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二節 尷尬是困境也是出口 >

第二節 尷尬是困境也是出口

既然尷尬的根本原因是「不知道該說什麼」,所以「會說話」就一定意味著善於化解尷尬。本節選取了六個典型場景,分別是被貼標籤、被表揚時不知如何回應、想拉近關係卻被拒絕、和上級單獨相處時不知該聊什麼、重大場合不知該怎樣發言等,是不是聽起來就很尷尬呢?讓我們一起來分析,應該如何處理這些難題吧。

用懸念破執念

我們反感被人貼標籤,

但又習慣先貼標籤,再去感受。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北方人,但是完全不會喝酒,所以在應酬的時候就會很尷尬。對方一旦知道我是北方人,就一定堅持認為我很能喝,不喝就是不給他們面子。我該怎麼辦呢?

常見的說法:「我是北方人,但是真的不會喝酒。」

更好的說法:「你看我像哪裡人?你確定?」

?‧為什麼要這樣說

大腦是喜歡偷懶的,也就是說,我們經常會不假思索地在第一時間給人貼標籤,把習慣性的刻板印象加在他人身上。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地域歧視。一旦你自報家門,別人就難免會有先入為主的看法,再想澄清就會比較困難了。

所以,如果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某個標籤,那就別等貼上來之後再撕,而是要在別人給你貼標籤之前,讓對方產生「這個標籤真的適用嗎」這樣的懷疑。只要對方心裡隱隱有一絲不妥的感覺,再來說明「情況不是你想的那樣」,就會比較容易。

以喝酒為例。酒精代謝能力當然是因人而異的,但是大多數人都不會細想,一聽到「北方人」這三個字,腦海裡就直接蹦出來「能喝酒」「不喝就是瞧不起我」。所以,在你說出「我是北方人」這句話之前,為了破除對方的執念,不妨給他們設計一個懸念,讓對方對於自己的判斷產生不確定的心理。

比如,對方問你哪裡人,你可以先賣個關子,問他:「您看我像哪裡人?」如果沒猜對當然更好,就算猜對了,你還可以繼續問:「您確定嗎?」

這裡的關鍵,就是通過猜測讓對方有遲疑。因為一旦他自己也猶豫了,就意味著,其實他覺得你這個人是不好歸類的,這樣你接下來就好辦了。作為一個「非典型的北方人」,你再說自己不會喝酒,聽起來就沒那麼刺耳,再拿這個標籤逼你,就是攆鴨子上架了。

當然,有些人不喜歡賣關子,有些地位或者輩分比較高的人,你讓他去猜也不合適。但是原則是一樣的,那就是在亮明標籤前,給對方留下懸念,讓他對這個標籤產生懷疑。比如,同樣的意思你還可以這麼表達:「您問我是哪兒人?一眼看不出來吧?其實我是××人,不過不那麼典型啦!」這裡沒有反問,但是「一眼看不出來吧」這句話,其實也是在提醒對方,不要拿地域給你貼標籤。

進一步說,面對一個事物,我們既可以先下結論,再去感受,也可以先去感受,再下結論。前者比較容易被成見左右,後者則比較客觀。而你要做的,就是通過「設置懸念」的方式,讓別人慢點下結論,實事求是地看問題。這很像是品酒裡的「盲測」,也就是不看標籤,把不同產地和價位的葡萄酒,放在同樣的杯子裡進行品鑒,這時候嘗出的味道,才是最真實的感受。

總之,大多數人都習慣了先看標籤,再去感受。而當你不喜歡自己身上的標籤時,一定要反其道而行之,讓對方先去感受,再形成印象。一句「你猜」或者「你覺得呢」,可以暫時把標籤隱藏起來,換取對方用無差別的中立視角審視你到底是什麼樣的人。而接下來,即使對方仍然覺得你就是標籤所註明的那樣,至少中間已經經過了一輪不帶成見、沒有先入為主的觀察和思考,對你的刻板印象也就不會那麼執著了。

+‧延伸思考

用懸念破除執念,目的不是讓對方猜謎,而是利用這個猜測的心理活動,讓對方不再只用刻板印象給你貼標籤。只要對方意識到,其實他一眼也看不出你是什麼樣的人,在接下來的相處中,就會用更客觀更中立的視角來看待你。

此外,這個設置懸念的說話技巧,除了幫你避免被標籤化,也可以讓談話變得更有趣味。比如,在兩人初次見面的時候,對方問你是做什麼工作的,為了展開更多的話題,你可以反問:「您看我像做什麼的?」或者直接說:「很多人都猜不出我是幹什麼的,其實我是……」

不管是讓對方猜測(適用於比較輕鬆的場合),還是先鋪墊一句「很多人都猜不到」再直接給出答案(適用於比較嚴肅的場合),原則都是一樣的,那就是淡化自己身上的標籤,避免有可能的刻板印象。

被人表揚,該怎麼回應

你越是說自己其實沒那麼好,

對方出於客氣,

就越是要證明你其實比你說的好得多。

‧可能遇到的問題

每當工作和學習上做出點成績,有人誇獎我的時候,我都會覺得很尷尬。因為不謙虛會得罪人;太謙虛吧,人家又可能覺得你矯情。面對這種兩難的情況,應該怎麼說話才得體呢?

