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

「鬼見愁」原來是一味中藥

人們的日常用語中常常使用「鬼見愁」這句俗語,用來形容人或物某一方面之厲害,以至於連鬼見了都要發愁,比如有些山的頂峰就被稱作「鬼見愁」。鮮為人知的是,「鬼見愁」原來是一種樹木的果實,可做中藥,也是佛教的重要道具。

「鬼見愁」其實是無患子的俗稱,無患子是無患木的果實。無患木為什麼稱「無患」呢?又為什麼和鬼有關係呢?最早的記載出自晉人崔豹所著《古今注》一書:「拾櫨木一名無患者,昔有神巫,名曰寶眊(mao),能符劾百鬼,得鬼則以此為棒殺之。世人相傳以此木為眾鬼所畏,競取為器用,以卻厭邪鬼,故號曰無患也。」原來,用拾櫨木製成棍棒可以殺鬼。

段成式在《酉陽雜俎續集》中也記載了這種神奇的樹木:「無患木,燒之極香,辟惡氣,一名噤婁,一名桓。昔有神巫曰瑤,能符劾百鬼,擒魑魅,以無患木擊殺之。世人競取此木為器用卻鬼,因曰無患木。」

無患木的果實無患子「黑如漆珠」,非常堅硬,除了入藥之外,據宋代藥物學家寇宗奭(shi)《本草衍義》載:「今釋子取以為念珠,出佛經。惟取紫紅色,小者佳。」寇宗奭所說的「出佛經」指《佛說木患子經》,其中說:「若欲滅煩惱障報障者,當貫木患子一百八,以常自隨。」

在李時珍之前,民間已經俗稱無患子為「鬼見愁」,佛教用作念珠正取此意。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說:「俗名為鬼見愁,道家禳解方中用之,緣此義也。釋家取為數珠,故謂之菩提子。」道、佛兩家都使用無患子,用意是一樣的。

明清著名思想家王夫之甚至作有一首《鬼見愁贊》,介紹說:「鬼見愁,亦草木之實,生武當山谷。或采令童子佩之,雲辟鬼魅。狀類粵西所產豬腰子,而圓小精潤,茶褐色,有深黑文緣其間。」其辭曰:「鬼愁不愁,人亦不知。如彼明王,守在四夷。爾不我佩,鬼愁何有。使爾今存,人胥疾首。」

「鬼見愁」一詞進入人們的日常俗語,正是由無患子的這種功能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