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11章 萊布尼茨 >

第11章 萊布尼茨

萊布尼茨(1646—1716年)堪稱前無古人的大智者。他具備勤勞、儉樸、有節制和在財務狀況上誠實等所有的優秀品質。不過,他缺少斯賓諾莎具有的那些崇高的哲學品質,因為他發表的都是一些刻意討好王公貴族的觀點,而把最精彩的思想束之高閣,因為它們並不能給他帶來聲望。結果,人們發現了兩個代表萊布尼茨的哲學體系,一個是他公開宣揚的,這個體系樂觀、正統而又淺薄;另一個是後人從他的手稿中總結出來的,這個體系深奧而又有驚人的邏輯性。

在三十年戰爭即將結束的兩年前,萊布尼茨出生在萊比錫的一個倫理學教授之家。20歲時,萊布尼茨獲得了阿爾特道夫大學的博士學位,之後他拒絕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到美茵茨大主教手下工作。後來,萊布尼茨受命遊說法國皇帝路易十四進軍埃及,但沒有成功。1672年,萊布尼茨到了巴黎,在那裡度過了大約四年的時間。當時,巴黎在哲學和數學領域領先於世界,因此這段經歷對萊布尼茨才華的發展至關重要。在那段時間,他發明了無窮小算法,這後來引發了他和牛頓的發明優先權之爭。

萊布尼茨在德國學到了一種新經院主義的亞里士多德哲學,但接觸到笛卡爾主義和伽桑狄的唯物論以後,他就放棄了經院哲學。他的最後一次重大的影響來自於斯賓諾莎。1676年時,萊布尼茨見到了斯賓諾莎,與斯賓諾莎高談闊論達一個月之久,甚至還得到了斯賓諾莎的部分原稿。然而,在他的晚年,為了附和眾人對斯賓諾莎的聲討,他又極力掩蓋這段經歷。

萊布尼茨(1646—1716年)。德國哲學家、數學家,其研究涉及法學、力學、光學等四十多個範疇,被譽為十七世紀的亞里士多德

從1673年開始,萊布尼茨在漢諾威王室任職。1680年以後,他擔任王室圖書館館長,正式開始編修布倫斯威克史。他曾費盡心力地推行一項旨在使基督教各派再次統一的計劃,但卻不了了之。他與牛頓的爭執導致英國對他全無好感,因此在英王喬治一世當政時期,他一直待在漢諾威王室。儘管得到了英國太子妃的支持,萊布尼茨最終還是寂寥地死去了。《單子論》和《自然與聖寵的原理》這兩本著作反映了萊布尼茨主張的流俗哲學,而《辯神論》則反映了他的樂觀主義的基礎思想。

萊布尼茨的哲學也是建立在實體的基礎之上的,他認為,實體不具有拓展性,因為拓展性含有繁複之意,只能體現在由若干個實體組成的事物上。因此,他相信有無數個能稱之為「單子」的實體。抽像看來,這些單子各自都具有若干個物理性質,實際上一個單子就是一個靈魂。這個結論是否認實體的拓展屬性後必然要得到的,此外只有思維者一個本質屬性了。萊布尼茨用無數個靈魂代替了物質的實在性。

萊布尼茨繼承了笛卡爾學派主張的「各實體不能相互作用」的觀點。他認為,兩個單子之間不能存在因果關係,但這帶來了動力學和知覺兩方面的難點。從動力學角度講,在碰撞現象中物體間似乎有影響;從知覺方面講,知覺似乎是外界對知覺者產生的作用。按照萊布尼茨的主張,單子反映宇宙,這是因為神賦予了單子這種性質,然後自發產生的結果。

萊布尼茨認為,無數個各有靈魂、永不死亡的單子構成了人的肉體。不過,其中也有一個起主宰作用的單子,它是人的固有靈魂。在一般情況下,為了支配單子,人體發生了種種變化。舉個例子,我活動手臂的目的不是要支配構成我手臂的單子,而是要支配起主宰作用的那個單子。意志支配手臂是錯誤的認識。

