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 37. 自然就是美? >

37. 自然就是美?

達芙妮·斯通無法決定如何處理她最喜愛的展品。作為美術館館長,達芙妮一直相當珍愛亨利·摩爾死後才被發現的一件未命名的作品。她讚賞這件作品兼具審美的輪廓與幾何的平衡,還捕捉了大自然的數學面與精神面。
至少到上個星期,達芙妮還是這麼想的,後來被人揭露出這件作品並非出於摩爾之手。更糟的是,這件作品並非人類的雙手雕塑的,而是靠風吹雨打形成的。摩爾本來打算買下這塊石頭繼續加工,卻發現自己無法超越自然。而這件作品被發現時,人人都認為這一定是摩爾雕刻的。
達芙妮被這個發現震驚了,隨即從展覽中撤走了這件「作品」。但達芬尼後來領悟到,事實的揭露並不會改變這塊石頭的本質,石頭依然擁有達芙妮欣賞的所有特質。為什麼要讓她對石頭的新認識改變她對這塊石頭的看法呢?

我們只有瞭解藝術家創作的目的,才能恰當地欣賞他們的作品,這種觀念在20世紀50年代被韋姆薩特與比爾茲利批評為犯了「意圖謬誤」後逐漸過時。新的正統學說認為藝術作品一旦完成,就擁有了自己的生命,獨立於作者之外。藝術家對作品的詮釋並沒有特殊的權威。

在數十年前,藝術家與其作品之間已經出現鴻溝。藝術家必須參加作品創作的觀念在1917年遭遇了挑戰,當時杜尚就展覽過一個他簽名的尿壺。「被發現的」物品或「現成的東西」就跟《蒙娜麗莎》一樣具有藝術地位。

從這樣的歷史角度看來,摩爾並未親手雕刻達芙妮的展品似乎並不重要。不過,就某方面來說,還是讓人難以釋懷的。藝術家和作品固然可以分開,但不能同時被去除。

想想《蒙娜麗莎》,我們對它的讚歎也許靠的不是對達·芬奇作畫時想法的瞭解,但我們肯定知道這幅作品是人類創造的。即便是杜尚的小便器,雖然我們知道它並非藝術創作,但通過杜尚的挑選並擺放在藝術語境中,就構成了我們認為它是藝術的核心要素。在這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發現人類媒介角色是很重要的。

因此,難怪摩爾是否雕刻過這塊石頭會有那麼大的不同。這個事實並未改變達芙妮看到的,卻改變了她看石頭的角度。

這樣能說明這塊石頭「非藝術」嗎?當然,許多鑒賞形式在這裡已經不適用:我們不能讚美創作者的技術,也不能討論這件作品能否融入作者的其他作品與視野,以及這件作品如何回應並塑造了雕刻史,等等。但是,我們仍然可以欣賞它的外在特徵,它的美、對稱、色彩與平衡,以及它在我們原來的自然或感官體驗上造成的影響。

或許,問題只在於藝術是多面的,而達芙妮的石頭無法擁有藝術許多共通的特徵。如果它擁有其中一些,而且是最重要也最珍貴的特徵,那麼它是不是人類的創作又有什麼重要的呢?

如果我們接受這種看法,我們就比杜尚更進一步。首先,藝術是藝術家創造的;其次,杜尚認為只有藝術家認定是藝術的才叫藝術;最後,只要被視為藝術,任何東西都可以叫藝術。但是,如果藝術真的只存在於觀賞者眼中,難道藝術的觀念不會過於單薄以致毫無意義?當然我認為我的調味料架是藝術品並不會真的讓它成為藝術品。如果藝術可以指所有的事物,難道我們不需要再對藝術與非藝術做一個更嚴謹的區分?

請看其他問題
12. 沙灘上的畢加索
48. 惡俗與藝術
66. 偽造專家
86. 藝術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