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二節 1秒抓住別人的注意力 >

第二節 1秒抓住別人的注意力

注意力是極其有限的資源,想要讓別人認真聽自己說話、迅速理解自己的意思,你就需要掌握一些特殊的技巧。無論是向別人介紹一個新方案,想得到對方的關注和建議,還是向下屬佈置工作、向客戶推薦新產品,都可以運用到這一節所介紹的幾個方法。

用「基礎模型」,讓對方秒懂你的意思

我們對一個陌生事物的認識,

始於「大致歸類」,

而非「精準描述」。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公司的活動策劃,跟同事討論企劃案時,常常覺得他們很難理解我所描述的場景到底是怎樣的。我該怎麼講才能讓他們快速理解我的想法呢?

常見的說法:「這次的活動企劃,就是……(講細節)」

更好的說法:「這次的活動企劃,類似於你們知道的那個×××活動,主要的相同之處和差異,分別是……」

?‧為什麼要這樣說

想要迅速讓對方理解你的意思,就不要從細節著手,而要從「基礎模型」著手。這是因為,我們對一個陌生事物的認識,始於「大致歸類」,而非「精準描述」。在幫助對方進行初步的歸類和定位之前,直接給細節,反而會讓人徒增困惑。

比如說,你自己策劃了一個活動,在腦子裡過了一遍流程,覺得很清楚了。具體到主題怎麼宣傳、嘉賓怎麼邀請、場地怎麼佈置,甚至門口的展板怎麼擺放,你都胸有成竹。可是這時候,向別人描述你的策劃案,要從哪個細節開始呢?如果先說嘉賓,對方可能會問「請得動這些人嗎?」如果先介紹主題,對方又會擔心「能找來有份量的人物鎮住場子嗎?」沒有整體的認知,任何細節本身帶來的問題都比解決的疑惑多。

而且最關鍵的是,從認知規律來說,沒有任何人,能夠從細節出發,快速搭建起一個整體的認知。就好比「盲人摸象」,就算你把細節拼湊在一起,別人也不一定知道你描述的到底是什麼東西。

可是,如果你一開始就給出「基礎模型」,情況就完全不同了。比如,你一開始就講:我要策劃的這個活動,是我們這個細分領域的「達沃斯論壇」。大家立刻就能明白,你是想建立一個長期的、有固定議程有主題的、基於會員准入體系的高端論壇。即使你在很多方面跟「達沃斯論壇」差得很遠,至少也可以讓大家先有個概念,然後再修修補補、逐漸細化。

要知道,人和人永遠都不可能正好處在同一個頻道上。你心裡清晰明確的觀念,在對方聽起來卻是雲裡霧裡,這是很常見的現象。所以你先別急著灌輸自己的新觀念,而是要想想別人心裡已經有什麼舊觀念,其中又有哪些可以用來說明你的新觀念。對舊觀念稍作加工,是讓對方秒懂新觀念最簡單的方法。

舉個例子,美國好萊塢的電影編劇,經常要面對一個非常棘手的問題——在電影拍出來之前,先讓投資人有個直觀的印象。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你手裡只有劇本,而空口說白話的介紹,很難讓人體會電影的氛圍。而這時候,他們就會使用「基礎模型」這個辦法。

比如說,1979年上映的經典恐怖電影《異形》,從劇本上說,是一個以太空為背景、恐怖的、有怪獸的電影。可是單看這些元素,你會想像出什麼東西呢?很難說。是像《星際迷航》那樣充滿未來感的、色彩鮮明的太空風格?還是像《銀翼殺手》那樣,凸顯出末日後的蒼涼和荒蕪?而這裡面的怪獸,應該是《星球大戰》裡的大毛怪楚巴卡那種?還是《地獄獵犬》裡那種三個腦袋、渾身黏液、牙尖齒利的形象呢?只看劇本,實在無法確定。