相比之下,萊布尼茨比斯賓諾莎更注重體系中所容許的自由意志。根據他的自認為有充足理由的原理,如果沒有原因,什麼都不會發生,但自由動原發生的原因有傾向但無必然性。人的所有行為都是有原因的,但卻沒有邏輯上的必然性。神的行為同樣也有這種自由。神以善意的目的行事,並未受到任何邏輯的強制。萊布尼茨還認為,雖然神也不能違反邏輯定律,但卻可以做邏輯上可能的事。

萊布尼茨發展了存在神的各種形而上學的證明。他有高超的邏輯技巧,他的敘述比以往任何人的都要高明。這些論證共有本體論、宇宙論、永恆真理說和前定和諧說四項。

本體論論證的依據是存在與本質的區別。任何人或事物既是存在的,同時又具有某些構成本質的性質。比方說,即使把一個人描述得很細緻,但我們還是搞不懂他是否真的存在。關於這一點,經院哲學會說:有限實體的本質不代表它的存在。不過,根據神是最完善的「有」的定義,本質應該代表著存在,因為若存在擁有一切完善性的「有」,那還不如不存在。

萊布尼茨說,他還需要補充證明上述那樣定義神是可能的。在這個補充證明裡,萊布尼茨定義神為一切完善性的主語。這樣一來,他很快證明了上述那樣定義的完善性不能互容。

宇宙論論證是「初因」論證的一種。「初因」論證認為,有限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原因也有原因,逐個類推,但這些原因不會無窮無盡,至少第一個原因是沒有原因的,這就是神。萊布尼茨說,所有的個別事物是偶然發生的,可能它本來不存在,整個宇宙也可能是這樣。按照萊布尼茨的說法,整個宇宙得有個充足的理由,它就是神。

萊布尼茨認為,必然命題與偶然命題有差別,只有必然命題才能被邏輯規律推導得出,除了存在神的斷言之外,其他所有關於「存在」的斷言都是偶然命題。雖然神的存在是必然,但他並沒有在邏輯的強制下創造世界,這種選擇也不是由善良必然注定的。

萊布尼茨向普魯士皇后索菲·夏洛特傳授知識

顯然,宇宙論論證和本體論論證不無關係。如果必須用必然的「有」的存在來證明世界的存在,那麼這個「有」的本質必然也包含存在。如果真是這樣,那麼理性足以規定這樣的「有」,它的存在也可以由本體論論證得出。這是萊布尼茨的意見。這樣看來,宇宙論論證在表面上也不比本體論論證更有道理。

大體來說,永恆真理說這個論證有時是真的,有時是假的,不過也有個標準:但凡和本質相關的命題,要麼永遠是真的,要麼永遠是假的,比方「二加二等於四」永遠都是真的。「永恆真理」指的就是永遠真的命題,是永恆精神的一部分,反之就是「偶然真理」。關於二者的關係,萊布尼茨認為,在永恆真理中可以發現偶然真理的理由。

萊布尼茨的前定和諧說論證的內容是,由於在毫無因果的相互作用之下,所有的「鍾」都保持一致的步調,那麼它們一定是被一個獨立的外因校正過了。這個論證沒有依附於萊布尼茨主張的形而上學,把它視為一個仁慈的論證要更合理一些。

前定和諧說論證的結論是基於經驗性前提和經驗推理的一般規則得出來的,在形式邏輯上沒有毛病,是否認可這個結論要經過細節上的考慮才能決定。與其他論證不同的是,如果這個論證是可靠的,那麼它證明了存在的神未必具有形而上學的通常屬性,也就是說,那個神未必全知全能。

雖然萊布尼茨解決罪惡問題的辦法在邏輯上講得通,但卻不能使人信服。摩尼教徒可以諷刺他說,在所有可能的世界裡,現在的世界是最壞的,就連善事都能加重它的罪惡。我認為,比起萊布尼茨的觀點,我的這個例子並不顯得荒謬。如果不否認世界上本來就存在著善惡這個事實,那麼任何罪惡問題都不存在。

在萊布尼茨的秘傳哲學裡,有一個關於他的學說的解釋,說明了一些顯得牽強或玄虛的觀點。如果在一開始人們就聽說了這個解釋,那麼他們就更難接受他的那些流俗觀點了。1901年或1903年出版的由路易·庫圖拉編成的兩部文集,成了我們瞭解萊布尼茨秘傳哲學而必須依據的原稿。然而,在萊布尼茨死後的近兩個世紀裡,卻沒有人建議把它們印出來。

