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第二節 信任是影響力的墊腳石 >

第二節 信任是影響力的墊腳石

與「說什麼」相比,我們往往更在意「是誰說」。因為說話者的可信程度,決定了我們接受信息時的基本態度。所以,想要把話說到別人心坎上,你就先得注意建立自己的可信形象。

銷售員常用的三個「F」

你可以挑戰對方的常識、經驗、品位……

但就是不要去挑戰對方的感受。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在健身房工作,在跟客戶推銷的時候,常常被人問:「會費每個月一千元,怎麼這麼貴?」遇到這種問題,我總是努力辯解說,按照我們健身房的設備以及我本人的資歷和水平,這個價格已經很公道了,但還是被很多客戶嫌貴。我該怎麼說,才能說服這些人,我的服務是值這個價的呢?

常見的說法:「這真的不算貴,一個月一千元,其實平均起來,每天也才三十幾塊,我們用這一點小錢,為健康做投資,是絕對值得的!」

更好的說法:「嗯,你說得對,這個價格還真的不便宜。老實說,如果是我,可能也覺得咬咬牙才消費得起。不過一分錢一分貨,以我們的服務標準,絕對值這個價。不信您可以試試?」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時候,你的話之所以不能說服對方,是因為對方覺得你根本沒能體會他的難處。最常見的錯誤,就是「否認對方的感受」——對方覺得貴,你說其實不算貴;對方覺得麻煩,你說其實不麻煩。這都是在指責對方:「你不該有這種感覺。」

而這種潛台詞,會讓你站在對方的對立面。一旦對方覺得你並不瞭解他,只會否定他,那對他來說,你不管講什麼話,都是站著說話不腰疼,他又怎麼會聽得進去呢?

所以,要更好地說服對方,讓對方相信你的話,你需要知道一個小技巧:銷售員常用的三個「F」。

第一個F,是「Feel」,「感覺」的意思。也就是說,要改變對方,你不能急於否定,反而得先承認「對方的感覺是真的」,主動向他靠近一步。這會降低對方的防衛心理,讓他覺得你是有誠意要跟他溝通的。

第二個F,是「Felt」,「感覺過」的意思。說完對方的感覺是真的,要再往前走一步,說你「體驗過同樣的感覺」,讓對方相信你跟他在同一條船上,這樣你跟他的關係就會更近一步了。

第三個F,是「Found」,「發現」的意思。當對方開始信任你,覺得你跟他站在同一邊,是真心瞭解他的感受的,這時候你再話鋒一轉,去談你現在發現的新感受、新體會,對方也就容易被你說動了。

以上這三個「F」的步驟,最妙的地方就在於,它會讓你的話聽上去不像在說教,而是一個有共同經歷的過來人,在分享自己的經驗。後者的說服力,是遠遠高過前者的。

一個老到的銷售人員,在顧客提出質疑的時候,是從來不會直接否定其說法的。比如說,房地產中介在跟購房者介紹樓盤的時候,剛入職的地產經理人可能會試圖讓顧客覺得房價沒那麼貴,常見的說法是:「這個價位真的不貴,現在的房價都是這樣。」

而有經驗的地產中介則不會否定顧客的感受,相反地,他們會先表示現在的房價確實是太高了,然後分享自己對高房價的抱怨,甚至跟顧客吐吐苦水:「天天帶人看房子,可是自己卻買不起。」傳遞出「我跟你有過共同的經歷」的感覺,最後才把話題引到「買房子,還得是一分錢一分貨」的上面。

+‧延伸思考

三個「F」的說服技巧,還可以幫你安撫他人的情緒,勸說他人改變心意。例如,面對懼怕考試的孩子,父母通常會說:「不用怕,考試有什麼好怕的?又不會少塊肉!」這種說法是典型的在否認對方的感覺,這是單純地在說教。

用Feel、Felt、Found的說法會是:「我知道,考試真的很讓人擔心。我以前也當過學生,也很害怕考試。但是後來我發現,考試終究也都是老師講的那些東西,只要平時用心,那就沒什麼可怕的了。」

你說有缺陷,我卻更想要

比起一個完美的東西,

人更想要一個「我需要」的東西。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化妝品專櫃的銷售,雖然我對產品的優點瞭如指掌,而且介紹得也還算流利,但業績還是不太好。我還能如何精進我的推銷技巧呢?

