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方舟」原來是大夫所乘的船 >

「方舟」原來是大夫所乘的船

《聖經·創世記》:“你要用歌斐木造一隻方舟,分一間一間的造,裡外抹上松香。”這是上帝對諾亞說的話。諾亞方舟據說是一隻巨大的方形船,故稱“方舟”,乃避難之舟。但是在漢語中,“方舟”卻並非方形船的意思,而且也沒有任何可供避難的作用。

先秦時期叫“舟”,漢以後稱“船”。《爾雅·釋水》:“天子造舟,諸侯維舟,大夫方舟,士特舟,庶人乘泭。”維舟,“維連四船”,將四艘船連在一起成橋,這是諸侯之禮;方舟,“兩舟相並”,這是大夫之禮;特舟,一隻舟,這是士之禮;泭(fú),“編竹木曰泭”,就是小筏子,這是普通百姓之禮。等級制社會的尊卑觀念,即使在乘船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

東漢班固《西都賦》中有“方舟並騖,俯仰極樂”的句子,更能看出“方舟”的本義。騖(wù),疾馳;“方舟並騖”,當然是形容兩船相並疾馳的樣子,一隻船無法“並騖”。

隨著時間的流逝,“方舟”的等級制含義漸漸消減,渡河而使用“方舟”,取其穩妥,兩船相並,總比一隻船來得平穩。莊子在《山木》篇中講過一則與“方舟”有關的故事,含有很深刻的哲理在內。

市南子對魯侯說:“方舟而濟於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呼而不聞,於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而今也實。”惼(biǎn)心,心地狹隘急躁;歙(xī),吸氣。

這段話的意思是:兩船相並渡河,突然有條空船撞過來,即使心地狹隘急躁的人也不會發怒。但是假如船上有一個人,就會張口閉口呼喊來船後退;喊一次沒回應,喊兩次沒回應,於是就會第三次呼喊,必定會痛罵不絕。剛才不發怒而現在發怒,是因為剛才船上沒人而現在船上有人的緣故。

於是市南子得出這樣的道理:“人能虛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人如果能夠忘掉自我,遨遊世間,誰還能夠傷害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