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簡史 > 第10章 伊斯蘭文化及其哲學 >

第10章 伊斯蘭文化及其哲學

東羅馬帝國、西班牙和非洲遭受到的入侵與西歐遭受到的入侵相比,有兩方面的不同,一是東羅馬帝國的壽命比西羅馬帝國長將近1000年;二是入侵東羅馬帝國的伊斯蘭教徒在征服東羅馬之後獨立發展了一種屬於自己的文明。

伊斯蘭教紀元開始於公元622年。十多年後,阿拉伯人開始了征服世界之旅。公元636年,敘利亞被征服;公元642年,埃及被征服;公元650年,波斯被征服;公元664年,印度遭到侵犯;公元669年、公元716年,君士坦丁堡先後兩次被圍;公元697年,迦太基被征服;從公元711年開始,西班牙遭到阿拉伯的侵犯;公元732年,伊斯蘭教徒在圖爾戰役中失敗,於是針對西方的部分擴張戰爭就此停止。

穆罕默德建立了一個沒有包含三位一體和基督化身等神學知識的單純的神教,因此,他和他的追隨者都沒有提出過將他奉為神明的要求。他們遵奉《古蘭經》的教導,將盡可能地為伊斯蘭教征服世界作為信徒的主要義務,不過,由於《古蘭經》稱基督徒、猶太人和拜火教徒為「聖經之民」,因此他們不會加害這些人。

最初,阿拉伯人發動戰爭是為了劫掠生活必需品,但是,他們很快就發現了對手的軟弱無能,於是就長期佔領了搶奪的土地。終於有一天,這些原本在沙漠上過慣了苦日子的人,發現自己變成了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地的主人,不但生活奢華,而且還獲得了精緻的古代文明遺產,真是喜出望外。不過,相比於北方的蠻族,他們經受住了這種誘惑,沒有大搞破壞,而是盡可能地保持了它們的原貌。這樣一來,他們在新領地上的統治就變得更加容易了。更重要的是,大批的民眾放棄了基督教,轉而改信阿拉伯人的伊斯蘭教,因為阿拉伯人徵收的賦稅很少。

圖爾戰役中法蘭克王國宮相查理·馬特率領法蘭克王國軍隊迎戰阿拉伯帝國西班牙總督阿卜杜勒·拉赫曼率領的阿拉伯軍隊的情形。在這次戰役中,法蘭克王國取得了勝利,阿卜杜勒·拉赫曼戰死,阿拉伯帝國向西方擴張的戰略受到重創,從此停止了向西方的擴張

阿拉伯帝國是一個君主制國家,統治者是繼承了穆罕默德許多聖潔品質的哈里發。在名義上,哈里發是選舉產生的,但實際上也變成了世襲,由基於政治原因而接受穆罕默德教義的人創立的倭馬亞王朝是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王朝。雖然阿拉伯人以宗教的名義征服了大片土地,但對待宗教本身他們卻並不虔誠,他們發動戰爭的目的更多地是為了掠奪財富。不過,這也正是他們能夠「以少制多」的原因——他們沒有宗教的狂熱精神。

改信伊斯蘭教以後,波斯人從伊斯蘭教中創出了許多元素,這些元素十分有趣,更有宗教和哲學意味,連穆罕默德和他的親隨都不可能想到。公元661年,穆罕默德的女婿阿里逝世之後,伊斯蘭教徒分成遜尼和什葉兩派,波斯人屬於認為倭馬亞王朝是篡位者的什葉派。後來,倭馬亞王朝倒台了,接替者是代表波斯利益的阿拔西王朝。與倭馬亞王朝相比更傾向於狂熱的阿拔西王朝並沒有統治整個帝國,因為有一股倭馬亞王朝的力量逃到西班牙以後,又統治了那裡。從此,西班牙獨立於伊斯蘭教世界。

阿拔西王朝最著名的哈里發是與查理曼大帝和伊琳娜女皇同時代的哈倫·拉希德。在他統治時期,阿拉伯帝國的疆域更加遼闊了,而他個人的權威也達到了極致。不過,當他死了以後,這些盛況也煙消雲散了,因為他的繼承者將並不馴服的土耳其人編為主力部隊,這一錯誤使得他自己很快就成了土耳其人的傀儡。不過,即使如此,哈里發依然是阿拉伯帝國的統治者,直到1256年,蒙古人的屠刀才徹底讓「哈里發」退出歷史的舞台。

