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二節 眼裡有別人才能有自己 >

第二節 眼裡有別人才能有自己

主張自己的利益,往往是最難開口的。無論是涉及金錢的談判,還是涉及權益的投訴,我們都需要一些說話技巧,才能在不跟人直接起衝突的前提下,理直氣壯地爭取自己想要的東西。

談判碰壁?你可以試試「拆議題」

雙方用自己不是最在乎的選項,

以換取自己很在乎的條件,

這就是談判中的雙贏。

‧可能遇到的問題

員工提出要加薪20%,我擔心拒絕會削弱員工工作的積極性,可是預算又確實有限。這時候,應該怎麼跟員工談呢?

常見的說法:「預算有限,實在是沒辦法。」

更好的說法:「預算有限,現在加薪不太方便,但是下個季度可以。」或是:「加薪不太方便,但是換成獎金可以。」

?‧為什麼要這樣說

想要成功地談判,就得具備找到「彈性」的能力。如果沒有發現彈性,談判就會變成一方贏(得到),另一方輸(讓步)的零和博弈。如果出現「要麼你讓步,要麼我讓步」這樣的局面,就算你軟硬兼施地維護了自己的立場,也難免會給雙方未來的合作埋下隱患。

所以,擅長談判的人有一項必備素質,就是能夠在看起來不可撼動的「剛性」立場裡,找到那些「彈性」的因素。從既有的條件、籌碼中發現越多「彈性」,談判的空間就越大。在談判學裡,有一個非常核心的觀念——「拆議題」,也就是把原有的議題,細分拆解成各個步驟,從中發現可以彈性處理的空間。學會了這項技能,就不會輕易陷入僵局,從而和對方各取所需,皆大歡喜。

假設你是老闆或者部門負責人,有員工跑來跟你提加薪,預期的幅度是20%。這時候,如果你沒有掌握談判技巧,那就只有兩個選項:「答應」還是「不答應」;這筆錢,不是歸你,就是歸我!

但是,如果你學過談判就會知道,談判的目的不是拚個你死我活,而是要找出各種可能性,讓雙方的利益都能最大化。所以,「要不要答應給員工加薪」,不是一道簡單的二選一,不是只有「答應」或「不答應」這兩個選項。這個議題本身可以進行細化拆分,變成許多的小議題,提供給雙方更多的選項。而在這些選項裡,往往就存在著能讓雙方都滿意的可能性。

比如,你可以拆出一個議題,叫「金額」。對你來說,可能幫他加薪沒問題,但是一次加20%會破壞行情,所以這次只能先加10%,剩下的以後看績效再決定。

或者,你也可以拆出一個議題,叫「時機」。可能對你來說,你在意的不是加薪,而是公司「最近」資金比較緊張。下個月加薪不太可行,但是下個季度可以。

又或者,你還可以拆出一個議題,叫「形式」。你在意的可能不是這20%的數額,而是以什麼樣的形式發放。比如,可不可以把加薪改成獎金。因為之後發不發獎金,是看員工個人的表現,但如果是加薪,就意味著每個月都會固定多一筆支出。

而對於要求加薪的人來說,他重視的議題很可能跟你不一樣。他可能不太堅持金額,只要有加薪就很開心。或者,他也不急著要下個月加薪,只是想先得到你加薪的承諾。更有可能的是,他才不關心這筆錢是獎金還是薪水,反正只要收入有增加就行。

正是因為雙方重視的議題不一樣,所以只要把原本的議題拆解開來,就很可能會找出雙方都能夠接受的方案。這裡的關鍵就是「把大議題拆小」,拆解出小議題之後你才能發現,哪些事情是你在意,但對方不在意,可以由對方讓步的;又有哪些事情是你不在意,對方比較在意,所以應該由你讓步的。

說不定大家開誠佈公地談一談,就會發現員工可以在加薪的時機和形式上讓步,而老闆可以在金額上加碼。像這樣,雙方用自己不是最在乎的選項,以換取自己很在乎的條件,就是所謂的「雙贏」。而「拆議題」這個思路,可以幫我們找到很多原本被忽略的選項,大大地拓展雙贏的空間。

