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

「匆匆」原來是「勿勿」之誤

今天人們口語中的「匆匆」一詞,是形容急急忙忙的樣子。但其實這是一個誤用了一千多年的詞,正確的用法是「勿勿」。

《說文解字》:「勿,州里所建旗。像其柄,有三游。雜帛,幅半異。所以趣民,故遽稱勿勿。」雜帛指雜色的裝飾物;幅半異指半幅為紅色,半幅為白色,殷的正色為白色,周的正色為赤色,故為半赤半白之色;趣民是催促百姓,古代旗幟,純色代表緩,雜色代表急,因此用「勿」這種雜色旗催促百姓趕緊聚集。段玉裁說「州里」應該是「大夫士」,按照周禮的規定,大夫士所建的旗幟才是「勿」。「所以趣民,故遽」,因此急遽、匆忙稱作「勿勿」。

《禮記·禮器》:「洞洞乎其敬也,屬屬乎其忠也,勿勿乎其欲其饗之也。」這是講的祭祀宗廟的時候,容貌洞洞然,恭敬的樣子,心中屬屬然,忠誠的樣子。鄭玄解釋說:「勿勿,猶勉勉也。」即勤懇不懈的樣子,盼望神來享用祭品。這個義項也是從急遽、匆忙引申而來的。

在著名的《顏氏家訓》中,顏之推表達過這樣的疑問:「世中書翰,多稱勿勿,相承如此,不知所由,或有妄言此忽忽之殘缺耳。」顏之推當然知道許慎的解釋,因為緊接著就用許慎上述的話加以解說。可見今人書信結尾處常用的「匆匆」一詞,古時卻寫作「勿勿」。比如王羲之的《章草帖》:「皇象章草,旨信送之,勿勿,當付良信。」皇像是三國時期吳國的著名書法家;旨信,書信。這幾句話的意思是:皇象的章草作品,用書信寄給您了,此際匆忙,容後閒暇時再派遣好的信使前去。

到唐代的時候,「勿勿」和「匆匆」已經並用。杜牧《遣興》詩:「浮生長勿勿,兒小且嗚嗚。」這是用的「勿勿」,形容浮生之匆遽。「匆匆」則用得非常多,比如牟融《送客之杭》詩:「西風吹冷透貂裘,行色匆匆不暫留。」

「勿勿」為什麼會誤寫為「匆匆」呢?有兩種說法:一種出自宋代學者黃伯思《東觀余論》:「今世流俗,又妄於匆匆字中,斜益一點,讀為悤字,彌失真矣。」另一種說法是表示急遽的「悤悤」或「匆匆」一詞省寫為「匆匆」。因此楊慎在《丹鉛續錄》中感歎道:「好古者但知『勿勿』而笑『悤悤』,逐俗者又但知『悤悤』而駭『勿勿』,皆謂非也,是以學者貴博古而通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