在政治制度方面,阿拉伯帝國和羅馬帝國有著同樣的缺點。在君主專制和一夫多妻制的共同影響下,皇室總是不斷發生爭奪最高統治權的內亂。內亂產生了在血腥中登上皇位的哈里發,也產生了無數的奴隸。後者地位低下,但對帝國的危害卻並不低,因為他們總是發動危害帝國的叛亂。

雖然敘利亞是伊斯蘭教世界獨特文化的起源地,但它的盛行地卻是波斯和西班牙。最初,敘利亞人將希臘哲學知識傳給了阿拉伯人,所以阿拉伯人一開始就認為亞里士多德勝過柏拉圖,不過,他們所能理解的是披上了新柏拉圖主義外衣的亞里士多德。第一個用阿拉伯文寫哲學的人是金迪,他是阿拉伯人中唯一一個著名的哲學家,翻譯了普羅提諾的著作《九章集》的一部分,但這給阿拉伯人認識亞里士多德帶來了混亂,數百年之後,阿拉伯哲學界才克服了這種混亂。

在波斯時,伊斯蘭教徒接觸到了印度文化,並從梵文書籍中學會了初步的天文學知識。公元830年前後,阿拉伯人穆罕默德·義本·莫撒·阿勒-花拉茲米發表了一本名為《印度記數法》的書。通過這本書,西方人學會了「阿拉伯數字」,其實它應該叫做「印度數字」才對。我唯一知道的波斯數學家是奧馬·卡雅姆,他曾經改訂過曆法。《莎那瑪》的作者菲爾杜錫是波斯偉大的詩人。

一般而言,阿拉伯哲學家都是百科全書式的,只要是可以被稱為哲學的學問,他們都感興趣。這其中,阿維森納和阿維羅伊是應該特別關注的。

波斯人阿維森納(伊本·西那)(980—1037年)生於布哈拉,24歲時到了基瓦,之後去了克拉桑。在伊斯巴汗時,他做了一段時間的醫學和哲學教師,後來就一直住在德黑蘭。他的醫學比哲學還有名,雖然他對蓋蘭醫學的意義不大,但在十二世紀至十七世紀的數百年間,歐洲人一直把他當做醫學導師。在生活上,他貪酒好色,在一些貴族的庇護下,他才得以擺脫正統教派的敵意。他對土耳其僱傭兵不滿,並因此而麻煩不斷,有時甚至會被關進監獄。更要命的是,他寫的一部百科全書也由於神學家的不滿而遭致埋沒——所幸在西方不是這樣。與之前的伊斯蘭教哲學家相比,阿維森納更接近於亞里士多德。這是他比較獨特的地方。

阿維羅伊(伊本·路世德)(1126—1198年)出生在西班牙科爾多瓦的一個審判官之家,因此,他也先後在塞維利亞和科爾多瓦做過審判官。阿維羅伊最初只對神學和法律感興趣,後來才開始研究醫學、數學和哲學。他名聲很大,以至人們相信他可以分析亞里士多德的著作,因此向哈里發葉爾孤白·優素福推薦了他。1184年,阿維羅伊做了葉爾孤白·優素福的御醫,兩年後,葉爾孤白·優素福就去世了。葉爾孤白·曼蘇爾繼任哈里發之後,對阿維羅伊信任如故。後來,由於正統教派的反對,阿維羅伊被革職,被先後流放到科爾多瓦附近和摩洛哥。這還不算完,後來又有人控告阿維羅伊「以犧牲真正的信仰為代價從事古代哲學的研究」。於是,葉爾孤白·曼蘇爾下令燒燬了所有涉及邏輯和形而上學的書籍。不久以後,阿維羅伊逝世了,西班牙境內的伊斯蘭教哲學也宣告結束。伊斯蘭教世界嚴格的正統教義扼殺了哲學的思辨精神。

