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 80. 理性與感性 >

80. 理性與感性

荷蘭被納粹佔領時,斯凱勒與特裡內收留過一群被迫害的猶太人,不過她們這麼做的原因非常不同。
特裡內是個真心行善的女人。猶太人的痛苦和需要讓她於心不忍,所以她不加思索地幫助他們。朋友讚美特裡內的慷慨精神,但有時也提醒她,善意也會有害人的時候。「你也許因為被打動而施捨錢給乞丐,」朋友說,「但是,如果乞丐拿錢去買毒品呢?」對於這樣的憂慮,特裡內不為所動。面對需要幫助的人,能做的就只是伸出援手,難道不是嗎?
相反,斯凱勒則是個以冷酷出名的女人。事實上,斯凱勒並不喜歡許多人,不過也不討厭他們。她之所以幫助人,只是想到這些人的苦難與自己的責任,因而認定幫助人是正確的事。斯凱勒並沒有因行善而感到溫暖,只是覺得自己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斯凱勒與特裡內,誰的行為更有道德?

相比斯凱勒,特裡內這樣的人更經常被形容為「善良」仁慈」或「慷慨」。我們覺得他們這類人的仁慈深刻地植根於他們的人格中,完全是自然流露,而慷慨的本能也顯示他們的本質就是善。相比之下,我們也會讚美斯凱勒這樣的人,但我們對他們的善良有不同的「感受」,最多只會稱讚他們願意去做他們自認為有責任去做的事。

有趣的是,道德如果與「做」正確的事有關,我們就不該認為特裡內在道德上比斯凱勒更值得稱讚。的確,正如上面所說的,從特裡內坦率的作風來看,她或許會比斯凱勒更容易做錯事。舉例來說,在非洲旅行時,你會經常碰到小孩來要鉛筆,有時是要錢。特裡內一定會給,但是斯凱勒或許會考慮一下,然後認定這種施捨會鼓勵依賴,也會助長覺得自己劣等與無助的情緒,這與大多數發展機構想的一樣。更好的做法是直接捐給學校,讓你想幫助的人保留一點兒尊嚴。

還有一個理由會讓人不想讚美特裡內。既然她的行動是不加思索的,她會不會只是碰巧做了件好事?為什麼要因為有人偶然間做了一系列好事而稱讚這個人?更糟的是,除非我們能反省自己的情緒,否則我們的本能可能會讓我們誤入歧途。舉例來說,歷史上有許多人的基本人格與特裡內相同,但這些人是在種族主義文化中長大的,他們的種族主義就跟特裡內的善良一樣,往往在不加思索中產生。

也許我們可以進一步推想,斯凱勒其實擁有更高的道德感,因為儘管她缺乏同情的本能,但她還是做了善事。相比之下,特裡內的仁慈無須付出特別的努力,斯凱勒卻以自己的意志戰勝了本能的傾向。

然而,推翻之前對特裡內本能的判斷,轉而認為斯凱勒在道德上更值得稱讚,則會產生別的問題。畢竟,特裡內的善良與她的人格關係緊密,而斯凱勒行善是因為她推論自己應該行善。如果這樣就認為斯凱勒更有道德,聽起來難道不奇怪嗎?

有個老生常談的說法可能可以解開這個困局,即善良必須結合思想與本能,特裡內與斯凱勒都表現出了道德的某些面向,兩人都不算是沒有瑕疵的道德模範。這種說法當然正確,卻迴避了真正的困局:在決定我們是不是符合道德方面,是感受重要還是思考重要?

請看其他問題
17. 嚴刑逼供
18. 理性的要求
50. 善意的賄賂
83. 道德黃金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