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三節 引導他人思考的六種策略 >

第三節 引導他人思考的六種策略

觀點的差異,通常都是由於思路不同。想要改變他人的想法,就要注意理解對方是怎麼想問題的,並且善於將別人引導到你所預設的思路上來。

反向激將法

絕大多數人,

都是被獎勵推著走,被懲罰逼著退。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孩子回家就一直看電視、刷手機,拖到很晚才隨便做一做功課,我要怎麼說,才能讓孩子好好做功課呢?

常見的說法:「隔壁的××是不是又考了第一名?我聽說他每天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功課寫完,他這麼優秀,你能不能多學學人家啊?」

更好的說法:「你是不是有個同學叫××?家長會上,他媽媽抱怨了好久,說他作業都亂寫一通,讓他媽媽這麼操心,實在是太不應該了。幸好你不一樣,玩歸玩,至少還會把功課好好完成,讓我不用那麼擔心,對不對?」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人在敦促別人做事的時候,都會使用「激將法」,也就是通過批評目標對象,或者稱讚他的對手,激發其羞愧感,使其為了避免愧疚而奮發努力,但這其實是一個誤區。

最典型的例子是,小時候父母經常把我們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有時被貶得一文不值。你的父母可能誤以為,既然是親近的人,說話就可以更嚴厲更直接,「反正我是為你好」,但是作為小孩,最常見的反應就是「別人家的孩子那麼優秀,那你找他去啊!」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激將法,往往都是錯誤的,因為「激將法」從根本上來說是一種懲罰,而懲罰一定會帶來極強的挫敗感。尤其是親近的人這樣做,我們會感到特別受挫,甚至覺得被背叛。

不是所有人都能在遇到這樣的挫敗時,仍能毫不退縮地勇往直前。絕大多數普通人,都是被獎勵推著走,被懲罰逼著退。所以,想要激勵別人,可以多用獎勵的辦法。

而且進一步說,把懲罰變成獎勵,其實是非常簡單的事情。你只需要反向使用激將法,也就是通過貶低其他人,抬高目標對象的自尊感。這裡有個關鍵的說法:幸好你不一樣。

比如前面提到的要激勵小孩做作業,你的說法應該是:有很多不乖的孩子,但是「幸好你不一樣」,最後還可以加上一問「對不對」等待對方的確認。在這種情況下,實際上不論對方乖不乖,幾乎沒人會回答「不對」。而只要對方跟你確認,他就是你所說的那麼好的人,那就相當於建立起了他在這方面的自尊。接下來,他就有維護這種自尊的動力了。

再舉個例子,伴侶之間經常會有一方希望另一方能做出一些改變,假設女生希望男生能多陪陪自己,很多時候女生會直接提出要求,並且稱讚目標對象的對手。通常的講法是:「人家××的男朋友經常帶她出去玩!你呢?你的世界裡只有打遊戲!」

而更好的說法應該是:「我聽說,××一點都不在意女朋友的感受,一天到晚都在跟各路狐朋狗友廝混,完全不留時間給他女朋友,幸好你不一樣。我的閨密都說你是個很體貼的男朋友,我做什麼你都會陪我的,對不對?」

所以,這兩種話術的差異是,「反向激將法」是靠讚美目標對象,貶低他的對手,來激發目標對象的自豪感,讓他為了「維護自豪」而努力。這樣既能維護你們雙方的感情,又能讓對方產生由內而外的驅動力。

+‧延伸思考

「反向激將法」的前提是,任何人都有自尊,並且希望維護這種自尊。那麼,有沒有人從根本上就缺乏自尊呢?

