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一節 避開衝突危險區 >

第一節 避開衝突危險區

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歸根結底都是因為信息不對稱。有時候是因為沒有照顧到對方的預期,有時候是因為不瞭解事情的來龍去脈,有時候又是因為對方心裡有顧慮不便明說。會說話的人,能夠提前預見這些情況,有時只是多說一句話,就能避免無謂的衝突。

挑對人設再開口

話該不該說,

往往並不取決於這話本身有沒有道理,

而是說的人對不對。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事業型女性,可是我爸媽卻只知道催我趕緊結婚生孩子,一點也不認可我的工作能力。我很不服氣,可是又不知道應該怎樣提醒爸媽,在感情沒有著落的時候,拼事業也是一種很好的選擇。

常見的說法:「感情的事情要順其自然,早結婚早生子的人也未必幸福,現在離婚率越來越高,還是拼事業更靠譜!」

更好的說法:「爸媽,我知道這話不該我說,只是從身邊很多人的經歷來看,早結婚早生孩子,未必就是幸福的,還得是遇到對的人才行。緣分還沒到的時候,還是拼事業比較靠譜啊!」

?‧為什麼要這樣說

這兩種說法的根本區別,不是觀點或者內容,而是後者在說話之前,先打了一劑「預防針」。預防什麼呢?預防你的「人設」在對方心裡激起的反彈。

要知道,很多時候你說的話本身是對的,但是因為你的身份地位不對,所以聽起來會很刺耳,讓人覺得不舒服。就好比父母催婚,你的「人設」是子女,要體諒父母的心情。可是,如果你只從自己的角度出發,覺得結婚生孩子都是順其自然的事情,趁年輕拼事業才是正途,當然就會讓父母覺得,你根本沒拿他們當回事。這才是他們會難過的真正原因。

試想一下,如果你跟你父母說:「你羨慕人家早早地抱上了孫子,人家還羨慕你家孩子有出息呢!早生幾個孩子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事業做得好,你們晚年才有保障啊!」這是很無禮的。但是,如果你的父母有個平輩,說出同樣的意思,你的父母就算是覺得人家是在客氣,心裡也會比較受用。因為這是別人在誇獎你,而不是你的自辯或者說反駁。

所以,話該不該說,往往並不取決於這話本身有沒有道理,而是說的人對不對。就算話本身沒有問題,從錯的人口中說出來,還是會覺得不太對勁,覺得「這話不該你說」,這就是典型的「人設不對就開口」。

那麼,在明知道人設不對,又必須為自己辯護的時候,怎樣才能既表達了自己的立場,又降低了對方的反感呢?你可以用一句很簡單的話作為開場白:「我知道,這話不該我說。」

還是拿父母催婚這個例子來說,你當然可以拜託幾個親戚,私底下勸他們想開點,但是如果必須自己直陳心意,那就可以先抱歉地說「我知道,這話不該我說」,然後再講自己的觀點。因為這就意味著,你能夠體諒他們的焦慮和不安,而且沒打算站在他們的對立面。你只不過是從客觀的角度,幫他們分析一下「早結婚」和「拼事業」的利弊而已。而一旦他們能夠客觀地看待這件事,就會發現催婚真的沒必要。特別是,如果他們可以代入「別人其實明裡暗裡也羨慕我們家」這個視角,下次見到辛辛苦苦幫忙帶孫子的那些親戚,心裡就會平衡多了。

再舉個職場上的例子。假設你的領導把KPI定得太高,你想要提點意見,他的第一反應肯定是你想偷懶。道理很簡單,作為職員,誰都不喜歡太過嚴苛的考評標準。所以,你說出「能不能降低KPI」這句話來,就是有「原罪」的。倒不是說你的提議一定沒道理,而是你人設本身的問題。

