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馳道」只能供國君行駛車馬 >

「馳道」只能供國君行駛車馬

《漢書》中講過一個著名的故事:江充擔任直指繡衣使者:「充出,逢館陶長公主行馳道中。充呵問之,公主曰:『有太后詔。』充曰:『獨公主得行,車騎皆不得。』盡劾沒入官。」館陶公主可是漢武帝的姑母,即使有太后的詔令,隨行的車騎也不能在「馳道」上行駛。「馳道」只能供國君的車馬行駛。

秦始皇二十七年「治馳道」,《漢書·賈山傳》中如此形容秦始皇的「馳道」:「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瀕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真乃堂皇富麗之至!

其實,早在周代就有了「馳道」。《禮記·曲禮下》規定:「歲凶,年谷不登,君膳不祭肺,馬不食谷,馳道不除,祭事不縣。大夫不食粱,士飲酒不樂。」歲凶,指水旱災害;年谷不登,既是荒年,當然莊稼歉收;君膳不祭肺,國君進膳之前必先殺牲祭祀,夏代以心祭,殷代以肝祭,周代以肺祭,既是荒年,國君就不能再祭祀,也就不必殺牲了;馬不食谷,既是荒年,馬也不能食谷了;馳道不除,孔穎達註解道:「馳道,正道,如今御路也。是君馳走車馬之處,故曰『馳道』也。除,治也。不治謂不除於草萊也。所以不除者,凶年人各應采蔬食,今若使人治路,則廢取蔬食,故不除也。」祭事不縣,「縣」通「懸」,懸掛的樂器,祭祀的時候也不懸掛樂器作樂;大夫不食粱,粱,加食,大夫吃飯時不再加食;士飲酒不樂,士飲酒時也不能奏樂。鄭玄說以上措施「皆自為貶損憂民也」。

孔穎達說唐代時「馳道」稱作「御路」,當然只能由皇帝本人的車馬可以行駛其上。據《漢書·成帝紀》載,漢成帝還是太子的時候,「上嘗急召,太子出龍樓門,不敢絕馳道,西至直城門,得絕乃度」。「絕」是橫過的意思。貴為太子,尚且不敢橫過馳道,而是一直向西走到另一個城門處,才敢橫過馳道。漢元帝問他為什麼來得這麼晚,太子如實稟報,於是「上大悅,乃著令,令太子得絕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