首先,大多數人是不會這樣的,而且一般來說,顯得在某些方面「沒皮沒臉」、缺乏自尊的人,往往只是希望通過這種嬉皮笑臉的態度,掩飾自己內心的虛弱——也就是說,這可能恰恰是他維護自尊的一種方式。這裡的邏輯類似於「我已經先躺下了,所以你們不可能打倒我」。可是你想想,會這樣做的人,豈不是從心理上已經承認了自己非常害怕被打倒?而這一點,正是他的自尊所在。

其次,即使一個人在某個方面真的缺乏自尊,如果你想催促他改變,也不是通過進一步的刺激和壓力,而是先要幫助他建立自尊,然後再做改變。

正面檢驗策略

如果想讓別人往好處想,

那就往好的方向問。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化妝品銷售員,客人選購時,常常露出猶豫不決的樣子,我要怎麼說,才能推客人一把,讓他想要買我的產品呢?

常見的說法:「您是不喜歡這支唇膏的哪方面呢?是覺得顏色不適合,還是覺得不顯色?」

更好的說法:「請問您比較喜歡這支唇膏的哪一方面呢?」

?‧為什麼要這樣說

購物的時候會猶豫,就是因為客人選購時,發現有喜歡的一面,但也有缺點的一面,要推他一把,就要引導他往喜歡的一面去思考。

通常,一件事同時會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聰明的人,就會利用這一點,用言語引導對方,讓對方多關注特定的一面,進而影響對方對某件事的評價,這在心理學上被稱為「正面檢驗策略」(Positive test strategy)。

正面檢驗策略是人的一種心理慣性,簡單來說,當你問對方對一件事的看法時,他會傾向於根據你的提問方向,從過去的印象中嘗試尋找能夠符合的地方。

比如說,如果你問對方:「你是一個獨立的人嗎?」他就會去回憶自己做過哪些獨立的事情,進而證明自己是個獨立的人。可是如果相反,你問的是「你是個喜歡團隊協作的人嗎?」他就比較容易去回想那些與人合作的事例。

美國的心理學家羅伯特·B.西奧迪尼(Robert B.Cialdini)根據這個理論做過一個實驗。對第一組受訪者提問:「你上個週末是不是不開心?」對另一組受訪者提問:「你上個週末是不是很開心?」結果是,被問到「是不是不開心」的組別,比起被問到「是不是很開心」的那一組,回答「對!我就是不開心」的比例,高了將近四倍。而事實上,這兩組人的生活狀況是差不多的,並沒有多少幸福程度的差異。

所以,如果你希望強化對方好的印象,你就要朝好的方向去提問,讓他往正面的方向去聯想。

以推銷產品為例,假如客人試用完唇膏,猶豫不決時,你該怎麼強化他對產品的印象呢?很多人會急忙問:「您是不喜歡這支唇膏的哪方面呢?是覺得顏色不適合,還是覺得不顯色?」這個提問方向,就是「哪裡不喜歡」,會引導對方去想負面的地方。接下來,客人很可能就會開始抱怨:「唉,這支唇膏的顯色度似乎不是很好!」「雖然顏色挺美,但跟我的膚色不是太搭……」而到了這個時候,你基本上已經無力回天了。

所以,如果你想加強對方對於產品好的印象,你可以利用「正面檢驗策略」的技巧,這麼說:「請問,您比較中意這支唇膏哪一點呢?」這個提問方向就是「喜歡哪裡」,會引導客人去想正面的地方。他可能會想:「我挺喜歡這款的包裝設計,蠻體面的」「看起來很有氣質」之類。這時候你如果再敲敲邊鼓說:「對,這包裝是今年春季的櫻花限量款,光拿出來補妝都很有面子呢。」這個買賣差不多就談成了。

+‧延伸思考

這種技巧不光可以用來推銷商品,鼓勵別人正面思考的時候也很有用。以鼓勵孩子為例,身為父母,希望能讓孩子對學校有個好印象,你也可以問問孩子:「你在學校,最喜歡哪堂課?為什麼呢?」「喜歡和哪個同學一塊兒玩?」「今天學校有沒有發生什麼好玩的事?」像這種提問的方式,相比於「學校好不好玩」「同學對你好不好」之類的提問,更能培養小孩的樂觀心態。