因此,在直接強調過高KPI的負面作用之前,你最好是先調整人設。比如你可以這樣說:「老大,我知道這話輪不到我說,但是客觀地看,KPI定得這麼高,有些同事會覺得,反正達不到,乾脆就破罐子破摔了。您看能不能調整一下呢?」這樣說,才不會顯得像在對領導指手畫腳。

其實,人會對「人設錯了還開口」感到不開心,往往都是「對人不對事」,覺得對方不識相,沒認清自己的角色定位。但是你如果能表明「雖然我知道自己不識相,但這話我一定要說」,反倒顯得有分寸、有擔當,對方也就沒那麼容易生氣了。

+‧延伸思考

沒人能做到完全的理性客觀和中立,所以說話之前要多想想「我是誰」「對方對我有什麼期待」「我要說的話會引起哪些誤解」等一系列問題。

戰國時期的頂級說客范雎,在秦昭王極其謙卑地再三請求指導的時候,仍然唯唯連聲、不置可否,等到秦王都快急眼了才講了一番「交淺言深」的道理,大意是說「我知道接下來這些話不該我說,畢竟我們還不熟,可是這些話對你來說很重要啊……」人設不對的時候先打預防針,這算是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了。

當然,「這話不該我說」這句話本身並不能說服對方,它只是未雨綢繆,幫你降低因為人設不對造成的道理被打折扣的風險。你必須得先確認,自己接下來要講的道理是客觀的、正確的、有依據的,這樣才可以放心使用這個說話技巧。

被要求站隊怎麼辦

世上哪有那麼多衝突?

無非是定義不同而已。

‧可能遇到的問題

過年回家,遇到親戚在爭執「中醫管不管用」這個問題,不小心就被牽扯進去。可是不管站哪邊,都會得罪另外一邊,我該怎麼表達意見呢?

常見的說法:「這個議題我不瞭解,實在不知道誰對誰錯。」

更好的說法:「這得看你怎麼定義了,如果你說的是傳統醫學裡有些智慧值得學習研究,我肯定是支持中醫的;不過呢,如果你的意思是只要老祖宗說的就是對的,那我是不信的。」

?‧為什麼要這樣說

社會上充滿了爭議話題,無論你選哪一邊,都會得罪另外一邊,而明顯地打馬虎眼,又可能兩邊都得罪。所以很多人會勸你,少對這種議題發表看法。可是,萬一被迫選邊站,又該怎麼辦呢?你可以試著通過釐清定義的方式,幫助雙方化解衝突。

這是因為,日常生活的三觀衝突,往往都是來自「前提」的不同。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正是因為雙方是從「公」和「婆」這兩種不同的前提出發,選取了對自己有利的定義,才會對同一件事情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

所以,當你發現雙方對於同一事物的評價不同時,不妨先思考一下,在他們看來這個事物到底意味著什麼?他們說的真的是同一回事嗎?這樣一想,往往就會豁然開朗,給之前勢同水火的雙方找出和平共處的最大公約數,也讓自己避免了必須站隊的尷尬。

比如這裡提到的中西醫之爭,背後有很複雜的理論背景,一兩句話肯定是說不清的。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絕大多數態度鮮明的支持者或者反對者,其實都沒有認真想過,所謂「信中醫」,到底是什麼意思。

而這正是你化解衝突的機會。你只需要指出對立雙方各自的合理性,讓他們意識到,他們其實是分別從不同的定義得出不同的結論。那麼,看似對立的觀點,也就有了避免衝突的可能。

比如說,信中醫的人很可能是因為相信古老的傳統必定有某種程度的合理性,雖然有些尚未被現代科學證實,但也不能全盤否定。而這一論點,即使是反對中醫的人,大都也是可以接受的。反過來說,不信中醫的人,很可能反對的是沒有受過現代醫學訓練的江湖郎中,隨便從古書裡拿個方子就敢給人開藥。而這種不負責任的行為,即使是信中醫的人,也大都是會有所警惕的。

