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烽火」原來是兩種信號 >

「烽火」原來是兩種信號

杜甫有詩:「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烽火」代指戰亂。古代邊防舉火報警的高台叫「烽火台」。「烽火」的稱謂如此常見,但很多人不知道「烽火」並非一種報警的信號,而是兩種,即「烽」和「燧」。

《墨子·號令》中說:「出候無過十里,居高便所樹表,表三人守之,比至城者三表,與城上烽燧相望,晝則舉烽,夜則舉火。」這段話中的「候」指斥候,是瞭望敵情的高台;「表」指豎立的標識;「晝則舉烽,夜則舉火」,可見白天的報警信號稱「烽」,夜間的報警信號稱「燧」。

《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有「烽舉燧燔」的說法。所謂「烽舉」,是指類似汲水的桔槔(jie gāo)一類的用具,低處堆滿薪柴,有敵人到,則點燃後升高,因此烽火台又稱「桔槔烽」。所謂「燧燔」,燔(fan),焚燒,焚燒薪柴必出煙,因此嚴格意義上來說「燧燔」的說法是錯誤的,因為「晝則舉烽,夜則舉火」,白天的時候升起的應該是煙,夜間的時候則舉火。從「燧」的字義也可看出「燧燔」之誤。「燧」是取火器,分兩種:金燧是取火於太陽的銅鏡;木燧是取火之木,所謂「鑽燧取火」是也。因此「燧」出火,「烽」出煙,白天用煙示警,夜晚舉火示警。

「烽」又有一個眾所周知的名字叫「狼煙」。唐人段成式《酉陽雜俎》載:「狼糞煙直上,烽火用之。」北宋陸佃《埤(pi)雅》載:「古之烽火用狼糞,取其煙直而聚,雖風吹之不斜。」陸佃又說:「狼駢脅腸直,其糞煙直,為是故也。」「狼煙」的說法甚為荒誕,屬於以訛傳訛的附會之言。之所以稱「狼煙」,乃是出於對屢屢侵邊的匈奴等少數民族的蔑稱,學者多有論證,此不贅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