那麼,怎樣迅速建立投資人、製作人、導演、演員、服裝師、美術設計等人的「共同想像」呢?《異形》的編劇,在介紹劇本的時候是這樣說的:「什麼是《異形》?就是太空版的《大白鯊》!」

這句話一出口,大家馬上就對《異形》有了共同的想像。至少會知道,這部電影裡的太空不是鮮艷、華麗的亮色調,而應該是像深海一樣陰暗、具有壓迫感的暗色調。怪獸的設計,應該像大白鯊一樣神龍見首不見尾,而劇情的走向,應該也是集中於營造心理恐懼,而非渲染視覺形象上的衝擊。這就是「基礎模型」的效果——讓不熟悉某個概念的人們,立刻產生一種共通的認知。

+‧延伸思考

使用「基礎模型」時,要特別注意,在別人理解了你想傳達的大致觀念之後,接下來就要強調細節上的區別。這樣做,一來是突出你的新意,不跟原型混淆;二來也可以讓對方的理解更為精準,避免先入為主的誤解。比如,《異型》固然可以說是太空版的《大白鯊》,但是在跟美術設計談怪物的造型時,一定要強調這畢竟是「太空版」,腦洞得開得更大才行。

另外,如果你想訓練這種表達能力,可以和朋友一起玩個小遊戲:互相出題,題目可以是電影、遊戲、動漫、戲劇,大家試著在最短的時間內找出一個「基礎模型」。例如,題目是《西遊記》,答案可以是「東方版的《魔戒》」;題目是《暮光之城》,答案可以是「西方版的《聊齋誌異》」。

讓對方知道「看哪裡」,他才知道「怎麼辦」

你不知道自己是什麼角色,

就不知道應該看向哪裡。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產品經理,每次拿新的提案請同事們幫忙看看時,他們好像都只是隨便翻兩頁,或是給一些無關緊要的意見,我該怎麼說,他們才會認真看呢?

常見的說法:「這個方案很重要,麻煩大家認真看一看,給我提些意見。」

更好的說法:「這個方案很重要,請大家想像一下,你是個特別摳門的財務人員,從成本控制的角度,給這款產品提些意見。」

?‧為什麼要這樣說

你寫的文章、設計的產品、策劃的方案,別人提不出什麼建設性的意見,未必是他們不認真,很可能只是因為他們不知道自己是以什麼身份在看。畢竟每個事物都有很多層面,是複雜的整體,觀察者如果沒有身份意識,就不知道該選取什麼角度、什麼標準。而既然不知道應該「看哪裡」,當然也就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所以,這時候你需要以「角色推演」的方式,幫助對方集中注意力,產生有價值的觀點。具體來說,就是讓他們代入某個角色或者場景。

以「請人幫你看提案」為例。你到底是希望對方專心看哪個部分呢?是看內容夠不夠充實,字句夠不夠通順?還是看創意夠不夠新穎,對市場能不能形成衝擊?是看操作落實的可能性高不高,還是看有沒有停留在紙面上的風險?有這麼多角度可看,如果不集中精神,最後就是全部都沒辦法認真看,當然也就不知道要在哪方面給你提建議了。

而當你說「想像你是個摳門的財務人員」時,就相當於給對方設置了一個身份。這時,他就會自然地集中到「成本控制」這個角度去看你的方案。不但態度會更認真,建議也會更靠譜。

再舉個生活中的例子。很多女生會抱怨,當自己問另一半「你覺得這件衣服/包包/妝容好看嗎」的時候,對方總是千篇一律只會說「好看」,感覺有些敷衍。這其實是有點難為人了,因為對方首先是你的伴侶,基本上,他「有義務」覺得你好看。另外,他又不是時尚領域的專家,不可能主動提出有意義的評價。所以你要主動告訴對方,你需要知道的,是「哪個角度或場景」的「好不好看」。