如果這樣定義「信中醫」和「不信中醫」,那麼除了極少數特別極端的支持者和反對者,誰也挑不出你的毛病。畢竟,你只是在重複雙方觀點的合理性而已。「看你怎麼定義」,你就會得出什麼結論。

像這樣議而不決,持續引發社會撕裂的論題,不只中國有,西方也有很多。舉個例子,是否支持女性自主中止妊娠的權利,在美國一直都是非常熱門的議題。幾乎所有政治人物都被要求表態,而無論支持哪一方,都會失去另外一邊的選票。所以在20世紀70年代,夏威夷檀香山市有位議員,為了既回應大眾又不得罪立場不同的選民,就使用了「看你怎麼定義」的技巧。

他請秘書草擬了一份「回復墮胎問題的通用信函」,也就是說,無論是誰提問,回信都可以這麼寫,而且保證不得罪任何人。

那麼,這封神奇的信是怎麼寫的呢?第一段話是:「關於我是否支持墮胎,我的立場是這樣的,如果您所謂的墮胎,是意指謀殺毫無自衛能力的人,是剝奪最年幼公民的權利,是鼓勵年輕人之間胡來,那麼,請相信我會毫不動搖地反對墮胎。」

聽起來,這是一個很堅定地反對墮胎權的立場,可是別急,後面還有一段話:「如果您所說的墮胎,是指尊重婦女的選擇權,是使我們的年輕人可以有一個改過自新的機會,更重要的是,給予所有公民依照自己良知而行動的天賦權利,那麼我向您保證,我會堅決捍衛這些權利。」

這兩段話合在一起,意思就是「看你怎麼定義了」。因為支持和反對墮胎的人,對這件事情到底意味著什麼,其實是存在巨大分歧的。既然大家的定義不一樣,那你問我支持還是反對的時候,我當然可以反問「你的定義是什麼」了。不用擔心極端派會覺得這是在耍滑頭,因為大多數溫和的中間派選民都會覺得這才是理性的態度。

+‧延伸思考

世界那麼複雜,哪有那麼多非黑即白的選項?之所以有時候別人覺得你必須站隊,是因為他們的理解太過狹隘,沒有看到衝突對方的定義,其實各有其合理之處,至於具體選取哪一方,僅僅是個人取捨的問題而已。

此外,除了被要求站隊的時候,任何需要表態,然而確定的答案有可能引起衝突的情況下,你都可以使用這招。比如,有人問你「喜不喜歡×××」,你也可以回答「看你怎麼定義了」,因為任何事物都有諸多層面,有些值得喜歡,有些不值得喜歡,只講你自己的喜好,而不是評價那個對象,就一定不會得罪人。

規定是你能想到的最爛的借口

人很奇妙,

如果只看到規定,

很容易就會覺得不滿。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火車站的工作人員,11:30出發的動車,按規定提前5分鐘停止檢票,可是有乘客在11:28的時候非要上車,說明明還有兩分鐘,為什麼不能讓我上車?跟他說「這是規定」,他反而更加生氣,這時候我到底該怎麼安撫他呢?

常見的說法:「抱歉,這是規定,我也無能為力。麻煩您配合一下。」

更好的說法:「抱歉,但是11:30是『出發』時間,而不是最後『上車』的時間。因為在發車以前,車廂要做最後檢查,所以如果要在11:30準時出發,我們就得提早關閉車門、拒絕登車,否則動車就要晚點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在服務行業工作的員工,在面對客戶抱怨的時候,為了節省時間,都會用「結果」而非「因果」去回應對方。他們的邏輯是——規定如此,沒什麼好商量的,這是一個「結果」;至於為什麼有這樣的規定,反正也不是我定的,你問我幹嗎?

