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合葬」原來是從周公開始的 >

「合葬」原來是從周公開始的

《詩經·大車》:「谷則異室,死則同穴。謂予不信,有如皦日。」這是一位女子的誓辭。「死則同穴」即合葬,可見這一習俗從春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有史可稽的合葬第一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周公。

據《禮記·檀弓上》載:「季武子成寢,杜氏之葬在西階之下,請合葬焉,許之。入宮而不敢哭。武子曰:『合葬非古也,自周公以來,未之有改也。吾許其大而不許其細,何居?』 命之哭。」季武子是魯國的正卿,他要修建陵寢,杜氏之墓剛好位於西階之下,杜家的後人請求允許他們將先人合葬,季武子答應了。但是杜家後人入宮遷葬的時候卻不敢哭,季武子說:「合葬不是古制,而是從周公開始的,到現在也一直沒改變。我允許你們遷葬卻不允許你們哭,這是什麼道理呢?」於是允許杜家的後人為先人哭泣。

接著,這一章又記載了季武子的另一句話:「舜葬於蒼梧之野,蓋三妃未之從也。季武子曰:『周公蓋祔。』」鄭玄註解道:「祔(fu)謂合葬。合葬自周公以來。」舜的時代還沒有合葬之制,正如孔穎達所說「以古代不合葬,且天下為家,故遂葬於蒼梧之野」,「古不合葬,故舜之三妃不就蒼梧與舜合葬也」,「周公以來蓋始附葬,附即合也,言將後喪合前喪」。

《禮記·檀弓上》在同一章還講了孔子為父母修合葬墓的故事,從中可以看出上古時期的葬制。「孔子既得合葬於防,曰:『吾聞之,古也墓而不墳。今丘也,東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識也。』於是封之,崇四尺。孔子先反,門人後,雨甚,至,孔子問焉,曰:『爾來何遲也?』曰:『防墓崩。』孔子不應。三,孔子泫然流涕曰:『吾聞之,古不修墓。』」

孔子在「防」這個地方為父母修建了一座合葬墓,說:「我聽說古時候墓而不墳,我孔丘乃是東西南北四處漂流之人,不能不作一個標記。」於是修了一個高四尺的墳頭。修完後孔子先回了家,弟子們回來晚了,孔子問道:「你們怎麼回來得這麼晚啊?」弟子們回答說:「您走了之後下大雨,墓被雨淋壞了,我們重新將它修好,因此花費了一些時間。」孔子聽了這番話,半天沒有回應,弟子們說了三遍,孔子才流著眼淚說:「我聽說古時候不修墓。」

從這個故事可知,在春秋時期之前,第一「墓而不墳」,只有墓而不立墳頭,第二「古不修墓」,墓壞了也不會再修好,第三,此時已經實行了合葬之制。孔子之所以「泫然流涕」,乃是因為修墓違反了古制。孔子一生「吾從周」,遵從的是周代的禮儀制度,於此可見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