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不欺暗室」為何比喻光明磊落 >

「不欺暗室」為何比喻光明磊落

「暗室」乃是自己獨處而別人看不見的地方,即使在這樣的地方,也絕不做虧心事,此之謂「不欺暗室」,這也恰恰符合中國古人「舉頭三尺有神明」的信仰。

漢魏晉南北朝時開始流行「不欺暗室」這一習用語。南朝梁簡文帝蕭綱(字世贊)被叛將侯景所害,被圍困期間,曾作詩文明志,自序中說:「有梁正士蘭陵蕭世贊,立身行道,終始若一,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弗欺暗室,豈況三光?數至於此,命也如何!」「三光」指日、月、星,「弗欺暗室」對應於日、月、星「三光」,足可見簡文帝深為一生的光明磊落而自傲。

不過,「不欺暗室」還有更有趣的原型。西漢學者劉向在《列女傳》中記載了衛靈公夫人的故事,歸入「仁智傳」。

「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必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夫忠臣與孝子,不為昭昭變節,不為冥冥惰行。蘧伯玉,衛之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於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是以知之。』公使視之,果伯玉也。」

闕,宮門的代稱;公門,國君的外門;式,通「軾」,車前供憑倚的橫木,以手撫軾為古人表示尊敬的禮節;路馬,國君之馬。蘧(qu)伯玉是衛國的賢大夫,即使夜過宮門也要按照禮制下車,過了宮門再上車。靈公夫人評價他「不為冥冥惰行」,「必不以暗昧廢禮」,都是「不欺暗室」之意。

這個故事還有一個有趣的結尾。「公反之,以戲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觴再拜賀公,公曰:『子何以賀寡人?』夫人曰:『始妾獨以衛為有蘧伯玉爾,今衛復有與之齊者,是君有二賢臣也。國多賢臣,國之福也。妾是以賀。』公驚曰:『善哉!』遂語夫人其實焉。」靈公夫人的反應實在太快,果然不愧「仁智」的贊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