然而,最讓人生氣的也正是這個邏輯。不管你說多少次「抱歉」,只要接下來只給出一個諸如「規定就是這樣」,或者「這是老闆的意思」之類的理由,都只是在重複令對方不滿的事,並沒有給出解釋,而這當然會讓衝突越演越烈。

要知道,別人之所以要申述,要表達不滿,就意味著他認為規定並不合理,他不願意接受。也就是說,對方當然知道「規定如此」,而他恰恰是認為這個規定沒有道理,所以才要投訴。這時候,越是強調「規定就是規定」,就越是惹人生氣。雖然大家都知道,規定不是你定的,但是因為你工作在第一線,有訴求肯定就直接向你反映了。

因此,面對客戶的質疑,正確的做法不是去重複規定這個「結果」,而要講清楚裡面的「因果」。也就是解釋清楚這項規定的來龍去脈,是基於什麼目的被制定出來的。要讓對方知道,他之所以覺得規定看起來不合理,只是因為沒有瞭解規定的全貌。

人很奇妙,如果只看到規定,就會很容易覺得不滿,但是一旦瞭解了規定背後的苦衷,往往就更能諒解和接受規定。因為單看規定,只會覺得是限定,理解了背後的緣由,才能意識到自己是被當成人來尊重的。

就拿「提前5分鐘停止檢票」這項規定來說,作為乘客誰都希望准點發車,而要做到准點,就必須提前關上車門,做好各項準備工作。5分鐘的時間預留,正是基於為乘客服務的考慮,不是有意為難任何人。把「這不是故意為難你」這一層意思講清楚,通情達理的乘客,也就不會為難工作人員了。

再舉個例子。乘坐飛機的時候,有的乘客早早登機,飛機卻沒辦法馬上起飛,就需要乘客在機艙裡等著。這時有些乘客就會跟空乘抱怨說:「知道還不能起飛,那就不要叫大家先上飛機啊!讓我們在候機室等,至少比較舒服吧。現在把我們騙上飛機,擠在小小的座位上,等半天都不飛,這不是活受罪嗎?」

這時候,如果空乘只知道跟乘客說:「抱歉,這是公司的規定,我們也沒辦法。」乘客很可能就不會接受,甚至覺得這是航空公司為了提高准點率設計的小伎倆。要解決乘客的不滿,就應該盡可能解釋得詳細些。比如以下這種說法:

「不好意思,跟您解釋一下,現在天氣不好,所有的航班都要排隊,可是要排隊等起飛,就必須是乘客已經登機,隨時可以出發才行。如果現在讓大家下飛機,或者是等天氣好轉才讓大家上飛機,那就不知道要等到什麼時候了。所以請您配合一下,好嗎?」

事實上,這種解釋不需要多全面、多深入,只要提供比對方所知更多的細節即可。瞭解更多的細節,知道更多背後的原因,本身就是一種安撫。就好比堵車的時候,知道前面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堵成這樣,雖然絲毫不能幫你早點回家,但卻可以讓你沒那麼心煩。

+‧延伸思考

很多事情,都不是當事人可以決定的。但是要讓人「聽天由命」,也得把這個「命」究竟是怎麼回事說清楚。因為最讓人抓狂的,是缺乏背景信息,覺得自己被人擺弄。一旦講清楚大家都沒辦法,以及為什麼沒辦法,情緒也就沒那麼激動了。

絕大多數情況下,那些讓我們覺得不通人情的規定和決定,背後其實都有某種理由。如果在溝通的時候,你能習慣性地加入前因後果,盡可能補充些細節和解釋,就會讓別人覺得更容易接受。

別人DISS你,千萬別入坑

層次高的人,

才有不跟別人一般見識的心境。

這不是妥協,而是特權。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個大齡單身女博士,經常有人跟我說:「女人學歷高沒用,很難嫁人的。」我該怎麼回應呢?

