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正義的理念 > 信奉和目標 >

信奉和目標

不難理解,某人選擇追求一個並不只限於其自身利益的目標,這並沒有什麼奇怪的,也不是不無道理的。正如亞當·斯密所說,我們的確有許多不同的動機,這些動機遠遠超越了對於我們自身利益的追求。我們願意去做一些並不完全服務於自身利益的事情,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的。像斯密說的那樣,其中一些動機,如「人道、公正、慷慨大方和熱心公益的精神」可能對社會十分有利。[1]

然而對於這種可能性,即使人們可能有很好的理由去超越對於自身目標的追求(無論這些目標本身是否只基於自身利益),反對的人似乎更多。他們的理由是:如果你有意識地不去追求那些你所認為的目標,那麼實際上那些顯然就不是你的目標了。的確,許多學者都同意這種觀點,即認為有理由不將自己局限於追求自身的目標這一看法「沒有道理,因為即使十分異類或利他的主體,也只有在將他人的目標當作自己的目標時,才有可能去追求前者」[2]。

這裡要注意的是,理性要求必須根據自己的目標行事(僅僅受到非自我強加的限制),否認這一點並不一定意味著就是在為推動別人的目標而努力。我們可以根據在我們看來對他人也公平的方式來採取合理的行為,而不是不顧一切地追求我們自己的目標。我們對於合理的行為規則的尊重並沒有什麼特別神秘之處,它可以使我們有理由追求我們正確的、合理設定的目標,而這些目標正是我們所希望實現的。

來看一個關於這種限制性的例子,這種限制性並不要求我們必須將他人的目標作為我們的「真正目標」。你可能在一次飛機旅途中坐在靠窗的位置,而且遮陽板在那個晴天是打開的。這時你聽到坐在你旁邊的靠走廊位置的人要求你拉下遮陽板(「如果可以,請拉下遮陽板」),這樣他可以更清楚地看電腦屏幕,從而全神貫注地玩電腦遊戲。你知道那個遊戲,在你看來那是「顯然很傻」的遊戲(「浪費時間」)。總之,你為周圍有這麼多無知的人而感到無奈,這些人都在玩愚蠢的遊戲而不是看新聞——研究伊拉克、阿富汗或自己的家鄉實際上發生了什麼事情。然而你還是決定禮貌地滿足那個遊戲迷的要求,於是拉下了遮陽板。

我們應該如何評價你的選擇呢?很容易看到,你並不反對幫助你的鄰座或者其他人去追求他的福利,但巧的是,你認為你的鄰座在一個愚蠢的遊戲上浪費時間以及你在幫助他去浪費時間,而這不會提高他自己的福利。事實上,你完全願意將自己的《紐約時報》借給他,因為你相信閱讀對他有啟發並對他有好處。然而,你的行為並不是追求福利的體現。

這裡的主要問題是,在這些目標並沒有問題的情況下,你是否應該對他人追求或者拒絕取消其自身的目標設置障礙,即使——比如在這個例子中——你認為這些目標無助於改進其福利。通常而言,你也許並不想對鄰座的請求無動於衷(無論你怎麼看待他們的目標),或者你會認為,儘管靠窗的座位使你能夠控制身邊的遮陽板,但你不應該利用這種偶然的優勢而不考慮其他人想做什麼,也不考慮你選擇是否拉下遮陽板會對其他人產生什麼樣的影響(儘管你自己喜歡陽光而現在卻不得不拉下遮陽板,以及儘管你並沒有考慮其他人的目標)。

在作決定的過程中,你會或實或虛地考慮到這些想法,但是否就可以認為,你因社會影響而作出的行為表明你的目標是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目標,而無論你自己怎麼看待他們的目標呢?幸虧你接受了關於行為的社會規範,最終幫助身旁的人實現了他的目標。但如果因此就說,你的目標是最大限度地幫助他人實現他們的目標,或者說他們的目標已經變成了你的目標,那麼這顯然也不合常理(「感謝上帝,沒有。」你終於放心了)。相反,你只是遵從一種你所認可的良好的行為規範(讓其他人去做他們想要做的),這是你在選擇做什麼時自己施加的、可接受的行為限制。

你「不干涉他人」的這一決定並沒有非常特別、愚蠢或不理性的地方。我們生活在一個有很多其他人的世界裡,我們可以讓他們決定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不必將他們的方式看作必須推行的好事情。奉獻不僅可以是追求那些並非完全符合自身利益的目標,而且可以是遵從可行的甚至是寬容的行為規範。這些規範可以限制我們這樣一種傾向,即追求自身目標的實現而不顧對他人造成的影響。考慮他人的願望與追求並不違背理性的原則。

[1]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p.189斯密對這些動機存在的各種原因進行了思考,包括道德力量、行為合宜性及其社會作用。

[2]這是在一部關於這一主題非常有趣的論文集中,法比耶納·彼得(Fabienne Peter)和漢斯·伯恩哈德·施密德(Hans Bernhard Schmid)撰寫的引言(「Symposium on Rationality and Commitment:Introduction」,Economics and Philosophy,21(2005),p.1)所總結的對於偏離「自身目標選擇」(selfgoal choice)的批評。我對於這種反對意見的態度是基於我對彼得和施密德所編的一部更大的論文集(其中包括他們自己的文章)的回應,這個回應也收錄在該論文集中,見「Rational Choice:Discipline,Brand Name and Substance」,in Fabienne Peter and Hans Bernhard Schmid(eds),Rationality and Commitment(Oxford:Clarendon Press,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