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差強人意」原來是誇讚之辭 >

「差強人意」原來是誇讚之辭

“差強人意”這個成語,現在的意思是勉強還能讓人滿意,雖然不能說是貶義詞,但也絕不是褒義詞。殊不知這個成語誕生的時候,卻恰恰是一個褒義詞!

“差強人意”一詞出自《後漢書·吳漢傳》。吳漢是東漢中興名將,在著名的“雲台二十八將”中排名第二。吳漢的性格強悍有力,“諸將見戰陣不利,或多惶懼,失其常度。漢意氣自若,方整厲器械,激揚士吏。帝時遣人觀大司馬何為,還言方修戰攻之具,乃歎曰:‘吳公差強人意,隱若一敵國矣!’”

吳漢時任大司馬,戰爭不利的時候,他還能夠意氣自若,一點兒不驚慌,因此光武帝劉秀才會稱讚他“差強人意”。這裡的“差”是甚、殊的意思,“強”是勸勉、振奮的意思,“差強人意”的意思就是非常能夠勸勉、振奮人的意志。由此可見,“差強人意”乃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褒義詞,否則劉秀也不會用這個詞來讚揚他。

不過,“差強人意”一詞慢慢演變,“差”演變為稍微、大致、比較的意思,“強”演變為勉強的意思,順理成章的,“差強人意”的意思就演變為大致、勉強還能讓人滿意,演變成了一個勉勉強強、窩窩囊囊、不情不願的詞,離貶義詞只有一步之遙。

細細玩味一下《周書·李遠傳》中記載的故事,我們就能看出“差強人意”一詞的演變軌跡。

高仲密是權臣高歡控制的東魏的北豫州刺史,想把北豫州獻給權臣宇文泰控制的西魏政權,但中間隔著高歡的大軍,宇文泰很為難。宇文泰的手下官員李遠,字萬歲,獻計道:“按照常理,確實難以救援高仲密,但俗話說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出奇兵或許可以奏效;如果失敗了,那也是兵家常事。”宇文泰喜道:“李萬歲所言,差強人意。”在沒有更好的辦法的情況下,只能依此計而行,故曰“差強人意”,勉強還能讓人滿意;至於能否成功,那就只能看天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