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出恭」為何代指上廁所 >

「出恭」為何代指上廁所

委婉語不僅是一種語言現象,也是一種社會文化現象,考慮到避諱、禁忌、禮貌等問題,而採用的一種婉轉或溫和的語言方式,以減輕粗俗的程度。比如上廁所的表述方式,在今天的日常口語中,使用最多的委婉語是「解手」,通常的說法是明初北方大移民,官吏將移民的手綁在一起,串成一串,押解上路,防備他們逃跑,上廁所的時候需要將捆綁的繩子解開,故稱「解手」,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但是古時還有一種更文雅的委婉語,叫「出恭」。上廁所為什麼稱作「出恭」呢?有幾種不同的說法。

其一,據《古今筆記精華》所引《劉安別傳》記載:「安既上天,坐起不恭,仙伯主者奏安不敬,謫守都廁三年。按:今人謂如廁曰出恭,當本此,因不恭而訛為出恭也。」

其二,近人孫錦標在《通俗常言疏證》中解釋說:「今人以屙屎為出恭,非也。當作出共,共即糞字之省耳……糞字既從共,後世遂省為共字。以糞與共分二義,共、恭古本通用,故共又訛為恭,竟不知此共字從糞省矣……出共二字,其義如此,不可誤作出恭矣。」

其三,清人顧張思所著《土風錄》載:「如廁曰出恭。呂藍玉《言鯖》謂出於恭敬之外。是前明已有此語。」

其四,出恭是「出弓」的諧音,矢(箭)出於弓,「矢」和「屎」乃通假字,比如《史記》中描寫廉頗「頃之三遺矢矣」。出恭由此輾轉諧音而來。

不過,以上四種解釋都沒有確鑿的文獻支持,都是個人的臆測之辭,雖可聊備一說,但不能作為定論。

最具有說服力的解釋,是源於元明兩代國子監的監規。國子監是最高學府,據《大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年(1387)制定的監規中有一條是:「每班給與出恭入敬牌一面,責令各班直日生員掌管,凡遇出入,務要有牌,若無牌擅離本班,及敢有藏匿牌面者,痛決。」「出恭入敬牌」是為了管理生員出入,上廁所當然更是最重要的「出」的理由,於是生員們就把上廁所戲稱為「出恭」。南北朝學者何胤說:「在貌為恭,在心為敬。」貌是外貌,因此出則貌恭;心是內心,因此入則心敬。此之謂「出恭入敬牌」的本意。

雖然元代典籍中沒有「出恭入敬牌」的記載,但是元雜劇中已經有了「出恭」的說法,比如關漢卿《錢大尹智勘緋衣夢》第三折:「俺這裡茶迎三島客,湯送五湖賓。喝上七八盞,敢情去出恭。」鄭光祖《三戰呂布》第三折:「你可不曾見那廝殺,兩匹馬滾在一處,我要下馬出恭,百忙裡拴了個關門鐙絆住腳,急的我要不的。」可見元代時「出恭」一詞已經成為民間的通用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