在萊布尼茨的哲學中,從「主語和謂語」這個邏輯範疇生成的「實體」概念是個基本概念。有些詞語既是主語又是謂語,另外一些詞語只能是主語(或與之相關的一個項),這被認為是指實體。只要不被神毀滅,實體就永遠存在。

萊布尼茨堅信,邏輯在本門範圍和當做形而上學的基礎時都很重要。如果當初他發表了對數理邏輯的研究成果,那麼他會成為這門學科的鼻祖,讓它提前一個多世紀問世。但是,由於他懷疑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學說的一些成果是錯誤的,也由於他不敢相信他崇拜的亞里士多德會出錯,所以他就以為是他錯了,就沒有發表他的成果。不過,他還是希望能發現一種普遍化的「萬能數術」以代替思考。

萊布尼茨哲學的基礎是矛盾律和充足理由律這兩個邏輯前提。矛盾律說,分析命題都是真命題。萊布尼茨秘傳體系裡的充足理由律說,真命題都是分析命題。他還說明,又由於實體的各個主語發生的事都是它的概念的一部分,所以實體之間不起作用,這是永久決定了的。

對於人類而言,經驗和邏輯認識到的兩種真理有兩方面的區別,一是,如果存在亞當其人,我們可以由概念推知亞當的遭遇,也可以由經驗發現他的存在;二是,所有單個實體的概念都極盡複雜之能事,只有神能給它作分析,因為對神而言,這些區別都不存在。所以,即使人類很無知,也不能完全逃脫決定論。

在很多場合下,萊布尼茨把創造世界視為神行使意志的自由行為。這樣說來,必須通過神的善良才能決定現實存在什麼,促使神創造可能的最好世界的也是神的善良。除此之外,再沒有任何理由證明為什麼有的事物存在而有的事物不存在。在萊布尼茨未公開的手稿裡,對此又有不同的見解。按照這個意見所言,儘管不是所有可能的事物都能夠存在,但它們都在為存在而奮鬥。

在萊布尼茨眼裡,指存在量的似乎是「形而上學的完善性」這一詞語。他認為,這代表的不過是在嚴格意義下實際的大小。他否定真空,因為他認為神盡可能多的創造了事物。萊布尼茨有一個普遍信念,即存在勝過不存在,還有人據此教育孩子孝敬父母。他還認為,神的善良的一部分表現,是盡一切可能創造一個豐富的宇宙。這是萊布尼茨的一個很顯而易見的觀點,從這一點出發,可以得出是最大的「共可能者集團」構成了這個現實世界。因此,一個很偉大的邏輯學家完全可以只從邏輯出發而斷定某個實體是否存在。這還是不難辦到。

在萊布尼茨未公開的思想體系裡,可以反映出,他是哲學家利用邏輯解決形而上學問題的一個實例。與斯賓諾莎、黑格爾相比,萊布尼茨在依據構句法對現實世界作出推論方面顯得更清楚明白。我不願武斷地表態語言能否對非語言的事實作出正確推論,但至少在萊布尼茨和先驗哲學家們的著作裡是不能的,他們的推論都是在有缺陷的邏輯基礎上做出的。

過去的這類哲學家都假定主語、謂語式邏輯,要麼忽視「關係」的存在,要麼用錯誤的論證證明不存在「關係」。到了萊布尼茨,又融合進了多元論,但由於一些多元論的命題不屬於主語、謂語形式,這就構成了一個極特殊的矛盾。要避免這個矛盾,就要像一元論者一樣,相信一切命題都屬於主語、謂語這種形式。但萊布尼茨對動力學感興趣,他排斥一元論。

萊布尼茨枯燥的文筆把德國哲學也影響得迂腐而乏味。在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一書出版之前,萊布尼茨的學生用沉悶的學究思想稱霸著德國的大學,幸而在德國以外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沒有多大的影響。然而,在現在看來,萊布尼茨時代比以前的任何時代都更偉大,這一點體現在數學、數理邏輯、哲學和物理學等多個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