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三節 高效討論決定溝通結果 >

第三節 高效討論決定溝通結果

說話,幾乎從來都不是獨角戲。而在跟他人探討問題的時候,我們經常會遇到的難點是:在觀點對立時如何避免敵對情緒?怎樣提出反對意見才不會被看成是拆台?怎樣充分調動對方創造性思考的積極性?怎樣瞭解對方真正想要什麼?怎麼讓自己顯得更具權威性和可信度?下面,我們就從幾個常見案例出發,看看怎樣解決這些問題。

談話中的稻草人

否定別人的觀點,

在對方眼中往往等於否定他本人。

‧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我身邊,總有幾個觀點極端,又喜歡抬槓的朋友。比如,上次有人跟我說「人過三十不學藝」,我只不過回了他一句「可是有時候,人還是要活到老學到老呀」,他就臉紅脖子粗地跟我爭了起來。遇到這種人,我既不想跟他們吵架,又不想委屈自己,應該怎樣表達不一樣的看法呢?

常見的說法:「我不同意!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活到老學到老!」

更好的說法:「我曾經聽過一個演講,那個老師一直強調『終身學習』的重要性,似乎跟你『三十不學藝』的看法不太一樣。我很好奇,如果是你聽到這個演講,會怎麼回應他呢?」

?‧為什麼要這樣說

生活中,無論是跟朋友交流對某人某事的看法,還是跟同事開會討論工作,雙方的意見出現分歧,都是在所難免的。很多時候,即使分歧很小,如果不注意說話的語氣、用詞,也會讓氣氛變得尷尬、緊張,抑或越演越烈,變成一次爭吵。

這是因為,雖然我們推崇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的行事風格,但事實上,大多數人都有一種本能的傾向,會把自己的意見當成是自我的延伸。所以,當「意見」被否定時,他就會覺得是「自己」被否定了。由此產生的情緒反應,幾乎是不可遏制的。不信你回想一下,在你聽到「我反對」這三個字的時候,你的情緒反應應該都不是開心的、平靜的。

因此,反駁對方的觀點時,要特別小心。不要讓對方覺得是「你這個人,在否定他這個人」,而要盡量顯得像是「某個觀點,在否定另外一個觀點」。想做到這一點,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就是不要自己站在對方的對立面,而是要創造一個「稻草人」,引述別人的觀點,來提出反對意見。這樣一來,敵對情緒就會大大下降,就算還是有不滿,那也是這個「稻草人」去承受。

在以上這個例子裡,「有位老師講過終身學習的重要性」就是一個「稻草人」。這個演講存不存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以這個角度來挑戰對方的觀點,能避免你們之間的直接情緒對立。而敵意通常都是阻礙雙方深入探討問題的罪魁禍首。

進一步說,這個做法的妙處在於,至少從表面上看,反對的立場不是來自你,雖然你提出了反對意見,但你並沒有表態。所以,一方面對方必須為他的觀點提供辯護;另一方面,你是置身事外的,甚至隱隱約約和對方站在了一起。畢竟,你說的是想聽聽他的回應。

這樣一來,局勢就是:「稻草人」站一邊,你跟對方站一邊。就算對方想發脾氣,也是針對「稻草人」,你們之間是沒有敵對情緒的。

而接下來,就算對方反駁了你提到的這個演講,你也可以繼續利用「稻草人」來發言。比如你可以說:「你剛才的講法有道理,但在那場演講中,還有一個補充的觀點,他是如何如何說的,那你覺得有沒有道理呢?」雖然意見的攻防,可能會變得越來越深入,但因為都是利用稻草人在發言,有了這個緩衝地帶,場面也不會變得太劍拔弩張了。

最後,對方如果無法反駁「稻草人」的觀點,開始言不及義,那也沒關係。你可以幫他找個台階下,主動宣判「稻草人」戰敗,這樣一來話題也就輕鬆地結束了。對方既沒有在你面前丟臉,而你也確認了自己其實是比較有道理的。

當然,這樣說,可能會少了一些「自己戰勝對方」的快感。但是,討論和溝通本來就不是逞一時之快。你的觀點勝利,其實就等同於你個人已經勝利了。

+‧延伸思考

在任何容易有爭議的場合,無論是面對面的討論,還是網絡上的聊天,都可以用「話語中的稻草人」這個技巧。甚至可以特別含糊地說一句「可是有人認為」,然後再提出反對意見,也比直接說「可是我認為你不對」要好太多。

不過,在樹立這樣一個「稻草人」的時候,要盡量顯得中立,甚至要有意顯得,你自己是反對這個「稻草人」的。不然,如果對方認為你壓根就是在講自己的觀點,或者更糟糕,對方覺得你是在拿別人的權威來壓他一頭,那就還是容易起爭端的。

你一定不想做話題終結者吧

觀念的創意,

往往都跟「成熟度」成反比。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很容易「把天聊死」的人。比如,公司開頭腦風暴會,要求大家集思廣益,只要我一接話,不管是支持還是反對,氣氛就會瞬間冷下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我該注意些什麼呢?