反過來,如果你想讓別人宣洩他的不滿或委屈,也可以試試反向操作,誘導對方主動說出負面的情緒。例如,你的伴侶平時工作壓力大,下班回家後,你就可以問問他:「今天公司裡有沒有發生什麼煩心事?」「最近手上的案子是不是很麻煩啊?」相較於「今天過得怎麼樣」這種提問,對方會更樂意跟你倒苦水,心情也會舒展很多。

總之,你可以根據目的的不同,來決定要正向或是反向操作這種「正面檢驗策略」。如果想讓別人往好處想,那就往好的方向問,如果想讓他宣洩情緒或不滿,那就往壞的方向問。

裡根總統的推銷技巧

比起別人的結論,

人更相信自己的答案。

‧可能遇到的問題

無論是給客戶推銷方案,還是給朋友出謀劃策,他們總是對我的建議持懷疑態度。比如,我看閨密的皮膚狀況不太好,就建議她要及時保養,可是她卻覺得我是小題大做。怎麼說才能讓別人認同我呢?

常見的說法:「你的皮膚很乾燥,毛孔也有點粗大,再不好好保養,等老了就來不及了。」

更好的說法:「跟前幾年相比,你覺得你的皮膚變得更好了嗎?」

?‧為什麼要這樣說

我們在提建議的時候,往往是直接給出我們的結論。可是,一般人聽到別人下定的結論,都會本能地有一絲懷疑。所以,比起直接給對方結論,不如丟出問題,引導他自己去找出答案。畢竟,比起別人的結論,你也會更相信自己的答案。

在引導別人自己思考得出結論這方面,曾任美國總統的裡根做得尤其出色。1980年,裡根以共和黨候選人的身份參加了總統競選,他要和民主黨時任總統卡特進行電視辯論比賽。以下有兩種說話,你可以比較一下哪一種更好。

第一種,裡根說:「各位,美國現在糟透了,經濟不景氣,我們過得比四年前更差勁。如果你不想讓一切繼續下去,請把票投給我!」這聽起來似乎沒什麼問題,但也沒什麼亮點。這些話不過是美國總統選舉中很常見的政治人物互相攻擊而已。

尤其是裡根說到「我們過得比四年前更糟了」,這很容易會讓選民有一種莫名的警戒感,選民會覺得真的是這樣嗎?這是不是一種競選的套路?你是不是在危言聳聽?

而第二種,也是裡根當年在進行電視辯論時的說法:「各位,你過得比四年前更好嗎?你覺得經濟比四年前改善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你投給民主黨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那你還有其他選擇。」

有沒有感覺到,這段話的效果很不一樣呢?裡根問選民「你過得比四年前更好嗎」,他沒有給出結論,而是提出問題,並讓選民自己找答案。而且,這麼說比直接對民主黨發起攻擊,聽起來也更有風度。

不過,你是不是有一個小疑問:萬一大家覺得,現在的確過得比四年前更好了,豈不是弄巧成拙嗎?這種情況是很少見的,因為大多數人回憶起過去,都會覺得比現在更美好。英文有個說法,叫「過去的好時光」(Good old days),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即便過去的生活有一些糟糕,但是問題都已經解決了,有些苦盡甘來,回想起來變成了甜;有些經過時間的稀釋,回想起來百味雜陳,甚至還有一絲審美愉悅。可是,現在面臨的挫折、壓力還在考驗著你,心裡的苦楚很難化解。

比如同學聚會的時候,很多曾經的死對頭都可以握手言和,大家聊起以前的時光都覺得非常美好。如果你問那些老同學:「跟中學時代相比,你有沒有覺得自己過得更開心?」很多人會回答「沒有,還是過去更好」。這是因為在中學時期雖然學習很辛苦,但也都是過去的事了,而現在面臨的生活壓力,卻是逃不開的。