+‧延伸思考

除了職場,「拆議題」還可以應用在日常生活中,比如銷售員與消費者之間常見的談判情景之一:砍價。比如,一台標價2500元的洗衣機,顧客希望你以2000元的價格賣給他。這時候,你可以從以下兩個議題來著手。

1.「價位」的議題——顧客的預算可能就是2000元,那你可以推薦這個價位的其他洗衣機。另外,你可以拆出「品牌」的議題——如果顧客對牌子沒有要求,你可以2000元賣給他洗衣機,但是要換一個牌子。

2.「交貨的方式」——可以2000元成交,但是他要自己來取貨。類似的議題,你可以拆出更多更細的議題,這樣彼此談判的選項也更多,雙方也就更容易達成雙贏。

此外,「拆議題」還要講究拆解的順序,比如你可以先跟對方談一些對你不重要的小議題,先對他做出讓步、釋放出善意。這樣一來,輪到對你比較重要的議題,對方做出讓步的可能性就會比較大。

如何跟商家投訴

投訴,

不是要逼人屈服,

而只是想請人遵守規定。

‧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快餐店買到的漢堡和薯條都是涼的,跟店員理論的時候對方卻說味道沒有不對。怎麼說才能維護自己的權利呢?

常見的說法:「這些薯條都涼了,太難吃了。我要退換!」

更好的說法:「我想問一下,按照你們的規定,食品退換的標準是什麼?」

?‧為什麼要這樣說

買東西,有時難免會買到瑕疵品;店家承諾好的服務,也可能說到沒有做到。產品和服務讓人不滿意,消費者當然有投訴的權利。不過,在投訴的時候,如果把焦點過於集中在「我不滿意」,往往會阻礙你的維權。雖然很多商家都聲稱「消費者是上帝」,但是到了具體的「投訴」環節,光是「不滿意」還不夠,消費者需要拿出商家無法抵賴的過硬證據,才更有可能維權成功。

比如,你去一家快餐店用餐,沒想到拿到的薯條是軟趴趴的、涼的,明顯已經放了很久了。這時候,普通人最常見的反應有兩種,第一種是指控產品有問題,比如說:「這些薯條都涼了,也太難吃了吧!」這種反應,叫「我覺得」。

而第二種,就是指控店員有失職,比如說:「你們店有問題!這種薯條也敢賣!」這種反應,叫「你怎麼」。這兩種反應雖然可以宣洩不滿的情緒,但不一定能順利解決問題。

這是因為,如果你採用「我覺得」的說法,那麼爭論的焦點,就會集中在你對商品或者服務的個人感覺上,你就有義務跟人論證,為什麼你的感覺是正確的。甚至對方可能一口咬定薯條沒有不對勁,反而說:「大家都沒事,為什麼只有你這麼難搞?」只要是你「個人」的感覺,那就會出現各執一詞的情況。

如果你採用了「你怎麼」的說法,那爭論的焦點會放在店員身上。他會覺得你是想攻擊他,因此會採取防衛的姿態。而不管他能不能保持專業性的禮貌,至少你跟他實質上就變成了對立的立場。這樣一來,想要請他幫助你挽回損失,就變得更加困難了。

所以,更好的投訴方式,是避開「我覺得」和「你怎麼」這兩種說法,先直接問對方:「你們的標準是什麼?」然後再拿對方的標準來進行申訴。比如,在餐廳裡你可以先問:「按照你們的規定,菜品退換的標準是什麼?」在銀行大廳裡你可以先問:「按照你們的規定,顧客有疑問的時候,怎麼避免被各個櫃檯踢皮球呢?」

以換薯條為例,店員可能會告訴你只要顧客不滿意都可以退換,這時你就可以接著說:「那我必須告訴你,這份薯條我並不滿意,請幫我換一份。」事實上,針對顧客經常會遇到的問題,幾乎所有大企業都有相應的規定來解決。有些餐飲業是「只要不滿意都可無條件退換」,有些服務窗口出台了明確的「首問負責制」,也就是第一個被你問到的人,有義務帶你走完全部流程,不能把你推給別人。

當然,每家店的標準可能都不一樣,不同的說法、爭論的焦點也會不一樣。這個維權技巧的關鍵,就是把爭論的焦點,鎖定在商家的「標準」上。因為這是他們的標準,不是你的感覺,所以他不會來跟你吵你的感覺准不准;也正因為這是他們公司的標準,不是這個店員定的,所以店員不會認為你是在針對他,那麼他更願意就事論事地跟你協商解決辦法。總之,在投訴的時候請記得,不要把焦點放在自己跟店員身上,而是要把焦點放在商家的標準和規定上面。