常見的接話方法:「你說的很對/不對……我覺得……」

更好的接話方法:「你這個想法很有意思……我試著補充一個角度……」

?‧為什麼要這樣說

在大家一起探討問題的時候,很多看似挑不出毛病的話,其實都是「點子殺手」。也就是說,會讓人喪失繼續說下去的熱情,阻礙進一步進行創造性的思考。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在本來應該暢所欲言的頭腦風暴會上,有些話會讓場面突然降溫。

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有些人既想要表現自己,又害怕出錯,或者說害怕讓自己顯得愚蠢,所以會傾向於講一些不會出錯卻大而無當的廢話、套話、官話,比如「注意細節」「狠抓落實」之類。這類意見,毫無建設性,純粹是想維護個人形象,而實際效果又適得其反。

(2)有些人覺得,既然是自由交流相互討論,那就得言簡意賅,加快節奏。所以他們會快速總結對方的論點,然後轉而提出自己的想法。比如:「你這個想法很好,不過成本控制是個問題,在這一點上我覺得……」

這種做法的問題在哪兒呢?它適合匯報工作,但是不適合跟人深入探討問題。因為,當你想要「生產」而非「報告」某個觀點的時候,是需要時間讓不同的想法激盪出來的。事實上,觀念的「創造性」,往往都跟「成熟度」成反比。一開始就無懈可擊的創意,往往都是極其無趣的。所以,千萬不要著急下論斷,太早就開始挑剔創意的「可行性」,你不會知道你扼殺了多少有潛力的想法。

而總結性的「評價」,不管是批評性的還是轉折性的,在對話的時候就意味著「終止符」,潛台詞是「你說到這裡就可以了,接下來換我說」。在頭腦風暴式的自由討論氛圍裡,要盡可能避免這種打斷對方的情況。

(3)與上一條正好相反,還有一種「點子殺手」的問題,是唯唯諾諾,什麼都順承著說,不敢挑戰別人的觀點。要知道,好的創意,往往來自意見的交換和激盪,純粹的附和很難催生有意思的想法。所以,在大家一起想點子的時候,一味地順情說好話,其實是在推卸責任,甚至是在浪費時間。

那麼,針對以上三個誤區,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做到既言之有物,又不打斷對方,同時還可以提出自己的新觀點呢?有的,那就是先肯定對方的想法「有意思」,再以「補充」的方式提出自己的新角度。

這樣做的好處在於,「有意思」既不是在說可行,也不是在說不可行,而是純粹就「產生創意」這個要求而言,肯定對方是有建設性的。而接下來,你的觀點是以「補充一個角度」的形式提出的,既可以挑戰對方的觀點,從而引發新的思考;也可以提出一個之前大家都沒注意到的盲點,讓你們的討論更有現實性;同時還可以新開一個論點,把之前的探討引向深入。

比如,大家開會討論「如何降低成本」這個主題。你可以按以上思路說:「大家剛才提出的想法,都很有意思。我試著補充一個角度——有沒有可能,成本降不下來,是因為規模做不上去呢?以更大的量級跟供應商談判,很多價格,應該都是可以更優惠的吧?」以這樣的表述開頭,既提出了新觀點,也沒有否定他人,不阻礙整個團隊繼續生產創意。

+‧延伸思考

「有意思」這三個字,用來接話幾乎是萬能的。因為它有很大的解釋彈性,可以作為一種鼓勵,希望對方繼續往下說;也可以是一種緩衝,讓人有時間思索一下,再去判斷這個意見到底有沒有價值、是不是提供了某種有用的觀點。

就算你完全不同意別人的意見,也可以用「有點意思」開頭,然後再用「這讓我想到……」把想說的話接上,不著痕跡地反駁對方。比如,在談成本控制的時候,有人說要裁員,你非常反對這個思路,這時就可以說:「你這個想法有點意思,這讓我想到,其實除了把人減少,把規模做大,也能讓成本降低。」

探知對方的真需求

想要滿足客戶,

就不能被對方「想像中的需求」誤導,

而必須找到他的「真實需求」。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的工作是做產品調研,在設計問卷的時候,我該怎麼問,才能問出客戶真正的需求呢?

