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正義的理念 > 幸福、福利與優勢 >

幸福、福利與優勢

對於那些一直遭受剝奪的人們來講,功利主義者將基於幸福或願望實現的數學計算作為社會選擇的依據是極為不公的,因為我們的思想和願景會隨環境的變化進行相應的調整,從而使我們更能忍受一些不利的境遇。對於困境的「隱忍」使得那些傳統的無助的受壓迫者對生活習以為常,如對立情緒嚴重的社區中受到壓制的少數族裔、血汗工廠中受到剝削的工人、靠天吃飯卻又缺乏保障的佃農、存在性別歧視的社會中的家庭婦女。這些受到剝奪的人也許缺乏企望根本改變的勇氣,因此通常會根據自己覺得可能得到的事物,來調整他們的願望和預期。因此對於極小的施捨,他們也會感到欣喜不已。

對於長期處於這種境況中的人們所具有的這種適應能力,我們並不難理解其實用價值。這是一種在無力改變持續剝奪的情況下求得生存的方法。但是這種適應也通過幸福或實現願望的形式,產生了對於效用尺度的扭曲效應。如果就幸福或實現願望而言,受壓迫者所面對的不公會顯得比他們實際所遭受的小得多,而後者所依據的,是對於他們所受剝奪和不自由的更為客觀的分析。預期和感受的適應性,對於固化包括婦女相對剝奪在內的社會不平等,起到了主要的作用。[3]

幸福視角近來受到了強烈的推崇,而這不只是來自理查德·萊亞德。[1]對於這種新的功利主義幸福觀,有必要弄清其中所涉及的新問題。邊沁所闡述的18世紀啟蒙運動哲學正在試圖復興。[2]我們必須在承認上述的幸福適應性的基礎上,具體考察其主張是否可以接受,以及在何種程度上可以接受。

人際福利比較和同一個人的不同狀態間的比較是不同的。上述的適應性問題所影響的是人際效用比較,因為它使得長期受剝奪的人並未對其遭受的困境給予應有的重視。他們偶爾才有的快樂也許減輕了精神上的壓抑,卻並未消除,甚至沒有明顯減輕他們在生活中受到的事實上的剝奪。僅僅因為他們微不足道的快樂就忽視了其生活中的更大不幸,絕不是認識社會公正問題的正確方法。

對於比較同一個人的不同狀態而言,這個問題或許要小一些。儘管幸福並不能很好地反映生活質量的其他相關特徵,但既然它與生活質量相關,那麼使預期更適應現實和使願望更切合實際所帶來的些許快樂,可以被視為這些受剝奪的人群得到的收益。而這可以被看作賦予了幸福和實現願望一定的重要性,即使這是對持續存在的剝奪所產生的適應性所引起的。這種認識顯然有一定的道理。然而即使對於同一個人而言,如果在以幸福作為評價尺度的同時忽視了其他難以為幸福所評價的剝奪及其重要性,就會產生嚴重的誤導。

的確,對於通過感官測度效用的方法而言,社會境況與感受之間的關係還會產生其他的問題,因為我們的感受會使我們看不到事實上所遭受的剝奪,而這只有一個更加清醒和全面的認識才可以做到。對此,讓我用一個有關健康與幸福的例子來予以說明。

[1] Layard,Happiness:Lessons from aNew Science(2005).See also Daniel Kahneman,『Objective Happiness』,in Daniel Kahneman and N.Schwartz(eds),Well-being: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and Alan Krueger and Daniel Kahneman,「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2006).On related issues,see van Praag and Carbonel,Happiness Quantified:A Satisfaction Calculus Approach(2004).

[2] Layard,Happiness(2005),p.4.

[3]關於效用尺度對剝奪作出的適應性調整,我在以下論述中已討論過其深遠的影響效應:「Equality of What?」in S.McMurrin(ed),Tanner Lectures on Human Values,vol.I(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0);Resources,Values and Develop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4);Commodities and Capabilities(Amsterdam:NorthHolland,1985;Delhi: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See also Martha Nussbaum,Women and Human Development:The Capability Approach(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