常見的說法:「我至少還是個博士,不結婚又怎麼了?」

更好的說法:「你會這樣想,很正常。」

?‧為什麼要這樣說

面對負面的刻板印象,或是各種職業、地域、年齡、性別歧視,不管是生氣地懟回去,還是試圖講道理,都沒有跳出對方的打擊範圍。

因為,當對方歧視你的時候,心裡已經預設了你「一定會在意」。所以,如果你懟回去,他就會覺得是戳中了你的痛處,你很介意被這樣說,才會勃然大怒;而如果你冷靜地試圖講道理,他就會覺得是因為你很在意這件事,才會大費周章地自我辯解。

想像一下,當對方嘲笑你是「剩女」的時候,如果你反唇相譏,對方會覺得你急了,可見你也很在意嫁不出去;而如果你擺事實講道理,說現在不嫁人其實也沒什麼,對方又會說:「我不過就是說說而已,你那麼緊張幹什麼?」

是不是很讓人生氣?對方的這種做法就叫「兩頭堵」。也就是說,無論你是憤怒反擊還是冷靜說理,都會被看成是對這種歧視的認可。

那麼,面對歧視,難道我們就只能默不作聲嗎?當然不是。面對歧視,更好的做法是站到更高的層次,對其進行「降維打擊」。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簡單地回應對方:「你會這樣想,很正常。」

為什麼說這是一種「降維」呢?因為這句話的潛台詞是:「你的眼界比較低,講的話水平自然也不怎麼樣,你這種層次的人,當然只可能這麼想,我連反駁你都覺得沒必要。」

這樣一來,你的位置,就不是在同個層次「反駁」對方,而是在更高層次「同情」對方。指出對方是在比你低的層次上說話,這就是所謂的「降維打擊」。而既然已經不在同一個層次,當然也就跳脫了對方的「預設」——他既沒戳到你的痛處,也沒讓你表現得很在乎,反而是讓自己落到下風。

進一步來說,如果你這樣講,對方很可能就會反問:「說我這樣想很正常?你這是什麼意思?」

這時候,你就可以順著他的話,講清楚自己的立場。比如:「很多人覺得女孩子學歷高,嫁不出去,這樣想很正常。因為在他們生活的圈子裡,大多數女孩子沒有自己的事業,嫁個好人家是唯一的出路;反過來說,很多男生本身層次也不高,害怕女孩子太有本事,會讓自己自卑。處在這種生活層次的人,當然會覺得女孩子讀太多書不好啊!」

這種程度的反駁,針針見血、拳拳到肉。你一沒動氣,二沒自辯,反倒是很溫柔地替對方「開解」,表現出包容的風度。而這樣的鄙視,才是最讓對方難受的。進一步說,這種反擊的方式,其實是進可攻退可守的。你既可以不動聲色地噎得對方說不出話來,也可以真的表現出善意,耐心地向對方說明為什麼他不理解你。

總之,社會上總有一些人由於見識比較少,或是特別冥頑不靈,有一些荒謬的成見。面對這種成見,你首先應該知道,你沒有義務解釋自己的生活方式,也沒必要一一反駁他們。層次更高的人,才有不跟別人一般見識的心境,這不是一種妥協,而是一種特權。

+‧延伸思考

這個說法,其實不只針對歧視。面對所有的「不瞭解」,都可以用這句話應對。

說這句話的時候,要注意語氣。如果你是高冷的人設,語氣應該是平靜中帶著一絲鄙視,鄙視裡帶著一絲諒解,諒解中帶著一絲真誠。當然,你也可以面帶微笑耐心解釋,既可以話裡有話,也可以完全真誠。這完全取決於你覺得對方是不是不可救藥。

為什麼給我看病的醫生很冷漠

醫患糾紛往往是由於溝通不良,

而溝通不良,往往是因為不理解彼此的立場。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去看牙醫的時候,醫生跟我說有兩種選擇,一種是拔掉,另一種是裝牙套。但我問醫生哪個比較好,他只是跟我說各有優勢,死活不願意明確地給我建議。這醫生態度也太差了吧?我該怎麼說,才能讓醫生告訴我怎麼做比較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