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

「鼓噪」原來是軍事術語

「鼓噪」在今天多用作貶義詞,意思是起哄、喧嚷、煽動,不過這個詞最初卻是一個軍事術語。

周代有大司馬一職,掌邦政。仲冬(冬季第二個月)的時候,大司馬負責「大閱」,大規模地檢閱軍隊,檢閱完畢後,按照軍隊的建制前往野外狩獵。《周禮》中有兩句話描繪了「鼓噪」的場景:「及所弊,鼓皆駴,車徒皆譟。」弊,弊止,百姓打獵所止之處,也就是專供天子或諸侯打獵的場所;駴(hai),迅猛如雷地擊鼓;譟,通「噪」,眾人一起大呼。這兩句話的意思是:到了打獵之處,鼓聲如雷響起,兵車上的士卒和步卒們一起大聲呼叫。鄭玄註解說:「吏士鼓譟,像攻敵剋勝而喜也。」

《左傳·成公五年》中則記述得更清楚:「宋公子圍龜為質於楚而歸,華元享之。請鼓譟以出,鼓譟以復入,曰:『習攻華氏。』」宋國大夫華元在楚國當人質,後來讓公子圍龜代替自己,公子圍龜回到宋國後,華元請他吃飯,公子圍龜對華元恨之入骨,於是要求鼓噪以出,鼓噪以入,並且公然宣稱:「我是在演習進攻華氏。」如此肆無忌憚的挑釁行為,使公子圍龜付出了生命的代價,「宋公殺之」。由此可見,古人出戰之前一定要「鼓噪」,擊鼓呼叫,長自己威風,滅敵人士氣。

「鼓噪」從一個軍事術語,從一個對客觀事實的描述,漸漸演變成一個貶義詞,原為長自己威風滅敵人士氣的舉動,竟然演變成聚眾起哄、煽動的行為,又可惜了一個好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