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 >

「充耳不聞」的「充耳」原來是耳塞

「充耳不聞」這個成語,字面意思是塞住耳朵不聽,形容專心致志以至於什麼聲音都聽不見,或者形容故意不聽,拒絕聽取別人的意見。但是鮮為人知的是,「充耳」竟然是古時候耳塞的稱謂!

《詩經·淇奧》:「有匪君子,充耳琇瑩,會弁如星。」《毛傳》解釋說:「充耳謂之瑱;琇瑩,美石也。天子玉瑱,諸侯以石。」瑱(tian),美玉,用絲帶佩在冠冕兩旁,下垂到兩耳之側,作用是塞住耳朵避聽,故又稱「塞耳」。按照禮制,瑱為天子所用,諸侯則用美石,即琇瑩。弁是帽子,「會弁如星」是指帽子的接縫處也鑲嵌著美麗的寶石,像星星一樣閃閃發亮。這幾句詩是極言君子的服飾之盛。

《詩經·旄丘》:「叔兮伯兮,褎如充耳。」褎(you),服飾華美的樣子。《毛傳》解釋說:「褎,盛服也;充耳,盛飾也。大夫褎然有尊盛之服而不能稱也。」這句詩是諷刺叔伯雖然衣衫和耳飾華美,但是德行卻不能與之相稱,正如鄭玄所說:「如見塞耳,無聞知也。人之耳聾,恆多笑而己。」這已經是引申義了。

荀子在《禮論》篇中描述人死後的禮儀,其中寫道:「充耳而設瑱,飯以生稻,唅以槁骨,反生術矣。」古時,人死後要在口中填滿一些東西,這叫「飯唅」,根據地位的高低而不同。荀子描述的顯然是士階層以上的貴族階級:用瑱塞到耳朵裡,口中含有生稻和槁骨,槁(gǎo)骨就是貝類。所謂「反生術矣」,是指這樣的裝飾是模仿他生前的裝飾而來,可見這位貴族生前也是「充耳而設瑱」。

「充耳」本來是天子和貴族的玉耳塞,一則起裝飾作用,二則在必要的時候塞耳避聽,但這些位於等級制頂端的人物往往「褎如充耳」,徒然有服飾之盛,德行卻不相配,因此在《旄丘》一詩中,「充耳」就用來諷刺這些大人物塞住耳朵裝耳聾。後人早已不懂得「充耳」本來就叫「塞耳」,是塞住耳朵的玉耳塞,於是自作聰明地又給加上了「不聞」二字,變成了今天常常使用的「充耳不聞」這一成語,殊不知卻是畫蛇添足之舉。古人用詞、達意之簡潔,殆非後人所想像,此為一極好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