+‧延伸思考

沒有人天生喜歡屈從別人。投訴不是要逼人屈服,而只是想請人遵守規定。所以我們沒必要和服務人員對立,也不需要盛氣凌人壓倒對方。不管你事先知不知道他們的規定,都要先問一遍,讓他親口說出來,因為這會強化對方遵守這些規定的意願。等他介紹了標準以後,再提出你的需求,這時候,你們的對話裡既不涉及你,也不涉及他,而是聚焦在標準上,這樣,事情就會變得比較簡單。

用商家的標準,爭取自己的權益

當店家承認自己追求品質,

你就有了爭取權益的著力點。

‧可能遇到的問題

如果商家沒有明確標準,比如街邊的小商小販,這種時候,應該如何跟這樣的商家維權呢?

常見的說法:「老闆,你們賣的麵包是壞的,我要退錢。」

更好的說法:「老闆,你們應該很重視品質吧?」等對方回答你後,你接著再說:「這麵包都壞了,應該不符合你們重視品質的要求吧,你覺得該怎麼辦呢?」

?‧為什麼要這樣說

上一篇講到可以利用商家的標準來投訴。然而,有些商家的標準比較模糊,甚至根本給不出規定,這時候如果想維權,就要先挖掘出商家的標準。因為當對方承認自己是有標準的時候,你才有了爭取權益的著力點。

具體來說,有三種方式可以挖掘出商家的標準,幫你爭取權益。第一種方式叫作「普世標準」。你可以跟他說:「貴店應該很重視品質吧?」「你們應該都希望客人滿意吧?」要追求品質、要讓客人滿意,這是絕大多數商家都約定俗成、共同遵守的標準。

而既然你這樣問了,對方十有八九也只好說:「對對對,我們很重視品質。」總不成他會說本店不在乎品質、不在乎客人。所以,你第一句話就可以套住他的立場,讓他承認他自己應該要負責任,把客人跟品質放在心上。而當他站在這個立場上的時候,往下的事情就比較好談了。

你甚至可以就地取材,比如很多商家會在店面張貼一些體面的廣告語,像是「品質至上」「服務至上」之類的,那你就可以說:「貴公司追求的,是服務至上沒錯吧?」如果那是現場就有的標語,商家就更不好推諉了。

第二種挖掘出對方標準的方式是「跟過去比」,也就是把對方過去的水準當成標準。比如你去餐廳吃飯,發現菜太鹹或者是份量太少,你就可以跟餐廳服務員說:「咱們家的菜,之前沒有這麼鹹啊!」「這道菜,以前的份量不是這麼少的吧!」這就是拿現在的商品,跟過去做比較。

而這家店過去的水平是不是真的那麼好?不一定。可是現在不太好,這卻是一定的。你把這家店過去的標準抬得很高,對方是不可能拒絕的,而一旦他承認自己過去很不錯,那現在就有了維持口碑的義務。這就是這種說法的妙處——柔性制約。

當然,你有可能並不是這家店的老主顧,不清楚它過去的標準;或者是這家店剛開張,無所謂過去的標準。如果是這樣,還有第三種方式來找標準,叫「跟其他人比」——同行是怎麼做的,你也該怎麼做,這也是一種標準。

比如,你可以跟餐廳服務員說:「其他餐廳的這道菜,沒有這麼鹹啊!」或者有很多老江湖會說:「這道菜不地道啊!」而這種所謂的「地道」,其實就是同業之間,共同遵守的口味標準。對方違反了同業間的標準,也會有一些壓力,這時候你要爭取權利也會比較容易。

+‧延伸思考

標準其實是無處不在的,很多都是約定俗成,需要你去發現。舉個例子,「追求做更好的自己」,也可以是一種做人的標準。所以,當你對他人有不滿、有批評,希望對方能有所提高的時候,也可以通過這種「先確定對方想做得更好,再提出要求」的方式來說話。比如,你不滿意下屬給你的提案,完全可以鼓勵他說:「我覺得你是個挺上進的年輕人,我沒看錯吧?這份提案,真的是你最好的水平嗎?」大多時候不用你多言,對方也會主動拿回去再做修改的。

我們要互相虧欠,要不然憑何想念

相互虧欠,

才是平等互惠的親密關係。

‧可能遇到的問題

幫了別人一個大忙,對方對我千恩萬謝。我越是說「沒關係別放在心上」,他就越是誠惶誠恐,弄得我也很緊張。但是,我也不希望對方真覺得這件事很容易,畢竟我也是費心費力才辦好的。那麼,怎樣能避免這樣的尷尬,又能讓對方領我這個情呢?

