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我的世界觀 > 失去的天堂 >

失去的天堂

按照《我的世界觀》的編輯澤利希(Carl Seelig,1894—1962)的說法,愛因斯坦早在國際聯盟於1920年1月在日內瓦建立不久,就用法語寫了這篇諷刺性的短文。從中可以看出,愛因斯坦那時就已對代表各國利益的科學家違背國際主義精神的行動感到深深失望。這篇文章的英文版發表於1930年9月14日《紐約時報》。利夫(Alfred Lief)編輯、1933年出版的《反對戰爭》(The Fight Against the War)一書收有本文,註明是愛因斯坦寫給美籍匈牙利作家埃米爾·倫傑爾(Emil Lengyel,1895—1985)的信。

1954年英文版《觀念與見解》將這篇文章置於文集之首,可見對本文的重視。

直到17世紀,整個歐洲的科學家和藝術家還是由共同的理想緊密團結在一起,他們之間的合作幾乎不曾受到政治事件的影響。拉丁語的普遍使用進一步鞏固了這種共同體。今天我們再來回顧這種情況,如同看到一個失去的天堂。民族主義的激情已經破壞了這個精神共同體,曾一度使將全世界聯合起來的拉丁語消亡。科學家變成了極端的民族傳統的代表,並失去了對知識共同體的感覺。

現在,我們不得不面臨這一令人沮喪的事實:務實的政客成了國際主義理念的代表。正是他們創立了國際聯盟[1]。

[1] 「一戰」結束後,在巴黎召開的「和會」決定在1920年1月10日成立一個政府間組織——「國際聯盟」。這是第一個將維護世界和平作為主要使命的國際組織。其「公約」規定,國際聯盟的主要目標包括通過集體安全和裁軍預防戰爭,通過談判和仲裁解決國際爭端。在其最鼎盛的1934年9月28—1935年2月23日,它有58個成員。由於國際聯盟缺乏自己的武裝力量,它依靠「一戰」獲勝的強國(法國、英國、意大利和日本是執行理事會的常任理事國)來執行決議,維持經濟制裁,或在必要時提供軍隊。大國往往不願意這樣做。制裁可能會傷害盟友,所以他們不願遵守。20世紀20年代,國際聯盟取得了一些顯著的成就,也經歷過早期的失敗。事實表明,聯盟最終無法防止20世紀30年代軸心國的侵略。由於美國從未正式加入國際聯盟,蘇聯加入時間較晚,德國、日本、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國相繼退出國際聯盟,其可信度逐漸減弱。「二戰」的爆發表明,國際聯盟沒有達成自己的首要目標,即阻止戰爭。國際聯盟歷時26年,在「二戰」結束後,被聯合國取代。——編譯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