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23章 拜倫 >

第23章 拜倫

與現代相比,十九世紀顯得更加理性和滿足,然而,在自由主義的樂觀時期,許多最傑出的人物還具備一些與此相反的品質。我們如果把人當做一種力量、社會結構、價值判斷或理智見解的變化原因來看,就會發現,面對最新的形勢,我們必須大規模調整我們對一些人的評價。的確如此,與過去相比,有些人更重要了,有些人則不如已往重要了。

拜倫在比過去更重要的人裡,是個佔有崇高位置的人。歐洲大陸是拜倫發生影響的地方,因此不能在英國尋找他的精神影響。當時,拜倫是貴族叛逆者的典型代表。與農民起義或無產階級起義的領導人相比,貴族叛逆者與他們完全不是同一類人。既然貴族叛逆者不愁吃穿,那麼他們的叛逆必定有其他的原因。在這些原因裡,潛在根源也許是他們對權力的慾望,但在有意識的思想裡,可能也有對政治現狀的非難。在拜倫身上這兩種成分都有。

顯然,如果氣質和環境沒有什麼特別之處,貴族是不會成為叛逆者的。拜倫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是因為小時候生活在父母經常爭吵的環境中才變成叛逆者的——當然,還有其他生活環境方面的原因。拜倫在過了一段貧窮的生活之後,突然在十歲的一天,繼承了叔祖父的爵位,搖身一變成了一位勳爵,擁有了一座名為紐斯泰德府的宅院。在阿伯丁的污泥裡生活慣了的拜倫為突然擁有的爵位和宅院歡欣,為了報答這位賜給他這一切的叔祖父,他決定繼承先祖們好鬥的性格。雖然這份好鬥的性格在最近幾年讓他吃盡了苦頭,但是拜倫聽說,在之前好幾個世紀,好鬥的性格也給他的家族帶來過榮耀。

《身著阿爾巴尼亞服飾的拜倫》(托馬斯·菲利普斯繪,1813年)。喬治·戈登·拜倫(1788—1824年),英國詩人、作家,浪漫主義文學的傑出代表

然而,拜倫的家世和爵位並沒有引起他的那些貴族親戚們的重視,他們對他只是敬而遠之,這讓他覺得在社交上沒法融入他們的群體。由於拜倫知道他的惡俗的母親在親戚中名聲不好,擔心自己受了她的影響,由此形成了他特有的勢利與叛逆的混合性格。他的禮儀課本是中世紀的騎士小說,他犯罪作孽時就像霍恩斯陶芬家族一樣,在戰鬥時又像十字軍一樣死在異教徒的刀下。

由於羞怯和孤獨,他從戀愛中尋找安慰。但是,在戀愛中,他似乎是在尋找母親而非戀愛,因此,除了奧古斯塔之外,他對找到的所有戀愛對象都感到失望。奧古斯塔是拜倫家的伊實瑪利族系的女子,因此他熱忱地愛著她,而且,他的這份愛的更單純的理由就是她對他有一種姐姐對弟弟的親切照顧。不過,這些還不是她準備給他的全部。

在某些時候,拜倫偶爾也會提出與尼采的意見一致的觀點,但是,與拜倫的實際行動相比,他的在倫理方面的見解卻走向了反面。也就是說,他的實際行為不是傳統的,但他的倫理方面的見解卻是嚴格傳統式的。

要給取得了很大成功的拿破侖添上一件浪漫主義的外衣並不是很難的事,由於這一點,拜倫在尋找英雄的時候,目光並不是在時間上只盯著中世紀、在空間上只盯著東地中海各國。必須承認,對於十九世紀歐洲人的想像而言,拿破侖帶給他們的影響實在是太深了。當時,包括克勞塞維茨、斯當達爾、海涅、費希特和尼采,還有意大利的愛國主義者,這些人或在思想上或在行動上都受到了拿破侖精神的感召。甚至可以這麼說,拿破侖的力量強大到了可以逆歷史潮流而動,因為他的力量可以反抗工業主義和商業貿易。

拜倫始終追隨著拿破侖,甚至在拿破侖建立「百日王朝」的時候,他也毫不掩飾自己對拿破侖的信心,他公開表示,說他希望拿破侖再次獲得勝利。然而,事實卻讓他失望了,在滑鐵盧,拿破侖徹底失敗了。這個噩耗傳到拜倫耳朵裡時,他也同樣毫不掩飾他的傷心,他說道:「我簡直難過的要死。」

雖然拜倫始終追隨著拿破侖,但在1814年時,他也對拿破侖感到了短暫的厭惡。當時他認為,拿破侖應該選擇自殺,因為自殺要比退位體面。這種厭惡也使他痛苦不已,他不得不從華盛頓的美德中尋求安慰。

在拜倫生前,他也許只有仰慕和追隨拿破侖的份兒,然而在他死後卻不是這樣,在某些人眼裡,他終於和自己心目中的大英雄平起平坐了。拜倫死後,法國的許多報紙都說「本世紀的兩大偉人(指拿破侖和拜倫)幾乎在同時逝世了」。當時,卡萊爾也認為拜倫是歐洲最高尚的人,拜倫死後,他覺得就好像是他死了一個兄弟似的。再後來,儘管卡萊爾又喜歡上了歌德,但他仍然把拜倫和拿破侖擺在同樣的高度。對於卡萊爾而言,拜倫已經融化進他的血液裡了,而歌德只是一個興趣。

《臨終前的拜倫》(約瑟夫·丹尼斯·俄德維埃裡繪,1826年)

拜倫的性情暴虐得像暴雨一樣,並不像傳說中那樣溫和。其實,他自己也用得上他曾經對盧梭的評價。不過,儘管如此,盧梭和拜倫之間的區別還是很深刻的。首先,盧梭感傷,而拜倫狂熱;其次,盧梭外表怯懦,而拜倫內心怯懦;最後,盧梭讚美純樸的美德,而拜倫讚美霹靂雷鳴般的罪惡。儘管盧梭和拜倫的區別代表了在反社會中本能反抗的兩個階段的區別,但由於表現出了運動的發展方向,因此顯得很重要。

無論如何,拜倫的浪漫主義只有一半的真誠是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在某種心情下,他會產生一種特別的想法,比方說,他會認為波普的詩寫得比他好。為了迎合人們對拜倫簡單化的希望,他們刪掉了他身上本身具有的很多因素,這些因素包括無邊無盡的絕望、對輕蔑的故作姿態,等等。如果把拜倫當做神話人物來看待的話,他會和其他許多名人一樣,獲得比真實中更重要的地位。的確如此,在歐洲大陸上,作為一個神話人物,拜倫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