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別讓受害者心態害了你 > 3.推翻「索債心理」:我怎麼對你,你就該怎麼對我 >

3.推翻「索債心理」:我怎麼對你,你就該怎麼對我

很多人在人際關係問題上都有精神潔癖,在多數人的價值觀裡,所謂朋友,說白了就是我怎樣待你,你就得怎樣待我,彼此心裡都有一桿秤,稱量過之後,發現我用七分心待你,你待我卻只有三分,那你就虧欠了我,咱倆沒法愉快玩耍了。

這種心理,我們稱之為索債心理。

索債心理的表現歸納起來有兩種:外顯型和內隱型。外顯型的人常常直截了當地表明自己的不滿或期待。他們常用的句式是我為你做了什麼什麼,你應該怎麼怎麼樣。如領導對下屬說:「是我把你弄進公司的,你要……」又如有些老年人對子女嘮叨:「我如何如何把你們拉扯大,現在我老了,你們不……」內隱型的人不會把自己的不滿或期待直接表達出來,但會出現莫名其妙的情緒低落或借題發揮式的暴躁,讓周圍的人摸不著頭腦。例如某人習慣記住自己好友們的生日,到時會以適當的方式問候好友。而到自己生日時好友沒有任何表示,於是覺得失落無比,從此疏遠了好友。索債心理的兩種表現危害各不相同,持外顯型索債心理的人往往令人厭煩,而持內隱型索債心理的人則讓人覺得難以琢磨和相處,同時也容易誘發自身的身心疾患。

我的母親在患病六個月後,受到「索債心理」的嚴重困擾。一開始母親生病的時候,全家人都很驚慌,幾個月過去後,母親的病情已無大礙,但肢體不再像以前那樣靈便,走路非常吃力,需要在子女的攙扶和陪伴下才能進行。哥哥姐姐既要工作又要持家,還要抽時間過來陪伴母親。他們已經竭盡全力。但是,母親認為這遠遠不夠,覺得孩子們忽略了她。每次與母親通電話,她必定會抱怨:我小時候是怎樣把你們拉扯大的,現在到我老了,你們有我對你們一半那樣好我都很知足了。你們嫌我脾氣不好,可是你們小時候那麼氣人,我一個手指頭都動過你們。

母親不僅向在給孩子們索債,還在給鄰人索債。每當我回去看望母親的時候,我常會順道去遠一點的鄉下去看望一些年老的遠親或者近鄰,母親得知後都會大發雷霆,會把很久以前她是怎樣幫助別人的陳年舊事一一道來,而現在她年老體衰,那些曾經被她幫助過的人卻很少有人來看望她,有的即使來了,也是帶了很少的禮物,與她的付出根本不成正比。母親整天為這類事情憤憤不平。

總之,在索債心理的驅使下,母親變成了一個義憤填膺的老人,每天活在極大的心理落差當中,鬱鬱寡歡,身體恢復很慢。

這種心理狀態讓我憂心忡忡。我用了很長時間幾乎是傾盡一生所學才把她治癒。從那以後,我就知道了索債心理的可怕。

索債心理產生的根源

索債心理是如何產生的呢?表面原因是為別人做了事而沒有得到相應的回報,其實深層次的原因是自身認知方面的問題。例如,養育子女是人的基本社會責任和義務,如果以回報為目的,那麼幾乎百分之百達不到目的。領導對有能力的下屬進行栽培,是領導個人的喜好或者正常工作範圍內的職責,要求別人對你特別感恩就過分了。有些人天性細緻,能記住朋友生日,在節日總記得向朋友問候,而有些人天性疏懶,不願寫信,不喜歡發短信,但並不意味他不重友情,心裡沒有你這個朋友,只是人家的表達方式和你有所不同而已。

剷除索債心理的方法

假如生活中你總覺得別人欠你的,並為此困擾,你可以通過三個步驟來應對:

第一個步驟,分析和認識人性。

正像我治癒母親一樣,我用盡一切辦法讓她相信,不要指望別人感恩,因為忘恩是人的天性。

英國約翰遜博士說過:「感恩是極有教養的產物,你不可能從一般人身上得到。」

我對母親施治的重點是讓她明白:指望別人感恩乃是一項一般性的錯誤,她實在不瞭解人性。

如果你救了一個人的性命,你會期望他感恩嗎?你可能會——可是塞繆爾·萊博維茨在他當法官前曾是位有名的刑事律師,曾使78個罪犯免上電椅。你猜猜看其中有多少人曾登門道謝,或至少寄個聖誕卡來?我想你猜對了——一個都沒有。

耶穌基督在一個下午使10個癱子起立行走——但是有幾個人回來感謝他呢?只有一位。耶穌基督環顧門徒問道:「其他九位呢?」他們全跑了,謝都不謝就跑得無影無蹤!

你看,無論是英明的法官,還是萬能的耶穌,都不能令人感恩,像我們這樣的平凡人給了別人一點小恩小惠,憑什麼就希望得到比耶穌們更多的感恩呢!

如果跟錢有關,那就更沒指望啦!一個世界級的富豪曾幫助過一位銀行出納,這位銀行出納挪用銀行基金去做股票造成虧損,好心的富豪幫他補足金額以免吃官司,這位出納員是否感謝富豪朋友呢?是感謝他,但只是一陣子,後來他還跟這位救過他的人作對——就是這位曾經救度他脫離牢獄之災的人。

你如果送你親戚100萬美元,他應該會感謝你吧?安德魯·卡耐基就資助過他的親戚,不過如果安德魯·卡耐基重新活過來,一定會很震驚地發現這位親戚正在詛咒他呢!為什麼呢?因為卡耐基贈予了3億多美元給慈善基金,而他只繼承了100萬美元。

人間之事就是這樣。人性就是人性——你也不用指望會有所改變。何不乾脆接受呢?我們應該像那位最有智慧的羅馬帝王馬庫斯·阿列留斯一樣。有一天他在日記中寫道:

「我今天會碰到多言的人、自私的人、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忘恩負義的人。我也不必驚訝或困擾,因為我還想像不出一個沒有這些人存在的世界。」

他說的不是很有道理嗎?忘記感謝乃是人的天性,如果我們一直期望別人感恩,多半是自尋煩惱。如果你不指望,偶爾得到別人的感激,就會是一個驚喜。如果沒有,也不至於難過。

第二個步驟,分析和認識自己和他人的關係。你為別人做了什麼,什麼是自己份內的事,你做事的動機是什麼,是否只是出於需要別人的補償。問這些問題,把答案寫在紙上。如果此時問題沒有解決,那麼你繼續思考,別人為什麼沒有給你補償?他目前沒有這個能力?最後再問自己,希望別人如何補償自己?這種補償對自己的重要程度如何?

第三個步驟是改善自己的行動,要根據對像做合適的事。比如,朋友可能更喜歡你和他一起喝一杯而不是過年給他發個禮節性的祝福短信。不要常做單方面施恩的事情,有些人可能永遠不能給你報答,做單方面施恩的事可能會強化索債心理。所以,比較理性的行為是既不虧欠別人,也不要讓別人虧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