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一頭想要被吃掉的豬 > 36. 先發制人的正義 >

36. 先發制人的正義

該死的自由主義者。總探長安德魯斯在這座城市創造過不少奇跡:謀殺案減少了90%,搶劫案減少了80%,街頭犯罪減少了85%,汽車竊盜案件減少了70%。現在他卻站在被告席上,立過的功毀於一旦。
安德魯斯在警界擁有權威在於,他是國內第一個採用經立法通過的新制度先發制人的執法者。因為計算機技術與人工智能的發展,人類得以預測在臨近的未來誰會犯罪以及犯什麼罪。人們將因各種原因接受監測:可能是隨機監測項目,也可能是基於特定的懷疑來監測。如果發現未來的罪犯,這些人將被逮捕並預先進行懲罰。
安德魯斯不認為這項計劃有多麼嚴苛,事實上,由於犯人被逮捕時還未犯罪,所以往往大幅減輕了刑罰。未來殺人犯將參加許多測試項目,以確保他們未來不會殺人。只有經過測試顯示他們不會殺人,才會釋放他們。通常監禁的時間不超過一年,要是讓這些人在外面犯罪,他們很可能被判處無期徒刑,更重要的是有人會因此死去。
但仍有一些該死的自由主義者抗議,說不能因為某人未做的事而將其關起來。安德魯斯做了個鬼臉,在想他能抓多少人來測試……
資料來源:影片《少數派報告》(2002),史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菲利普·K·迪克創作的小說《少數派報告》,收錄於《少數派報告:菲利普·K·迪克短篇故事集》,Gollancz出版社,2000。

說得不客氣點兒,因為自己未犯的罪而坐牢看上去就像是不正義的象徵。事實上,我們確實已經針對可能但尚未造成傷害的行為而懲罰某個人。比如,我們懲罰魯莽的駕駛行為,即便沒有人因此受傷。謀劃殺人是犯罪,即使還沒有發生謀殺案,也要接受懲罰。

所以,知道某人將要犯罪但還沒犯罪而進行懲罰,會有什麼錯呢?我們可以思考用來懲罰的主要理由:改造、保護公眾、替天行道和威懾。

如果有人即將犯罪,他們的性格就跟實際犯了罪的人一樣需要改造。所以,如果基於改造犯人的理由而認為懲罰合理,這就是為預先懲罰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如果有人即將犯罪,他們對大眾造成的危險至少跟實際犯罪時相同。所以,如果是基於保護公眾的理由而認為懲罰合理,這就為預先懲罰找到了合理的理由。

如果懲罰的目標是威懾,讓人們意識到他們在犯罪前就會被懲罰,應該可以嚇追人們產生犯罪的念頭。

報復是懲罰理由中唯一與預先定罪不相符的理由,但就各種層面來看,它也是四種理由中最不具說服力的理由,可以說僅改造、威懾與保護三種理由就已足夠。

這是否表示先發制人的執法是可行的?不一定。我們還未考慮採用這種制度可能造成的負面效果。創造出一個每個人的思想都被監控的社會,這可能會破壞我們的自由感,以及對政府的信任,這樣的代價太高了。威懾的效果也可能引火燒身。如果人們害怕自己因為不由自主產生的念頭而受懲罰,可能會因此認為自己無法控制自己的犯罪性。若是無法確定自己能守法,可能就會毫不在意地犯罪。

由於我們的場景是思想實驗,所以可以直接規定這個系統能完美運作,但我們有理由懷疑這樣的構想有可能變成現實。在根據菲利普·K·迪克的作品《少數派報告》改編的電影中,就發展出了類似的情況。電影最終傳達的信息是,人類的自由意志到了最後一刻總能介入。或許人類不如電影想像的那樣自由,但我們完全可以相信人類行為絕不可能被百分之百地準確預測出來。

請看其他問題
9. 反應預測
35. 最後的手段
64. 要避免流血,必須先流血
77. 替罪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