常見的說法:「別客氣,不用放在心上,只是小事。」

更好的說法:「沒什麼,下次我也要麻煩你。」

?‧為什麼要這樣說

「知恩圖報」和「施恩不圖報」都是傳統美德,一般的社會規範是,道謝的一方要強調大恩大德,而被道謝的一方要輕描淡寫。可是,遇到「施大恩大惠」的情況,被道謝的人如果輕描淡寫地跟對方說「別客氣,小事而已」,反而會讓來道謝的人壓力更大。

這是因為,如果只接受恩惠而無法回報,對方會覺得自己欠了一個大人情,這種歉疚感會讓人很難受。而且,別人覺得是天大的忙,如果你覺得是不值一提的小事,很可能會讓對方自覺低你一等,長久下去你們的關係也會漸行漸遠。「升米恩斗米仇」正說明了這種心理機制是存在的。

其實,幫了別人的忙,完全不用陷入這樣的尷尬。無論是從減輕對方心理壓力的善意出發,還是從建立更親密的關係的考慮出發,你都可以直接用「下次我也要麻煩你/下次輪到我麻煩你」來回應對方的道謝。這樣講更加厚道,也可以減輕對方的壓力跟虧欠感。

美國心理學家弗蘭克·弗林(Frank Flynn)曾經專門研究過受到幫助者的心態。他發現,如果提供幫助的人在施以援手之後,立刻強調這是一段互惠的關係,那麼這些受到幫助的人會覺得自己更受尊重。結果是,他們不但表現出了更強烈的感激之情,而且也讓彼此的關係更加親密。

所以,幫了別人的大忙,別人來道謝的時候與其習慣性地客氣幾句,倒不如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沒事,下次輪到我麻煩你!」不然的話,對方一直覺得欠你人情,對你特別客氣,日後相處起來難免有些不太自然。

有句老話叫「大恩不言謝」,就是別人幫了你大忙,你不能只是口頭上表示感謝,應該要用實際行動來回報對方。但是「大恩不言謝」,其實還可以有另一種解釋,就是如果你幫了人家大忙,就不該讓人家覺得欠了你好大一個人情,拚命來跟你道謝,你反而要告訴他:「沒事,下次輪到我麻煩你!」讓他知道:不用道謝,我們是平等互惠的。這樣他才不會覺得有壓力。

而且,「下次輪到我麻煩你」這句話,還有另一個好處——等到你需要他幫忙的時候,你也能夠更自然地提出請托。試想一個剛受了你的恩惠的人,聽到你順勢提出請求「下次輪到我麻煩你」,對方通常會很大方地直接答應下來。而這恰恰給你下次開口求助做了很好的鋪墊。像這種別人無法開口拒絕的情況,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Robert B. Cialdini)稱之為「特權瞬間」。你應該要把握好這個瞬間,讓他給出承諾,鞏固你們的互惠關係。

+‧延伸思考

即使你並不期待對方真的會回報你,而是希望對方能感受到被尊重,那也可以用這個說話技巧來強調彼此的互惠關係。舉個例子,就好比你在路邊,看到有街頭藝術家在拉小提琴,你決定掏錢支持他,但是又不希望他覺得你是在施捨,那麼你在給他錢的時候可以說一句:「你拉得很好聽,我覺得很享受。」這樣對方聽了,會覺得更受尊重,因為你是以「互惠」的方式來處理你們之間的關係。

另外,強調「互惠」是基本原則,具體要怎麼說可以依照你的個性來調整。比如,你還可以說:「我相信,換作是你,你也會這樣對我的。」如果你平時就非常豪爽大方的話,你也可以半開玩笑地說:「這次是你欠我的,我記在賬上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