常見的說法:「請問一下,您對××產品有什麼樣的需求呢?您希望它有什麼樣的功能呢?」

更好的說法:「請問一下,您在什麼狀況下,會用到這個產品呢?能描述一下這些場景嗎?」

?‧為什麼要這樣說

好的對話者需要「善解人意」,就是要瞭解對方的需求。可是很多時候,對方的真實需求是什麼,甚至他們自己也不太清楚。比如,消費者對於一個產品,可能有很多想像,但是未必能說出自己真正的需求。如果把這些想像當成了需求,反而是一種誤解。

舉個例子,索尼在推出Handycam系列的數碼攝像機之前,曾經花大力氣做過市場調查,希望瞭解普通消費者對於「完美攝像機」的想像。收集上來的意見,大多是希望攝像機功能要齊全、屏幕要大、要有20倍以上的光學變焦、像素要高、要有防震防抖功能……

根據這些需求,索尼還真的生產出了幾乎照顧到所有這些需求的攝像機。無論是像素、光學變焦、屏幕大小還是防抖技術,都是行業內的領頭羊。可是,這個系列的攝像機的銷量,並沒有實現想像中的突破性增長。

而同一時間,市場上有一個全新的產品異軍突起。那就是功能極其單一、操作異常簡單的GoPro。它的設計理念,跟索尼之前的調研完全背道而馳。只有一個負責錄製和暫停的按鈕,沒有光學變焦,甚至連屏幕都沒有,拍的時候根本不知道畫面什麼樣。

很明顯,銷量說明了一切,這種不強調功能的設計理念,才是切中了客戶的「真實需求」。因為普通消費者買攝像機只是為了記錄旅遊或者派對等活動。與全面而且專業的強悍功能相比,他們更需要的是簡單易用、輕巧可靠。

試想一下,全家一起出去玩,你手忙腳亂地擺弄著特別精密複雜的攝像機,試圖錄下完美的影像,卻從旅遊的參與者變成了旁觀者、記錄者,這就本末倒置了。所以說,消費者真正希望的是既能記錄影像,又可以忘記攝影機的存在,而這就需要攝像機的體積小巧、操作簡單。

可是,這樣一種真實的需求,如果你問「你需要什麼樣的攝像機」是問不出來的。因為這個問題已經限定了必須去想像一台「完美的攝像機」,那當然是功能越多越好,技術越先進越好,甚至講出一些不切實際的需求。而消費者真正的需求卻是「誰在乎攝像機?我們只是想記錄影像而已!」

那麼,要怎樣發掘出這種真實需求呢?很簡單,你要問對問題。不要問「你需要什麼樣的產品」而要問「你為什麼需要這個產品」。這樣一來,對方才能去想像自己「真正需要這個產品」的情境,以及在這個情境裡的具體需求。

+‧延伸思考

手段從來都不是目的。但是當我們習慣了使用某個手段來實現目的的時候,往往就會一條道走到黑,忘記了還有別的可能。這個時候,想瞭解對方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不要再用「你需要什麼樣的××」這樣表層的提問,繼續讓他陷入對於手段的執念中,而是要用「你需要××是因為什麼」「你在使用××的場景裡有什麼感受,遇到過什麼樣的問題」這樣更根本、也更具開放性的問題,讓對方跳出思維慣性,深入思考自己的真實需求。

比如,「你需要什麼樣的牙刷」這個問題,頂多是引導對方在現有牙刷的樣子上,去進一步想像它們具備更好的性能、更舒適觸感的可能。可是,「你在刷牙的時候常遇到什麼問題」這種問法,則是完全開放性的,不可能預計對方的答案是什麼。而真正觸及消費痛點,可能產生下一個爆款產品的需求,很可能就隱藏在這些千奇百怪的答案裡。

不給標準答案,反而更可信

世界上絕大多數的問題,

都沒有標準答案。你不假思索地回答,

反而容易讓人沒有安全感。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理財顧問,當客戶來問我投資建議時,該怎樣回答才能加強我的說服力?

常見的說法:「我以這麼多年的專業經驗向你保證,××股票絕對值得買!」

更好的說法:「這個問題很複雜,讓我想一下……以你的情況,××股票應該是可以適當投資的。」

?‧為什麼要這樣說

一般人認為,在回答提問的時候,為了表現專業性,打消對方的顧慮,就必須反應迅速、信誓旦旦,毫不拖泥帶水。這其實是個誤區,因為一方面,你在某個領域越是專業,就越瞭解這個領域的複雜性,知道絕大多數問題其實都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另一方面,正因為你是權威,你的意見對別人的決定至關重要,所以你在給答案的時候反而會比較遲疑,這也正是所謂「貴人語遲」的道理。