常見的說法:「您想要瞭解點什麼?想要美白啊?那這款面膜太適合你了!它的美白效果超級好,就算是只想保濕它也很適合啊!」

更好的說法:「您看重哪方面的功能?是想要美白還是保濕呢?如果您是想保濕,那我不推薦這一款,它的保濕效果一般般而已;但是,如果您是想美白的話,那它的美白效果超級好!您肯定會很喜歡!」

?‧為什麼要這樣說

別人會對你的推薦打折扣,主要有兩個理由:第一,覺得你的推薦不真誠。一旦對方覺得你抱有私心,就很容易懷疑你誇大其詞、刻意隱瞞。尤其是對銷售人員來說,對方的這種防衛心態,就是許多案例不能成交的一個重要原因。

第二,對方感受不到這個事物特別適合他。確實,一件事物可以在「客觀上」很優秀,但通常而言,只要對方「主觀上」沒有感覺它特別適合自己,你的推薦就會無疾而終,也就是既不會遭到強烈反對,也不能得到真心認同。

所以,與其把你推薦的東西誇得天花亂墜沒有死角的好,可以滿足所有需求,倒不如通過「自曝其短」的方式,讓你的推薦顯得真誠並且真實。

美國的銷售大師哈里·J.弗萊德曼(Harry J. Friedman)分享過他的銷售秘技,就是先主動承認自己的產品有缺陷,這樣一來,對方就會覺得這個人很實在,並不是為了賣東西不擇手段。只要對方有這種「他這人很可靠,他的推薦很真誠」的印象,弗萊德曼接下來推薦什麼,就都無往不利了。

從弗萊德曼的經驗裡,可以提煉出一個很有用的說話原則,那就是先否定再肯定。下次給別人做推薦的時候你可以試試這樣說:「如果你想要的是×××,那就不太適合你,但是如果你想要的是×××,那就一定得選這個!」這樣說,會讓對方感受到你的誠懇,還會覺得你很體貼,有針對他的需求去推薦東西。

人是很有趣的,比起一個「全效型」的產品,我們通常更喜歡「特點型」的產品。比起一個「什麼都好」的東西,我們通常更傾向於選擇「更符合我需求」的東西。因為我們本能地相信,「全面」必須意味著每個特點都不夠突出。這也就是為什麼,聰明的店家都會使用一個小技巧——差不多的兩款護膚品,他們會把一款放到美白專區,另一款放到保濕專區。即使兩款的功效差別不大,但商家就是要故意營造一種區別感。有不同需求的人,就都會覺得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銷售的道理,用在其他想要推薦的場合也行得通。比如你要推薦一部劇,與其講它是如何精彩,跟對方保證他一定會喜歡,不如說這部劇特別符合對方的口味。你可以說:「這部劇超級好看,雖然可能有人會覺得節奏比較慢,但是我知道你最喜歡這種細膩的風格,以及那種完美還原史實的精心製作,所以我相信,你看了肯定會特別喜歡!」

+‧延伸思考

缺點和特點,只有一線之隔;特點和優點,更是一體兩面。如果別人眼中的缺點,正是你眼中的優點,那你就會更加中意這個對象。就好比筆記本電腦用戶通常都討厭「笨重」,但是在追求極致性能的遊戲玩家看來,「有質感」,反倒是性能的象徵。

所以,想讓人接受你推薦的東西,與其無的放矢、漫無邊際地彰顯優點,倒不如承認它有缺陷,只是這個缺陷正好符合另外一方面的需求,所以反過來說也可以是一種優點。轉過這麼一道彎的優點,才是最容易被人接受的優點。

當然,這個話術的本義不是要強調這些缺點,刻意貶低自己推薦的東西,而是要把重點放在「不合適」上,也就是純粹的「需求不符」。只要按照「缺點很可能是另一方面的優點」這個思路去想問題,人人都能成為金牌推銷員。

我不是站在你對面,而是站在你的旁邊

一旦對方覺得你懂他,

你說的話就是他想聽的話。

‧可能遇到的問題

我是一個保險業務員,在賣保險時常常剛開口介紹自己就被打斷、被拒絕,我該怎麼說可以讓客戶更願意聽呢?

常見的說法:「您好,我是××的保險業務員,耽誤您一點時間,跟您介紹一下我們公司的保險業務……」

更好的說法:「您好,我是××的保險業務員。我猜,您一定接過很多類似的保險推銷電話,我也知道,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煩,不過呢……」

?‧為什麼要這樣說

跟別人介紹某樣事物的時候,有時會遇到一個問題,就是對方已經聽過無數次類似的推銷了,如果想讓對方對你要說的話依然感興趣,實在是很困難。

所以,要想讓別人願意聽你繼續介紹,你得先引起他的注意,讓他對你接下來要說的話產生好奇。具體的操作方法,可以使用「我猜您一定聽過很多……不過呢……」這個技巧。

以推銷保險為例,如果保險推銷員一上來就開始介紹保險,大多數人會覺得「又來了,真沒意思」。因為人們已經聽過很多次類似的推銷了,而這時候你是站在他的對立面。

但是,如果你的開場白用的是:「我猜,您一定接過非常多類似的保險推銷電話,我也知道,一般人都會覺得很煩。不過呢……」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不一樣了。

這樣的開頭會讓對方有興趣繼續聽下去,因為你說出了對方曾經歷過的事情,說出了對方的感受——這就會讓對方覺得,你不是站在他的對面,而是站在他的身邊。

而且,除了顧及他的立場、體諒他的心情之外,這種開場白還會讓人產生一種好奇:既然你已經知道我聽過很多次推銷了,而且也知道這會讓人很不耐煩,你還要跟我講,看來接下來你要講的,也許真會有什麼不一樣吧?

