「國戚」地位差別非常大

古代話本小說或者戲曲中常見「皇親國戚」的說法,人們多習焉不察,以為「皇親」、「國戚」本來是一回事,孰知大謬不然,「皇親」和「國戚」不僅有區別,而且地位判若雲泥。

欲講解清楚「皇親國戚」,要先從「親戚」一詞入手。簡單來說,「親」是指和自己有血緣關係的人,「戚」是指和自己有婚姻關係的人。但是古人也常常混淆二者的區別,比如有六親、六戚的說法,常見的解釋都是指父、母、兄、弟、妻、子。不過,從「戚」的造字本意可以分析出這個字的原始含義和引申義。

《說文解字》:「戚,戉也。」戉(yue)是兵器名,斧的一種,也寫作「鉞」,是隨身攜帶的武器,因此引申為親近的人,正如段玉裁所說:「親戚亦取切近為言。」那麼,把有婚姻關係的人稱作「戚」,正是取其外來而衛護之意,因此不可能有血緣關係。比如「外戚」的稱謂,指皇帝的母族和妻族。

「親戚」既明,我們來看「皇親國戚」。毫無疑問,「皇親」就是指和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也叫「宗人」,即同宗同族之人。明清兩代都有宗人府,職責是「掌皇九族之屬籍」,清清楚楚,是掌管皇帝同族的各種事務。

和「皇親」相比,「國戚」的地位就低微得多了。既然是皇帝的母族和妻族,那麼就不能列入皇帝私人範疇的「宗人」,而只能列入「國」,母族和妻族都屬於「國」的範圍,故稱「國戚」,「外戚」的「外」字更點明了區別於「內」(「皇」)的身份歸屬。

在一個朝代之內,「皇親」的人數是相對穩定的,而「國戚」可就大不一樣了:王子成婚,增加了王妃的「外戚」一族;公主出嫁,增加了駙馬的「外戚」一族;皇帝的舅氏也是「外戚」一族……諸如此類,「國戚」的數量簡直可說呈爆炸式增長,因此外戚作亂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在人們的心目中,皇室內鬥即使再激烈再血腥,似乎也都可以理解;但是國戚作亂,那就是大逆不道了,原因就在於此。

不過隨著時間的推移,皇親、國戚連用,統稱與皇室有血緣關係和婚姻關係的人,二者的區別也就沒有過去那麼嚴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