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的世界觀 > 在H.A.洛倫茲墓前的講話 >

在H.A.洛倫茲墓前的講話

洛倫茲,荷蘭物理學家。作為電子理論的奠基人,他最感興趣的是用電磁理論來解釋電、磁和光的關係。他在力學、熱力學、流體力學、動力學理論、固體理論領域貢獻良多。他的電磁輻射理論經塞曼(Pieter Zeemann,1865—1943)的各種發現得到證明,也促進了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的誕生。1902年,洛倫茲與同胞塞曼共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在24歲時就被任命為新成立的萊頓大學理論物理學教授,直到去世。由於受到各國學者的廣泛尊重,1925年,他繼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之後,被選為1922年成立的國際智力合作委員會(Commission de Cooperation intellectuelle)主席,直至去世。他倡導各國知識分子平等相處,通力合作。基於對這一原則的認同,愛因斯坦也加入了該委員會,但後來出於對該委員會的有些做法不滿,曾一度退出。在居里夫人、洛倫茲等人的勸說下,愛因斯坦又重新加入。對此,澤利希在《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瑞士》(Albert Einstein und die Schweiz)一書中進行了很詳細的說明。

愛因斯坦對洛倫茲非常敬重。在他的心中,洛倫茲是一位慈父般的人物,是遇到煩心事能向其吐露心聲的長輩。除本文外,還有兩篇關於洛倫茲的文章,可見洛倫茲在愛因斯坦心目中的地位。

本文首次發表於1953年德文版《我的世界觀》。

今天我作為學術界德語區的學者代表,具體來講,是作為普魯士科學院的代表,但最重要的,是以一個學生、一個滿懷深情的仰慕者的身份站在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最高尚的人的墓前。他的傑出才能引領我們從麥克斯韋的學說走向當代物理學的創立,並為我們提供了重要的材料和方法。

他嚴肅對待人生,如同雕刻一件藝術品,最小的細節都精雕細琢。他宅心仁厚、慷慨大方,極富正義感,再加上對人世的洞明,足以使他成為任何一個他涉獵過的領域的領導者。人人樂意跟隨他,因為他從不頤指氣使,總是以服務大家為己任。他的事跡將永遠鼓舞和啟迪世世代代的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