而這個時候,其實你已經吸引了他的注意力,完成了關鍵性的一步。當然,也許你後面講的內容跟別人是一樣的,不過也沒關係,至少你的開頭已經成功吸引到對方的注意了。

還是拿賣保險這件事來說,保險產品同時具備「商品」和「保障」兩種屬性。用前一個視角看,對方會覺得你就是想賺錢,想靠他拿提成,所以是不值得信任的;可是從後一個視角看,對方會覺得你是在為他的未來著想,是在幫他進行長遠的規劃。不信你設想一下,「要買份保險讓家人安心」這句話,從陌生的保險經濟人嘴裡說出來,和從朋友嘴裡說出來,感覺有多不一樣?

所以,成功的保險經紀人都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就是讓客戶覺得「這個人跟別的推銷員不一樣,他是真正為我著想的」。而其中的奧秘就在於他們說話的方式,會給人一種「我跟你站在同一邊,一起吐槽其他那些很煩人的推銷員」的感覺。而「我猜您一定聽過很多……不過呢……」這個開場白,就可以很好地營造這種效果。

總結一下這句話的兩個目的:(1)讓對方產生好奇,吸引他的注意;(2)調整你的位置,你不再是站在對方的對立面,而是站在他的旁邊。

+‧延伸思考

除了推銷的場合,在日常的人際交往中,都可以使用這個說話技巧,讓對方感到你跟他是站在同一邊的,從而增加對你的信任度。

比如,跟老闆匯報提案的時候,你可以在一開始就說出老闆的顧慮,來獲取他對你更多的信任。舉例來說,假如你的老闆是個特別摳的人,最在意的永遠是預算,那你就可以這樣開場:「我猜,您現在主要顧慮的是預算從哪裡來,不過您先別急,等一下我就介紹給您聽……」

當你一上來就點破老闆的顧慮,那他就可以專心聽你講後面的內容,不然老闆會一邊聽你匯報,一邊在心裡嘀咕:「那錢呢?錢從哪兒來?」你可能就是白講了。

話說八分滿

有時,

你把事情形容得太好,

別人反而會懷疑你是不是在誇大其詞。

‧可能遇到的問題

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工作上,遇到別人來詢問我的意見和看法的時候,怎麼說可以讓自己的評論更有權威性、可信度?比如,有人來問我對於某本小說的看法,我該怎麼說,才能讓我的評論顯得更可靠呢?

常見的說法:「他的小說寫得太精彩了!絕對是我看過的最強的作家!」

更好的說法:「他的小說,我只看過其中兩本,別的我不敢說,但就這兩本來說,我覺得他是同類作家裡的佼佼者!」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人都以為,表達對其他事物的評價和看法的時候,如果你說的話表現出了十足的信心,應該會比八分的信心更可信。其實恰好相反,人的心態是很微妙的,當你把話說得太絕對的時候,對方反而會懷疑你是不是在誇大其詞、不夠中肯。如果想讓自己的評論更有權威性、可信度,你可以使用「話說八分滿」的小訣竅。

以「對某本小說的看法」為例,錯誤的說法就是毫無保留、完全沒有打折的空間,把話說到十分滿。而正確的說法就是有所保留,只把話說到八分滿,表示你的評論是有前提條件的,留下一些餘地。

美國的消費者行為學者卡瑪卡(Uma Karmarkar)曾經做過一個調查:讓不同的美食家針對同一家餐廳做評論,而且都是正面評論,看看消費者到底會更聽信哪一種評論。

結果發現,比起有絕對自信的評論,反而是語帶保留、話說八分滿的評論,更有說服力、更能取得消費者的信任。

比如,你直接說:「這家餐廳的烤魚絕對是四顆星!」這種說法就比不上說:「這家餐廳我只去過一次,不知道它的品質是不是一直都穩定,但就我那次的經驗來說,它家的烤魚應該有四顆星。」

這樣講話,不僅會讓你的評論更可靠,同時也可以幫你避免很多衝突。畢竟,你的評論不可能都只說好話,多少也會有負面評論。此時話說太滿,就容易得罪人。比方說,如果你批評說:「這部電影真的很難看!」很可能你的朋友就很喜歡這部電影,尷尬就在所難免了。