常見的說法:「沒有啦,這只不過是運氣好/小聰明而已!」

更好的說法:「我就是下了點笨功夫而已。」

?‧為什麼要這樣說

經常有人說,過分的謙虛就是驕傲。因為,當你的成績明顯比別人好的時候,否定別人對你的誇獎,就相當於順帶著否定了那些不如你的人。試想,如果你老是考第一名,而這又真的「沒什麼了不起的」,那些辛辛苦苦想超過你的人聽了,又會做何感想呢?

而且,當你試圖以自我否定的方式表現謙虛的時候,也給表揚你的人出了個難題。因為你越是說自己其實沒那麼好,對方出於客氣,就越是要證明你其實比自己說的好得多。

比如,對方誇你:「最近老是考第一,你真是學霸啊!」你如果回答:「哪裡哪裡,純粹是運氣好而已!」對方一定會接著說:「少來!一次是運氣,不可能次次都是運氣啊,你就是有這個天分啊!」而你接下來再說自己其實沒那麼厲害,他就會層層加碼,最後你也累他也累。

可是,如果你的回應是:「沒什麼啦,我就是下了點笨功夫而已。」對方最多說一句「那是你謙虛」,幾乎不可能接著加碼。因為「下了多少笨功夫」這件事,除了你自己,別人是不可能知道的,他總不能說「我全天監視著你,你根本就沒認真學習,你完全就是因為聰明」吧?

所以,把成績歸功於自己的努力,反而是最能讓別人接受,也最能讓誇獎適可而止的方法。謙虛還是要有的,但是謙虛的方向,不應該是否定自己的成績,而應該是肯定自己的努力,藉以說明自己「沒什麼了不起」。這是一個既不得罪別人,也不顯得自滿的好辦法。

進一步說,如果別人誇獎的不是你本人,而是你的孩子,這個原則就顯得更加重要。因為中國式家長通常有兩個顧慮,一是怕別人覺得自己拿孩子顯擺,二是怕孩子被誇多了就驕傲起來。之前有個新聞說的是,有個小孩跟別人講:「我的父母,配不上我這麼好的兒子。」這戳中了很多父母的痛點,紛紛表示「孩子有了自信就不服管了!」所以面對他人對自己小孩的讚美,反而是比自己被誇獎的時候更緊張。

其實,這裡的問題不在於孩子,而在於家長。不是不該誇孩子,而是應該找對誇獎的角度。認真想想就會發現,不是孩子太難管,而是家長自己太自卑,害怕孩子有了自信,自己就管不住。而正是因為這種中國式的擔憂,才導致整個教育文化都吝於給孩子讚美和肯定,反而讓小孩普遍缺乏自信,這實在不是一個好現象。

所以,你不要覺得不該誇孩子,只要找對誇獎的角度,就能適當地鼓勵孩子,也能照顧到聽眾的感受。舉例來說,當別人稱讚「你家孩子真聰明」的時候,你完全不用否認這一點,但是可以把話題引向「努力」這個方向。比如說:「這孩子,是挺努力的,也不怎麼出去玩,放假了,也是天天在家看書。」或者說:「嗯,他對這方面是挺有興趣、挺專注的。」

這樣的回應,既沒有否認對方的說法,又沒有打擊自己孩子的積極性,反倒是提醒孩子要繼續努力,不要躺在成績上睡大覺。把成績歸功於努力、興趣或是平時下的功夫,別人聽起來,也不會覺得反感。

總之,不管人家誇的是你孩子還是你,訣竅就是順著對方的話講下去,但是少說先天的天賦,多說後天的努力。這樣一來,既不用否定對方,又不用否定自己,更不會讓人覺得你得意揚揚、自我膨脹,可謂一舉三得。

+‧延伸思考

接受批評,只需要虛心就可以,但是接受表揚,則需要在謙虛和真誠之間掌握平衡。也就是說,你必須真誠地意識到你做出了一定的成績,對方誇獎得有道理;又要謙虛地認識到自己的能力還有不足,以後還得繼續努力。

而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把話題引向你為現在的成績所付出的努力上。最妙的是,背後付出了多少努力,只有你知道。所以別人也不好否認,說你只是為了表示謙虛才這麼說的。這樣一來,既避免了對方層層加碼的表揚帶來的尷尬,對方也會默默覺得你真是個謙虛謹慎的人。

進一步說,中國人一向不太習慣接受表揚,特別是當對方表揚自己的孩子時,中國式父母幾乎會本能地對孩子進行否定。其實大可不必這麼擔心,誇獎孩子的努力,保護孩子的自信,完全可以並行不悖。

被人戳中痛處,怎樣提醒下不為例

有時候,

用槍得不到的東西,

卻可以用鮮花得到。

‧可能遇到的問題

家庭聚會時,親戚長輩總愛提到我的前任。我很不高興,又不好當場翻臉給長輩難堪。這種時候該怎麼說,才能讓他們消停一些呢?