所以,裡根的話術真正巧妙的地方,就在於利用了這種心理——很少會有選民覺得現在比過去更好。最後他果然贏了那場電視辯論和總統選舉。

回到開頭建議閨密護膚的例子,如果你跟對方說:「你的皮膚狀況不太好,要趕緊保養」,她就算接受,也可能會覺得你說話太沖。可是,如果她覺得自己的皮膚狀況沒有你說的那麼糟糕,那對方可能會有點生氣,甚至感覺被冒犯了。

如果使用裡根的說話技巧問對方:「跟前幾年相比,你覺得你的皮膚變得更好了嗎?」一般情況下,無論男女,我們都會覺得自己的皮膚狀況沒有幾年前好,這個時候再給你的閨密提護膚建議,她也會更聽得進去,因為「我的皮膚沒有原來好了,所以需要額外的保養」,這是她「自己」得出的結論。

+‧延伸思考

當你讓普通大眾用過去和現在做對比,這聽起來是在詢問他們的想法,但事實上,整體人群幾乎只能得出一個答案:過去沒有現在好。而當人對現狀不滿意的時候,他就會更願意認同你的觀點了。

這個說法的重點在於,你要預先想清楚,對方最可能得出的結論是什麼,然後再讓對方「自己」去得出個結論。如果不是很確定,就不要這樣提問。比如說,對於一個正春風得意,覺得自己總算時來運轉的人,裡根這套提問就不好用了。

假裝拋硬幣

因為害怕後悔,

所以才會糾結。

‧可能遇到的問題

情感的問題,經常讓人難以決斷。有朋友來咨詢我,最近有兩個條件都不錯的追求者,他不知道應該選擇哪一個。然後我發現,當我建議朋友選追求者A時,他就會說追求者B的好處;如果我建議他選追求者B時,他又會對追求者A戀戀不捨。我想幫助對方做決定,應該怎麼說呢?

常見的說法:「這確實是個需要好好思考的問題!你一定要慎重地考慮,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A和B各自的優點和缺點吧!」

更好的說法:「不如就拋一枚硬幣決定吧!正面就選A,反面就選B!」

?‧為什麼要這樣說

一個猶豫不決的人,他真正遇到的問題,不在於A跟B本質的好壞,而在於這個人「無法自我說服」。他選A也好,選B也好,選來選去他都無法說服自己「這個是最好的」。因為害怕後悔,所以才會糾結。

所以,我們該怎麼幫人做咨詢,怎麼幫對方做出他真正想要的決定呢?這時候,你反倒可以利用「反悔」這件事,幫對方找出心中真正想要的東西,讓他能夠做出決定。有個小技巧,叫作「假裝拋硬幣」。

以前面提到的朋友找你咨詢情感問題為例,當對方在A和B兩個選項之間舉棋不定,他自己也說不清到底喜歡誰的時候,你可以這樣說:「既然想不明白,不如就拋一枚硬幣決定吧!正面就選A,反面就選B!」

這句話的潛台詞是:在兩個選擇之間,你越是猶豫不決,就越是代表這兩個選項其實好壞都差不多。否則,如果差距很懸殊,根本就不會那麼難決定。既然差別不大,哪怕是你隨便選一個,不管是A還是B,其實都不算錯,你也都可以接受。

而你之所以為難,只不過是因為你害怕做決定,害怕以後會後悔。既然如此,倒不如現在就看看你會不會反悔,而拋硬幣就能起到這個效果。

假如結果是正面,也就是選A,此時對方可能有兩種反應。第一種反應,對方很爽快地說:「好,我知道了,我會去拒絕B,跟A在一起!」這種反應當然最好,因為他已經做出了決定。

可是,更微妙的反應是第二種,也就是看到硬幣是正面,當下他就遲疑了,甚至有點傷心,他有可能會說:「可是……這樣真的好嗎……會不會有點太草率了……那個B……各方面條件真的很難得啊……」此時的反悔,其實就是一種決定。因為這就表明對方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把天平向B傾斜。

