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好好說話2:簡單有效的高情商溝通術 > 自序 懂說話,才懂得做人的滋味 >

自序 懂說話,才懂得做人的滋味

黃執中

年輕時讀金庸小說,在序言裡,金庸開頭的第一行,就只有兩句話:「小說是寫給人看的。小說的內容是人。」

是的,武俠小說裡,那千姿百態的刀光劍影,其實不過是一層外衣……作者真正感興趣,真正在傳達的,永遠都是「人」。只有「人」,才能夠吸引人。

說話之道也是如此。

話是說給人聽的。好好說話,是一門關於人的學問。也許有些人聽了我們的音頻課、讀了我們的書,會有一種誤解……以為所謂的「學說話」,就是在掌握一門技巧,好讓自己可以按部就班,透過某個工具化的步驟,像操縱機器一樣去操縱言語,進而去操縱人。不是這樣的。

在編寫《好好說話》的過程中,我們不斷想展示的,其實是一種興趣,一種對於「人」本身的興趣。為什麼人想要說話?因為你想接觸人,想認識人,想關心人,想改變人。這是說話的本質,也是人與人之間的本質。

巴西小說家保羅·科埃略說過一句很有意思的話:「原罪不在於夏娃吃了禁果,而在於她如果不跟亞當分享這項發現,她就會孤獨。」

人為了變得更加親密,而非疏遠,所以才會學習道謝,學習道歉,甚至學習道別。人為了消弭情感糾紛,化解利益衝突,所以才會學習溝通,學習談判,學習說服。人為了表達愛─發自內心的愛,所以才會想要試著袒露、分享、告白。

一切說話的技藝,枝繁葉茂、鮮花碩果,都是從一粒種子,從對「人」本身的興趣,萌發開來。一個對說話感興趣的人,他必然、也必須是一個對「人」感興趣的人。因為說話真正的奧妙與樂趣,都是依附在人身上的——你見到人們透過你的溝通,而變得釋懷、欣慰、體諒,變得鬆開拳頭,或是尋求擁抱,變得恍然大悟,或是有了共鳴……

台灣有部電影,裡頭演到一位名廚,大家說他的料理能讓人感到「做人的滋味」,能讓人體驗到,生而為人那種酸甜苦辣的幸福。在溝通中,那種種令人難忘的奇妙感受,我認為正是所謂「做人的滋味」。

而所謂「懂說話」的人,就是能深深地品味「做人的滋味」,也能把這種奇妙的體驗,分享給其他人,讓人感謝言語的存在。好好說話,其實就是「好好做人」,好好體會人的喜怒哀樂。

曾跟邱晨聊天,她說她這個人很相信「言靈」。也就是一個人說的話,能不能影響別人,還在其次……最重要的,是那句話一旦說出口之後,肯定會先影響到他自己。同樣一件事,你用什麼方式去「說」,就決定了你能用什麼方式去「想」。

就像第一次吃臭豆腐,有的人會說:「嗯,這東西好難吃!」但有的人卻會說:「嗯,這東西我還吃不出它哪裡好!」不一樣的說法,就是在用不一樣的方式,在說話者的內心畫了一個「圈」。

有人說:語言,既是我們的疆界,也是我們的居所,更是我們的牢籠。一個人的話語中,往往埋藏著他的思考與企圖,情緒與慾望,包含著他對外界的猜測與理解,期待與恐懼。

一個人的可能性,都在他開口之後的話語裡。所以,要好好說話。那不只是為了別人,也是為了自己。

發自對人的興趣、對人的關懷……這是我們策劃《好好說話》的宗旨,是我們製作《蔡康永的201堂情商課》《馬東的職場B計劃》等一系列音頻課的宗旨。當然,也是本書的宗旨。

如果你也有這層關懷,那麼,這本書就是為你寫的。如果沒有的話,希望你讀完這本書後,也能有同樣的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