比如,跳出伴侶的身份,換成客戶的角度、同事的角度、長輩的角度,你可以問:「如果你是我的同事,你覺得,我穿這身衣服看起來專業嗎?」又或者是:「以長輩的角度來看,你覺得我拎這個包,會不會顯得不夠穩重?」

總之,當你需要讓別人認真思考,給你有建設性的意見的時候,可以給他設定一個身份。有了角色感,對方才知道該從哪個角度去看問題,知道應該關注什麼、給出什麼方向上的建議。

+‧延伸思考

人的注意力是有限的,你不能給一個太空泛、範圍太廣的角色,不然對方還是沒辦法集中精神。比如,「假如你是老闆,會怎樣看我的提案」就不是個好問題,因為老闆考慮的因素很多,而「摳門的財務人員」在探討成本問題的時候,就有較好的角色意識。

另外,除了你自己設定的角色之外,還可以問問對方:「你覺得還可以以哪種身份,從什麼角度去看這個問題?」這樣往往會有意外之喜,幫助你們更全面、更深入地分析問題。

來條「話尾巴」,讓他聽懂話裡有話

任務交代完畢的時候,

下屬心裡應該是「逗號」而非「句號」。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公司的主管,剛來的新人往往只聽到任務字面上的意思,沒有理解到他真正的任務是什麼。比如我讓他把發票交給財務部,是想讓他跟進整個報銷流程,可他把發票一交就走了,再也沒有下文,我該怎麼提醒他呢?

常見的說法:「請你把發票交給財務部。」

更好的說法:「請你把發票交給財務部,至於報銷的後續進度,到時候我就問你咯?」

?‧為什麼要這樣說

在工作狀態下,不能指望別人自己去領悟你的言外之意,所以交代任務時,要盡量清楚詳盡。然而另一方面,說話太囉唆,反覆強調同一件事,不僅會顯得不信任對方,還會降低溝通的效率。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就是在交代完任務之後,加一個疑問句式的「話尾巴」。

比如前面這個例子,如果你只是說「請把發票交到財務部」,對方很可能交上去就不管了,根本不去想後續進度怎麼跟進,很可能中間出現一點小問題沒人盯,這筆賬就遲遲報不了。而即使你加了一句「這件事情就由你負責」,對方也很可能不明白你所謂的「負責」,範圍有多大,包括哪些細節。

這時候你可以加一個疑問句式的「話尾巴」,比如:「至於報銷的後續進度,到時候我就問你咯?」與陳述句結尾相比,這種問話式的結尾意味著「這件事還沒有結束」以及「你應該隨時跟我匯報」。

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的領導交代給你一項任務,說「這件事就由你負責」,你的腦子裡就會打一個句號,就算再想問點什麼(比如責權的限定),也會擔心問太多會讓領導心煩。可是,如果他說的是「到時候我就問你咯」,那就暗示你是隨時可以跟他溝通的,你心裡就會出現一個逗號——這件事情才剛剛開始。

所以,為了確保對方不只停留在字面意思上,別忘了在佈置任務之後,加一個尾巴:「這件事的後續進度,到時候我就問你咯?」對方聽到你這麼說之後,就不會只是單純地把發票交給財務部,可能還會順便問一下財務,核銷大概什麼時候會搞定,有沒有對接人的電話,還缺不缺什麼材料,要不要填什麼單子之類的問題。中間有任何他搞不懂的地方,也會隨時跟你匯報,你就不用擔心進度了。

+‧延伸思考

有一種說法是,佈置工作的時候要講五遍,分別是:(1)領導講一遍;(2)下屬複述一遍內容;(3)下屬談自己對工作目的的理解;(4)下屬談自己對可能遇到的困難的預估;(5)下屬談有沒有別的代替方案。

如果時間允許的話,這樣做當然更加保險。但是日常交代工作,不可能處處都這樣費事。一般情況下,加個「話尾巴」,讓對方心裡打上逗號而非句號,是一種比較高效的方法。

你可能會覺得,明明是對方不理解,為什麼要我辛苦地多講一句話?因為,如果下屬沒有理解真正的任務是什麼,導致事情沒辦妥,你也得承擔連帶責任。而且,清晰簡潔地佈置任務,也是領導力的一部分。只要多花幾秒鐘,加一句「話尾巴」來調動下屬的積極性,也許就可以省掉一個大麻煩,何樂而不為呢?

