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閣下」為何是敬稱 >

「閣下」為何是敬稱

在一些隆重的場合或者問候的書信中,常常尊稱對方為「閣下」。這個稱謂是怎麼來的呢?

首先需要辨析的是,在古代,「閣」和「閤」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字。「閣」是「所以止扉者」,開門之後,為了防止門扇自動合上,用兩根長木樁放置到門扇兩旁,這兩根長木樁就叫「閣」;而「閤」是「門旁戶也」,大門旁邊另開的小門。

《爾雅·釋宮》:「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闈、閨、閤,三道宮中的門戶,一個比一個小。宮門一入深似海,因此閨闈和閨閤由宮中之門引申而借指內室;後世禮教對女人的束縛越來越嚴厲,女人被困於家庭之中,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因此閨闈和閨閤又引申特指女人的臥室。

「閣」和「閤」形近音同,後人不察,一概將「閤」誤寫作「閣」,將「內閤」、「閤下」誤寫作「內閣」、「閣下」。這一誤可就誤了兩千多年!

至於「閤下」的稱謂,據唐人趙璘所著《因話錄》記載:「古者三公開閤,郡守比古之侯伯,亦有閤,所以世之書題有『閤下』之稱……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閤下』,雖出於浮薄相戲,亦是名分大壞矣。」

趙璘所謂的「三公開閤」,《漢書·公孫弘傳》中有形象的記載:「弘自見為舉首,起徒步,數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館,開東閣以延賢人,與參謀議。」被薦舉者中居首位的稱「舉首」,平民稱「徒步」。公孫弘從「徒步」官至宰相,於是建了一座客館,打開客館東邊的小門招攬賢士。為什麼要開東邊的小門呢?這是因為賢士不是宰相的下屬,為示尊重起見,在正門之外特意開「東閤」延請入內。凡是能夠進出「東閤」的都是賢士,故以「閤下」敬稱。相應地,開閤的宰相被稱作「閤老」,唐代時「舍人年深者謂之閤老」,這是對資歷深的中書舍人的敬稱,「兩省相呼為閤老」,這是對中書、門下兩省屬官的敬稱。

趙璘感歎「今又布衣相呼,盡曰『閤下』」乃「浮薄相戲」、「名分大壞」,殊不知連「閤下」一詞都誤為「閣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