常見的說法:「我真的不想再提到他了!別說這個了。」

更好的說法:「我想到就難受,別說這個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

每個人都有不想被提起的過去。而不管是有心還是無意,當別人戳到這些痛處的時候,勃然大怒不是明智的選擇。因為這會讓那些本來就想傷害你的人竊喜,讓那些只是無心之失的人覺得受到冒犯。

可是另一方面,你也可能會覺得,如果情緒表達得不夠激烈,別人還是不理解問題的嚴重性,萬一下次再犯怎麼辦?難道就沒有既不反應過激,也不留下後患的辦法嗎?

當然有,那就是:強烈地表達感受,而非激烈地表達想法。

比較一下剛才提到的兩種說法。「我真的不想再提這件事了,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這是一種激烈的情緒,表達的是你的想法,是對於他人的要求,容易激起對方的反彈,覺得你小題大做。

而「我真的很難受,你能不能不要再說了」雖然也是一種強烈的情緒表達,但它表達的卻是你自己的感受,就算同樣也是在提要求,聽起來卻會好受得多。因為這時候你的請求,是希望對方體諒你的痛苦,而非被你強烈的情緒脅迫。也就是說,聽你的,是因為愛你,而不是因為怕你。

當然,對於前任,最好的做法是解開心結,當成一個熟悉的陌生人,不要有負面的態度。但是如果你實在做不到這一點,那至少也不要用負面態度去看待提及前任的人。這是因為,親近的人戳到你的痛處,大多數時候都是無意的。而你之所以覺得他們掌握不好說話的尺度,是因為每個人對不同話題的敏感度都不一樣。

同樣的話,對某個人可以聊,對其他人就未必能聊。就像關於前任的話題,就是有人能接受,有人不能接受。如果你不把自己的底線表達清楚,一廂情願地期待對方自己揣測,也就難怪經常會感到受冒犯了。

這種預設對方「應該」瞭解自己感受的誤會,在心理學上叫作「自我透明的錯覺」。顧名思義,你對你自己來說是透明的,所以就誤以為自己在別人眼中也是透明的。可是在別人看來,完全不是這麼回事。他又沒有讀心術,怎麼可能理所當然地知道你想說什麼,又不想說什麼呢?

具體來說,你可能覺得,前任是任何人都不願提及的話題。可是對親戚(特別是長輩)來說,他們可能誤以為這是一個對你有吸引力,又能接近兩代人關係的共同話題,適合用來表示對你的關心。所以你真正需要的,絕對不是懟人,而是很真誠地表達你的感受,請求他們不要再說了。

你要知道,越是難過,越不要用言語暴力逼對方屈服。因為敵意只能激發敵意,求助才能收穫善意。即使你有非常強烈地阻止對方繼續說下去的衝動,也不能抓狂,而是要照顧對方的感受,用他易於接受的方式,表達你的要求。想要耳根清淨,就得接受一個事實——有時候,用槍得不到的東西,卻可以用鮮花得到。

所以,你可以說:「請你別說這個了,我會難受的。」或者也可以用更軟的語氣說:「拜託啦,別提這個了,我心裡不太舒服。」這不是命令,而是請求。對於無意中傷害你的人來說,請求一定比命令更有效。即使對方再怎麼神經大條,無法察覺你的心情,你把話講明白了,他們也總是會收斂一些的。

+‧延伸思考

在任何提到讓你不舒服的話題的場合,都可以這樣做。比如,老同學拿你當年的糗事開玩笑,其實你心裡仍耿耿於懷。與其自己憋著裝大度,倒不如真誠地表達你的感受。畢竟,裝是裝不長久的,你自己難受,最後卻只能換來對方一句「你介意的話怎麼不早說?」這又何必呢?

其實,每個人心裡都有軟弱的一面,也都有不想提及的傷口,需要彼此細心呵護。你暴露出自己受傷的弱點,不用覺得丟臉。倒是對方會覺得,自己居然沒有關注到你的感受,需要你把話說得這麼明白,這是他自己的失禮。

遇到大牛,怎樣跟他要微信

跟牛人拉近關係,

不是靠乞求,

而是靠給予。

‧可能遇到的問題

工作上常常會遇到各行各業的牛人,我很想向他們討教學習。但我每次衝上去直接問「能不能加微信」時,通常都會被拒絕。我該怎麼提高跟牛人要微信的成功率呢?