用「戲劇感」創造驚喜

不以激發好奇心為前提,

再好的故事也出不來效果。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在一個眼鏡企業做營銷,時常要在發表會上介紹新產品,我覺得自己已經解說得很詳盡了,可我的上司還是覺得我介紹得十分無趣,我該怎麼辦?

常見的說法:「大家好,今天我要介紹一種新型眼鏡,它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常見的困擾,那就是眼鏡戴久了眼睛會酸……」

更好的說法:「你知道嗎?戴眼鏡的人最常見的抱怨,就是眼鏡戴久了,會覺得眼睛發酸。現在想像一下,如果有種眼鏡就算戴上一整天,也根本不覺得眼睛有任何負擔,是不是很神奇?告訴你,其實你根本不用想像,它已經被發明出來了,就是我手上這副!」

?‧為什麼要這樣說

同樣的內容,有的人講起來索然無味、平淡無奇,但有的人卻能講得蕩氣迴腸,讓人驚歎連連。兩者的區別,往往在於有沒有掌握「創造驚喜」的小秘訣。

比如,同樣是介紹一款眼鏡,如果按照「做報告」的思路,就是平鋪直敘、規規矩矩的。可是,如果按照戲劇化的思路,則是先激起對方的好奇心,再給對方期待感,最後讓他有一種恍然大悟的驚喜。這樣,對方的心自然就被你緊緊抓住了。

這就好比相聲裡的「抖包袱」,相聲演員要先「鋪梗」,用一唱一和勾起聽眾的好奇心,鋪得差不多了,再抖出包袱,才會讓人大呼過癮。在說話中,你也可以利用這種陳述方式,達到引人入勝的效果。

而且,這種講話技巧其實一點也不難,主要有以下三個步驟:

(1)「你知道嗎」——提出某個眼前常見的困擾。

(2)「想像一下」——暢想問題已經被解決的美好情景。

(3)「其實你不必想像」——這時候,你就可以把你的驚喜拋出來了。

連在一起就是:你知道嗎?你正面臨著某種困境……你想像一下,如果有一種東西,能給你帶來超級美妙的體驗……其實你不必想像,它就是×××!

這個技巧,不僅可以用來介紹商品,寫文案時也很有用。舉個例子,誰都想有一段「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樣平鋪直敘地說,沒什麼出奇的。可是你應該還記得,之前有個名為「逃離北上廣」的活動,在朋友圈瘋狂刷屏,它是怎麼抓住人們眼球的呢?其實就是利用了「創造驚喜」的小訣竅,把「說走就走的旅行」變成了一個充滿戲劇感的故事。

這個活動的宣傳,大致是這樣一個邏輯:(1)你知道嗎?每個人心裡都有幾個一直想去,卻一直沒去成的地方。(2)想像一下,假如什麼都可以不管不顧,現在就去機場,是不是很棒?(3)其實你不必想像,這就是事實!我們已經幫你買好了機票,就在機場等你,趕緊來吧!

最後這個驚喜,簡直就是撓到了上班族的癢處。但是,如果沒有按照這個「創造驚喜」的方式來講述,宣傳語就會變成:「我買了一些機票,請你馬上來機場,有機會體驗一場免費的旅行。」這種講法,對人的吸引力就大幅下降了,也不可能造成那麼大的轟動。

+‧延伸思考

這個技巧的重點,其實是在第一句:「你知道嗎」這句話作為切入點,需要讓你的聽眾產生共鳴,所以你要提出他們能夠切身感受到的困擾。有了共鳴之後,後面的美好想像也就更容易成立,第三步的「創造驚喜」,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