但是,如果你說得保守一點:「可能是我自己的審美問題,不太喜歡這部電影的敘事風格。」這樣講,對方就算跟你意見不同,也因為你的話留有餘地,把負評限定在「敘事風格」這個有限的範圍之內,表明大家只是喜好不同,也就沒什麼好爭的。

這個技巧,不只可以用於評價客觀事物,也可以用於推薦人。舉例來說,你的公司要推舉專案的負責人,你想推薦某個同事,但又怕他以後表現不如預期,到時候反而搞得自己責任很大,對大家不好意思。

這時候,你就可以說:「雖然我跟他合作的次數不算多,但在那幾次經驗中,他都表現得很有領導力,如果他這次也能發揮同樣的實力,我覺得他就非常適合這個工作!」這樣一來,不僅聽起來中肯,對方工作如果效果不佳,那你的壓力也不用這麼大,畢竟是因為他的表現不如以往了,而不是你的推薦誇大其詞。

總之,用自己的經驗,作為評論的基礎,主動限定評價的適用範圍。這樣做,既可以避免自己承擔無限的責任,也可以增加你這番話的可信度,更能讓別人覺得你是個靠譜的人,可謂一舉三得。

+‧延伸思考

一個評論能夠有權威性、可信度,並不是因為這個評論不可能有錯,而是如果它有錯誤的地方、不精準的地方,要恰如其分地說清自己的依據是什麼、是在什麼意義上講的,針對什麼具體問題,有什麼樣的適用範圍和限度,這樣才能讓你的評價具有權威性和可信度。

細節的想像,讓行為落地

單是動機,聊一萬年,也聊不成行動。

‧可能遇到的問題

領導或同事們常喊著要一起聚餐,結果喊了大半年也沒成,怎麼做才能落實這個聚餐的提議呢?

常見的說法:「大家說好要聚餐的,可不許賴皮啊!」

更好的說法:「大家要聚餐的話,這週末或者下週末什麼時候比較方便?想去哪種類型的餐廳?」

?‧為什麼要這樣說

很多事情不去行動,就是停留在「動機的愉悅」中。比如,誰都知道減肥對身體好,聚餐可以增進感情,然而,單是動機,聊一萬年,也聊不成行動。

每個人多少都會有這種經驗,有人說要一起看電影,有人說改天請你吃飯,可是後來往往就不了了之,讓人很失望。這時候,你就可以使用「細節的想像」這個技巧,讓這些「隨口說說」的事,落實成實際行動。

以「公司聚餐」為例,大家說起聚餐時,你就可以用閒聊的語氣問起「那我們吃什麼?」可能這時有人就接了「吃日料吧」,也可能有人說「吃火鍋吧」。這時你還可以繼續追問:「去哪一家?哪一天吃?」在這些閒聊中,就會讓本來只是「隨口聊聊」的想法,越聊越具體。

當然,你這麼問,並不意味著這些細節要馬上敲定,因為你不是老闆,沒有權利直接做出決定。但你完全可以以一個普通員工的身份和大家商量:「吃日料的話,大家推薦哪一家?上次聚會那家很不錯哦,還是再試試別的?」

而這個追問的過程,就給大家一個暗示——我們真的要做這件事了。

甚至,你不只可以問「吃什麼」,還可以具體到「哪一道菜」。比如你可以說:「我推薦去吃冰燒三層肉,去年聚會那家,比廣州本地的還好吃!上次沒吃到非常遺憾,這次我們要訂兩大盤!」

這樣一來,聽的人就會開始想像「冰燒三層肉」的味道,口水都快流下來了。很快地,你訂餐廳我報菜單,想法慢慢地就向現實更近了一步。

這就是讓人「說到做到」的技巧——在話語中,引發對方對細節的想像。具體的說法是:你打算什麼時候,具體怎樣做這件事。

總之,當你想推動一件事情落實的時候,不要讓人去想「做不做」,而是要讓人去想「如果做這件事,會有怎樣的細節」。對細節的想像,可以幫助落實一件事。在討論細節的過程中,人們好像立刻就「參與」了進去,那麼這件事就不再遙不可及,而是一下子拉到了我們面前。

+‧延伸思考

不要以為這招只適用於引誘人吃東西,在增強自律,例如讓人節食方面,「想像細節」,也仍然是一種成功的思維引導話術。

比如說,你的朋友想減肥,卻總是停留在嘴上說說,這個時候如果你只講「控制飲食」是沒用的,倒不如直接問他:「那你晚上想吃什麼?」這樣一來,「控制飲食」就從一項空洞的原則,變成了具體的細節。而只要他開始認真想像,一個節食者的菜譜應該是什麼樣的,晚上真正做到節食的可能性,就會比較高。

當然,在這裡,發問的那一方並不是在用更高的話語權力,來迫使對方行動,而是通過討論讓對方進入對細節的想像,讓他覺得真的要去做這件事了,接下來落實到行動才會比較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