常見的說法:「我非常崇拜您,很想跟您請教,可不可以加您的微信呢?」

更好的說法:「我任職的公司,有些業務可能會跟您合作,想跟您分享交流一下,可不可以請問您的聯繫方式呢?」

?‧為什麼要這樣說

在解釋這個說法好在哪裡之前,你可以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自己是某個領域的大神,遇到小粉絲跟你要微信,你不想給的理由是什麼呢?

是「徒增麻煩」,對吧?因為這個時候,對方把自己定位成「索取者」,單方面想向你請教。加了微信之後,總免不了要應酬幾句,更不用說還可能會無意中暴露某些隱私。而這種付出,卻沒有任何好處,誰會願意呢?所以,除非是一時沒想好怎樣婉拒,否則你是不會加陌生人微信的。

所以,作為「要加微信」的這一方,問題的關鍵就在這件事上,你越是客氣,就越容易把自己限定為單純的「索取者」身份,想達到目的也就越難。

你可能會問:「要不然還能怎麼辦?畢竟人家是大神,我只是小透明而已」。但是這樣想就錯了,因為無論地位有多懸殊,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都是「對等」,完全的索取和給予,既不現實,也不應該。而且,表面上的差距越大,你就越是不能妄自菲薄、自我否定,反倒是應該多想想,你有什麼地方是能幫到對方的。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即使作為個人來說,對方什麼條件都比你好,什麼能力都比你強,但是你所在的學校或者公司,是不是有和對方合作的機會呢?而你作為其中的一分子,當然也就可以幫對方做些事情了。就算對方是諾貝爾獎得主,而你只是個普通的大學生,如果對方到你們學校來講座,你也是有可能作為志願者提供接待服務的對吧?這就是你有可能幫到對方的地方了。

再退一步說,就算連這種機會都沒有,你作為資歷特別淺的年輕人,至少也有些年輕人獨特的優勢吧?哪怕是你的遊戲級別比對方高,綜藝節目看得比對方多,「帶你開黑打排位」「給你介紹現在年輕人喜歡什麼」,都可以是你給對方提供的幫助。

而且,關鍵不是你事實上能幫到對方什麼,而是你有沒有這個心意。誰都不喜歡「伸手黨」,你能把自己定位成一個對等的交流對象,你所崇拜的人才能重視你,願意跟你多聯繫。

所以,在「能不能留個聯繫方式」這句話的前後,一定要附帶一句「我能為您做些什麼」,這樣才顯得有誠意。即使只是簡單的一句「以後還有些問題想向您請教,能不能留個聯繫方式?如果您想瞭解現在的年輕人喜歡什麼,也可以隨時跟我聊啊」,也會大大提高你「套瓷」成功的概率。

以上說的,是跟牛人拉近關係時的「自我定位」問題,而接下來還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那就是你可以採取「迂迴戰術」,進一步降低被拒絕的可能性。

有時候,對方當場拒絕加你微信,未必是不想理你,而是因為朋友圈會暴露許多生活隱私。如果對方無法確認你的企圖、來歷,當然不能貿然答應。所以,你可以從不那麼隱私的聯繫方式入手,比如第一步先要電子郵箱,這種比較公開的聯繫方式,對方不太可能不給你。

更有意思的是,你既然是當面要到的電子郵箱,所以當你通過這種方式聯繫對方時,他也不太可能不理你。而利用這種方式,有兩三輪信息往來之後,再要微信,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甚至對方還有可能直接回應你:「現在很少用郵箱了,不如直接加個微信吧!」那你不就一步到位了嗎?畢竟,你先要電子郵箱而非微信,已經表示出對於對方隱私的尊重,對方投桃報李直接給你微信,也不是很奇怪的事情。

當然,除了這些技巧,想要建立跟牛人的密切聯繫,你本身的底氣、價值才是最關鍵的因素。而如果遵循了所有這些原則之後,對方還是不肯加你微信,那也沒什麼好糾結的,因為你的目的不是「搞定」某個具體的人,而是尊重值得尊重的人,並且讓自己也成為這樣的人。

+‧延伸思考

被崇拜是好事,但是沒人喜歡只知道索取卻不知道付出的崇拜者。與其想著自己要什麼,不如反過來想想你能給予對方什麼。無論差距多大,只要認真思考,你都一定能發現自己對別人的價值,而這正是拉近與其關係的基礎。

學會提問,和老闆單獨相處不尬聊

老闆不是想跟你交朋友,

老闆只是想展現出「親切的形象」。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最近常常需要跟老闆單獨出差,但每次我都覺得很尷尬,不知道該聊什麼。老闆也感覺到我很拘謹,要我放鬆一點,把他當朋友看,這反而讓我更緊張了。我到底該怎樣跟老闆自然地相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