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

「咄咄怪事」原來是無聲的抗議

「咄(duō)」是歎詞,本義是相呼、呵斥之聲,「咄咄」因此用來表示感慨、責備或者驚詫之意。既然如此,那麼當人「咄」或「咄咄」的時候,一定會發出聲音,否則怎麼能夠讓人看出自己的感慨、責備或者驚詫呢?

比如「咄咄逼人」這個成語,出自《世說新語·排調》。有一次,東晉大將桓玄和荊州刺史殷仲堪等人遊戲,規定每人都要說出一句「危語」,也就是使人害怕的話。桓玄說:「矛頭淅米劍頭炊。」用矛頭淘米用劍頭煮飯。殷仲堪說:「百歲老翁攀枯枝。」著名畫家顧愷之說:「井上轆轤臥嬰兒。」殷仲堪有一位幕僚在座,隨口也來了一句:「盲人騎瞎馬,夜半臨深池。」殷仲堪一聽,大喊一聲:「咄咄逼人!」原來殷仲堪年輕時瞎了一隻眼睛,因此才會覺得幕僚出語傷人,是在諷刺自己。

但是在「咄咄怪事」這個成語中,「咄咄」卻並非發自於口,而是無聲的抗議。這個成語出自《晉書》和《世說新語·黜免》,而且竟然也跟殷家有關,是殷仲堪的堂叔殷浩的故事。

殷浩時任中軍將軍,以收復中原為己任,無奈屢屢兵敗,被名將桓溫上奏朝廷,貶為庶人。殷浩雖然被貶,卻終日無怨言,依然談論《老子》和《周易》不輟。除此之外,殷浩還「終日恆書空作字,揚州吏民尋義逐之,竊視,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咄咄怪事」本來應該連聲驚呼稱怪,殷浩卻只是拿筆在空中書寫這四個字,有牢騷而不敢或不願發,只能採用這種方式表達自己無聲的抗議。有一次送別外甥韓伯,觸景生情,隨口吟詠了曹攄(shū)的兩句詩:「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可見殷浩心中的鬱悶。

由這個故事還產生了另外一個成語「咄咄書空」,用來形容失志懊恨之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