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正義的理念 > 第6章 封閉的中立性與開放的中立性 >

第6章 封閉的中立性與開放的中立性

亞當·斯密在關於中立性的思考過程中,使用了「中立的旁觀者」這一設計,這與「作為公平的正義」這樣封閉的中立性有很大的不同。斯密在《道德情操論》中精練地提出了這個基本思想,以此作為判斷一個人自身行為的必然要求。「我們對該行為的審視就如同我們設想一個中立的旁觀者對其審視一樣」,或者如他後來在這本書的新版中所說的,「我們審視自身的行為,就如同我們設想任何其他公平和中立的旁觀者審視它一樣」[1]。

當代道德與政治哲學對中立性的堅持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康德的影響。儘管記得斯密對這個思想的闡述的人較少,但是康德與斯密所採用的方法卻有許多相似之處。事實上,在詮釋中立性及表述公平的要求這一歐洲啟蒙運動的主旨方面,斯密對於「中立的旁觀者」的分析可能具有開創性的貢獻。斯密的思想不僅對啟蒙思想家,如曾記述斯密的孔多塞,產生了很大影響,伊曼努爾·康德也知道《道德情操論》(最初於1759年出版),並且在1779年寫給馬庫斯·赫茨(Markus Herz)的信中對這本著作進行了評論(儘管赫茨將這位驕傲的蘇格蘭人寫成了「英格蘭人斯密」)。[2]這比康德的經典著作《道德形而上學基礎》(Groundwork,1785)與《實踐理性批判》(Critique of Practical Reason,1788)要早,而且看起來康德很可能受到了斯密的影響。

在斯密採用的「中立的旁觀者」方法與以羅爾斯「作為公平的正義」為突出代表的契約論方法之間,存在顯著的區別。援引「任何其他公平與中立的旁觀者」對於事物的看法,這一要求可以將那些來自其他社會——不論遠近——的外部人員所作出的判斷也納入考量。相反,羅爾斯體系的制度建構的特點限制了在中立評價中納入「外部人」視角的程度。即使斯密經常將中立的旁觀者稱為「內心的那個人」,但他提出這個思想策略的主要動機之一是拓寬我們的認識,以及我們對道德思考的範圍。[4]斯密這樣寫道(《道德情操論》,Ⅲ.3-38,第153~154頁):

我們在孤獨時往往非常強烈地感覺到同自己有關的東西……一個朋友的談話使我們的心情好一些,而一個陌生人的談話使我們的心情更好一些。內心的那個人,我們感情和行為的抽像和想像的旁觀者,經常需要由真實的旁觀者來喚醒並想到自己的職責。往往正是從那個旁觀者那裡,即從那個我們能夠預期得到最少的同情和寬容的人那裡,我們才有可能學好最完善的自我控制這一課。

斯密提出了中立的旁觀者這個具有反思功能的設計,以此來使理智的思考擺脫可能——也許還不易覺察——存在的當地思想傳統的約束,並且以此來辯證地考察,從位於遠處的「旁觀者」的角度看,已經為人所接受的傳統習俗究竟如何。斯密對於這種開放的中立程序的論證是這樣的:

如果我們不離開自己的位置,並以一定的距離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就絕不可能對它們作出全面的評述,也絕不可能對它們作出任何判斷。我們只有通過努力以他人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的情感和動機,或以他人可能持有的看法來看待它們,才能做到這一點。[3]因此斯密式的推理不僅承認,而且要求考慮來自遠近各處的他人的觀點。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這種實現中立的程序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只限於當地社區的視角與認識。

[1] 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London:T.Cadell,extended version,1790;republished,Oxford:Clarendon Press,1976),III,i,2;擴展部分見第6版。被強調的觀點見D.D.Raphael,」The Impartial Spectator」,in Andrew S.Skinner and Thomas Wilson(eds),Essays on Adam Smith(Oxford:Clarendon Press,1975),pp.88-90。關於這些問題在啟蒙思想,尤其是斯密與孔多塞著作中的重要性,見Emma Rothschild,Economic Sentiments:Smith,Condorcet and the Enlightenment(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2001)。

[2] See Raphael and Macfie,『Introduction』,in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republished1976),p.31

[3] Adam Smith,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III,1,2,in the1975reprint,p.110.

[4]西蒙·布萊克本很好地闡述了「共同的觀點」(the common point of view)在道德哲學中的重要性,並從那一視角解釋了斯密對於中立的旁觀者的使用(Ruling Passion:A.Theory of Practical Reasoning(Oxford:Clarendon Press,1998))。斯密所採用的中立的旁觀者當然有那樣一層含義,但斯密也將這個思維實驗作為一種辯證方法對普遍持有的觀點進行質疑。即使沒有出現布萊克本所強調的共同的觀點,這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