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

「不孝有三」是哪三不孝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儒家的著名格言。不孝到底有哪三不孝?無後為什麼為最大?且讓我們細細道來。

這句格言出自孟子之口,在《離婁上》一章中,孟子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舜不告而娶,為無後也,君子以為猶告也。」東漢學者趙岐解釋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窮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一不孝是明知父母有過錯而不加勸說,卻一味順從,陷父母於不義;二不孝是家境貧窮,父母年老,自己卻不去做官以便有俸祿來贍養老人;三不孝就是不娶妻生子,以至於絕嗣斷後。

三者之中為什麼「無後為大」呢?很顯然,這反映了古人的原始心理:對族群滅絕的恐懼。這種恐懼在人類社會的早期是正常現象,「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這句格言應該放到這樣的語境中去理解,而不能一概斥之為儒家學說的糟粕。

孟子拿舜做例子,來進一步強調其重要性。舜的父親叫瞽(gǔ)叟,是一個瞎眼老頭兒,母親早死,瞽叟又娶了一個妻子,生了一個兒子叫象。瞽叟和後妻都喜歡象而討厭舜,甚至到了想把舜殺掉的地步。當時的國君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以考察舜的品行是否足以繼承帝位。舜沒有把這件事告訴對他恨之入骨的父母,因為父母肯定不會同意,而是「不告而娶」,就是生怕「無後」的緣故,因此君子認為舜雖然違反了「禮」,但是卻合於「義」,不告知父母也等於告知了父母。

跟「無後」比起來,「阿意曲從,陷親不義」和「家窮親老,不為祿仕」實在不值得一提,因此才說「無後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