人的心理是很奇妙的,在沒有限制的情況下,就會覺得這個也很好,那個也不錯,很容易就會陷入猶豫不決的困境。但如果現在沒的選了呢?如果此時對方的第一個反應是試著去接受,那就代表這個選擇是沒問題的。

相反,如果那一瞬間,對方突然想反悔,這種想反悔的感覺,就會牢牢地盤踞在對方腦海中,就算讓他再去做選擇,他都忘不了當時那種「想反悔」的感覺。

這樣一來,原本那兩個看起來條件差不多的選項,就會分出高下了。這時候你就可以告訴他:「沒關係,我們剛才拋硬幣,其實只是個遊戲。最後的選擇,當然還是在你自己。不過,你剛才看到硬幣是正面的時候,是不是覺得很可惜?為什麼呢?」

等對方說出自己的心思,其實答案也出來了,他自己就會意識到原來我真正喜歡的,不是A而是B。

這裡需要注意的是,我們拋硬幣的目的不是真的要幫對方做決定,而是幫助對方明確自己的心意,自己說服自己。畢竟,與實際遇到的不順利相比,「錯過」才是最讓我們心有不甘的。只可惜,很多時候後悔都是在事後。就算到時候想要重新選擇,往往也都是「悔不當初」了。而這個「假裝拋硬幣」的遊戲,就可以讓人在選擇之前,先感受一下後悔的感覺。

總之,要說服一個人,最強大、最有效的武器,其實就是這種「後悔的感覺」。既然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為了避免後悔,那就正好可以利用「反悔」這件事,來幫助別人做出決定。

+‧延伸思考

1.你要盡量把「拋硬幣做決定」這件事說得很嚴肅,讓對方在拋硬幣之前,真心覺得拋出來的結果就是最終的決定。只有這樣,隨之而來的後悔,才能體現其真實的心意。

2.如果對方始終覺得,拋硬幣做決定這事太兒戲,你也可以直接告訴對方其中的道理,也就是「兩個選項都差不多的時候,不選哪一個會讓你更後悔?」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有助於自我確認和自我說服。

3.這個遊戲也可以自己跟自己玩:當你陷入猶豫不決的時候,比如選擇找工作還是繼續深造,你可以拋一枚硬幣,然後留意自己在看到正反面的時候,第一時間冒出來的是什麼念頭。是接受還是想要反悔?反悔的衝動有多強?

自我一致性

會對產品挑毛病的人,

恰恰是對產品感興趣的人。

如果沒興趣,何必多費唇舌。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健身教練,經常遇到顧客在參觀完健身房後,用諸如「怕自己沒毅力堅持」「工作太忙」「會費太貴」之類的理由拒絕辦健身卡。我該如何說服他們呢?

常見的說法:「健身很有必要的!雖然要花些時間,但是只要你堅持做,對身材和健康都有很大的幫助,您要不要辦一張健身卡試試看?」

更好的說法:「有健身的想法,就說明您一定是個積極並且願意做出改變的人,對吧?我知道堅持健身不容易,很多人都不願意跨出自己的舒適圈,那您願意嗎?」

?‧為什麼要這樣說

正所謂「嫌貨才是買貨人」,一個人會對產品挑毛病,恰恰是因為對產品有興趣。如果一點興趣都沒有,就不會多費唇舌了。所以,面對表現出猶豫,找理由拒絕的人,不應該重複產品的優點,或是和對方爭論利弊的問題,而應該強化對方的「內在誘因」。

按照這個思路分析,第一種說法,是強調了產品客觀上的優點,希望對方瞭解到這個產品的價值。但很多時候,別人拒絕,並不是因為產品不夠好,而只是因為成本太高。在這種狀況下,再怎麼強調外在的好處,效果都不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