因此,在沒有標準答案的時候,硬要快速給出一個標準答案,反而會讓人懷疑你的可信度。對方會覺得,你要麼是沒有認真考慮,要麼就是根本不瞭解全面的情況。

所以說,除非是那種教科書式的常見提問,或者是解釋專有名詞,否則在給出建議的時候,不要表現得「不假思索」。最好是請對方給你一點時間思考,停頓一下再回答。這樣做,表面上好像你反應比較慢,可是能夠表現出你回答的誠意和對問題的深思熟慮。而且,這樣說還可以吸引別人的注意力,對方就會開始期待,你會講出怎樣的答案。你回答的時候,他也會聽得比較專心。

而且你要知道,這樣做,並不是煞有介事地表演。因為即使大致答案是早就在你心裡的,適當的遲疑也會多給你一點時間,想一想怎樣才可以更加契合對方的情況。

比如,一個見多識廣的資深理財顧問,因為見過的人太多,心裡已經有了很多模板。所以只要大致知道客戶的年齡、工作、家庭情況等因素,就可以飛快地給出一個方案。但是越是這樣越要慎重,因為你的重點不是炫耀自己的經驗,而是要表現出對客戶的重視。就像是一個老到的裁縫,明明一眼就能看出客人穿多大碼,可是量體裁衣的時候反而會更加細緻,因為這樣才能體現出對專業性的尊重。

你比較一下,一個邏輯是:「我是專業的,所以你聽我的就好。」另一個邏輯是:「我是專業的,所以我能看到各種別人看不到的細節,現在請你多跟我交流一下,我來給你更貼心的服務。」前者的態度是「八九不離十,所以聽我的準沒錯」,後者的態度是「我的判斷雖然能做到八九不離十,但是我不滿足於此,而是會精益求精」。

所以,以理財咨詢為例,就算理財顧問心裡有大致的方案,甚至是有多年穩賺不賠的成功經驗,也還是要有必要的「遲疑」,多問些細節,多給對方講解一些不可預見的因素,才能更好地讓對方感覺到自己的專業性。

+‧延伸思考

遇到提問時,可以先區分一下這個問題有沒有標準答案。如果有,那直接回答無妨;如果沒有,那可以先說「讓我先想一下」,停頓一下再回答。

這個原則,不只適用於表現專業上的可信度,甚至在微妙的情感關係裡也有用。比如,你的另一半突然問你:「你愛我嗎?」一般人都會告訴你,想都不要想,應該馬上回答「愛!當然愛!」彷彿遲一秒都是罪過。

然而,這不一定是最好的回答。因為萬一對方覺得你只是在敷衍他,怎麼辦?所以,更好的回答是,先深情地看著對方的眼睛,想一想再微笑著說:「嗯……我確定我是愛你的。」這個「停頓」的過程,代表你認真去想了,這就證明你不是為了「保命」才趕緊說「愛你」。這樣的回答方式,更溫暖、更真誠,也更加尊重對方。

如何批評老闆

提反對意見,

不一定是「潑冷水」,

你也可以自己調節水溫。

‧可能遇到的問題

今天開會的時候,老闆提出要做VR視頻,我忍不住說老闆的提案既沒考慮預算,又沒有分析這樣做的必要性,完全不可行。當場老闆的臉就沉了下來,說我只會潑冷水。當時也沒有同事幫我圓場,這真的是我的錯嗎?如果是我的錯,那我該怎麼跟老闆表達我的不同意見呢?

常見的說法:「老闆,我覺得您的計劃需要的資金太多,而且也沒事先做過調研,還要分析一下投入資金後,可以打敗什麼競品。所以我覺得,這項計劃不是很靠譜。」

更好的說法:「我覺得拍VR確實很符合潮流,但首先我們得確認一下資金來源是否有保障。而且針對這個產品的必要性現在還沒做調研,我們還需要趕緊安排一次調研才行。」

?‧為什麼要這樣說

我們都聽過「不要只會批評,要給建設性的意見」這種說法。但其實二者並沒有本質上的差異,同樣都是提反對意見,善於表達的人,會把它包裝得更像建設性意見;而不善於表達的人,只會直接提出批評。

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提出一個新的建設性意見,其實就是暗中批評了原來的方案不夠好,既然如此,又何須直接去批評呢?這就是「把批評轉換成建設性意見」的訣竅。

就拿前面提到的「開會時懟老闆」這個例子來說,此時開會的目的不是迅速拍板定案,也不是老闆在單方面下達指令。之所以開會,是因為公司遇到了發展方向上的不確定,需要大家集思廣益一起解決問題。換句話說,公司需要的是「眾人拾柴火焰高」,而你在火苗剛燒起來的時候,迅速地潑上一瓢冷水,不管你的反對意見本身有沒有道理,都是在破壞開會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