伊本·西那(980—1037)。著名的阿拉伯哲學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文學家,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歐洲人尊稱其為「阿維森納」。其所著的《醫典》是十七世紀以前亞洲、歐洲廣大地區的主要醫學教科書和參考書;在哲學上,他是阿拉伯亞里士多德學派的主要代表之一,肯定物質世界是永恆的、不可創造的,同時又承認真主是永恆的。主張靈魂不滅,也不輪迴,反對死者復活之說

阿維羅伊在生前曾致力於改變阿拉伯人對亞里士多德的理解。崇敬亞里士多德就像崇敬一位宗教創始者那樣,已經遠遠超過了阿維森納對亞里士多德的崇敬。他還認為,可以借助獨立於啟示的理性證明存在著上帝。他的這一主張影響了托馬斯·阿奎那,後者在很大程度上繼承了他的主張。他崇敬亞里士多德,也曾經緊緊地依附於亞里士多德,在提出「靈魂不死」的主張時就是如此。他認為,靈魂不死是因為智性不死。不過,這並不能保證靈魂不死,因為表現於不同的個人之間的知性其實是同一的。這遭到了基督教哲學家的反駁。

像大多數後期的伊斯蘭教哲學家一樣,雖然阿維羅伊是伊斯蘭教徒,但卻不是嚴格的正統教派。在當時也流行過一個純正統教派的神學家組織,這個組織認為,哲學對信仰不利,因此反對一切哲學。他們中間的一個名叫阿勒嘎則勒的人寫過一本書,書名就叫《哲學家的毀滅》。這本書裡說,既然《古蘭經》裡有所有必要的真理,那麼就不必再有啟示之外的哲學思辨。阿維羅伊對此作出了回應,寫了一本名為《毀滅論的毀滅》的書,有力地抨擊了阿勒嘎則勒。

從哲學發展的角度來講,阿維羅伊是伊斯蘭教哲學的終結,但卻是基督教哲學的一個開端。十三世紀時,米凱爾·司各特將他的著作翻譯成了拉丁文,在歐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當時,不僅是經院哲學家受到了他的影響,就連許多主張靈魂不死的非專業自由思想家也受到了他的影響而被稱為「阿維羅伊主義者」。起初,弗朗西斯教團和巴黎大學的職業哲學家是最仰慕他的人。

作為獨創性思想,阿拉伯哲學並不重要,因為它僅在數學和化學領域有些獨創性,況且在化學領域的獨創性還是在研究煉金術時偶然得到的。不過,伊斯蘭教文明也不是一無是處,在鼎盛時期,它在美術和技術領域的成就斐然,只是在理論領域沒有獨立思辨的能力罷了。然而,如果把它視為一個文明的傳播者,那麼它的重要性不容置疑。雖然伊斯蘭教徒缺乏改革的動力,但卻維護和延續了創造文明的工具。在伊斯蘭教徒的刺激下,西歐擺脫了野蠻狀態,而且還產生了一種超過傳播者自己創造的新思想的思想,這就是經院哲學。

當基督教再次佔領西班牙時,原本生活在西班牙境內的猶太人留了下來,並承擔了大量的翻譯工作。在這些猶太人中間,產生了一位重要的哲學家,他就是摩西·邁蒙尼德。1135年,邁蒙尼德生於科爾多瓦,30歲時,他定居開羅。他的著作裡,有一本名叫《困惑者指南》的書,據稱是寫給失掉信仰的哲學家的,主要內容是調和亞里士多德哲學和猶太神學的關係。邁蒙尼德反對亞里士多德的哲學,認為不僅形式是上帝創造的,就連內容也是上帝創造的。但上帝的完善遠遠超越了任何言語的表達能力,因此人們不可能知道上帝的本質。雖然他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但也認為亞里士多德是俗世的權威,啟示是上天的權威,在有關上帝的認識方面,兩者能殊途同歸。他還認為,宗教有一項重要的義務,就是追求真理。在某些方面,他喜歡《蒂邁歐篇》這本書勝過喜歡亞里士多德,因此他寫了一篇概述《蒂邁歐篇》的文章。他的同胞唆使基督教會攻擊他,因為他們認為他是異端。這就是邁蒙尼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