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這個詞,原來是這個意思!2 > 「爆竹」原來真是燒竹子 >

「爆竹」原來真是燒竹子

中國人在春節期間放鞭炮辭舊迎新,是世界各地迎新年時最為獨特的一項。鞭炮又叫爆仗或炮仗,不過這是宋代火藥得到廣泛應用之後的稱謂,最早的時候叫「爆竹」,現在雖然使用火藥製成的鞭炮,但還是沿用著這個古老的稱謂。

「爆竹」其名出自南朝學者宗懍(lǐn)所著《荊楚歲時記》一書,其中記載當時習俗:「正月一日……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惡鬼。」「山臊」又叫「山魈」,是西方山中一種似人的怪物,身高只有一尺多,不怕人,相反,「犯之令人寒熱」。據托名東方朔的《神異經》記載:「人嘗以竹著火中,爆烞(po)而出,臊皆驚憚。」原來,山臊和惡鬼最怕竹子燃燒時發出的聲音和火光,於是人們就在正月初一這一天的早晨「爆竹」。

不過「爆竹」還有更早的起源。唐代徐堅所撰的類書《初學記》中載:「俗爆竹、燃草起於庭燎。」「庭燎」是古時照明的火炬。周代有司烜(huǐ)氏的官職,「凡邦之大事,共墳燭、庭燎」。鄭玄註解道:「墳,大也。樹於門外曰大燭,於門內曰庭燎,皆所以照眾為明。」庭燎以蘆葦為干,用布纏裹,再用油脂澆灌,就可以點燃了。《詩經》中有一首名為《庭燎》的詩,其中就有「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的著名詩句。

「爆竹」起源如此之早,但唐人詩中卻很少見。張說《岳州守歲》:「桃枝堪辟惡,爆竹好驚眠。歌舞留今夕,猶言惜舊年。」劉禹錫《畬田行》則有「照潭出老蛟,爆竹驚山鬼」之句。另外,來鵠有《早春》一詩:「新歷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竿灰。偏憎楊柳難鈐轄,又惹東風意緒來。」可知唐代也將「爆竹」喚作「爆竿」,竹子的主幹稱「竿」,故有此同義稱謂。

宋代之後,「爆竹」的稱謂方才開始大規模使用,最著名的詩篇當然是王安石的《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不過這時的「爆竹」一定不是燒竹子,而是燒火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