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正義的理念 > 第3章 制度與人 >

第3章 制度與人

維特根斯坦關於「好」(goodness)與「明智」(smartness)有密切關聯的看法(見第1章)其實並不是全新的思想。事實上,許多思想家早已論述過這一問題,儘管他們不如維特根斯坦表達得那麼直接。試舉有趣的一例,公元前3世紀的印度國王阿育王曾有許多關於善良與公正行為的名言,被銘刻於分散在印度全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許多石碑和石柱上,其中就有一篇銘文直接地談到了這一關聯。

阿育王反對不包容的做法,認為即使某一社會群體或宗教派別與其他群體派別的意見相左,也「應給予對方充分的尊重」。阿育王為這種行為建議提供了一條認識論上的理由:「其他派別的人都應當由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而得到尊重。」他進一步說道:「尊重本族而輕蔑他族的人,如果僅僅是因為對本族的忠誠而這樣做的話,這一行為實際上就給本族帶來了最嚴重的傷害。」[1]中。此處採用了Vincent A.Smith,Asoka:The Buddhist Emperor of India(Oxford:Clarendon Press,1909),pp.170-1中的譯文,並根據梵文原文作了一些細微的修正。)他明確指出,排斥他人的信仰與宗教會有損本族傳統的包容性。由此可見,不明智,即對於什麼會對本族——你所擁戴的族別——造成「最嚴重的傷害」的無知,也許是愚蠢的且適得其反。這種行為既「不好」,亦「不明智」。

在阿育王對於社會公正的思考中,不僅包括了增進大眾的福祉與自由是國家和個人的一項重要職責這樣的信念,而且包括了社會成就可以通過市民自身的自願行為,而非通過強逼脅迫得到實現這樣的思想。阿育王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來推動人們之間自發的以善相待的行為,他在印度四處鐫刻的銘文即可說明這一點。[4]

與阿育王對於人類行為的關注相比,考提利亞注重的是如何構建和利用社會制度。他是阿育王的祖父犍陀羅笈多王(孔雀王朝的建立者,也是首位統一幾乎整個印度的國王)的主要謀士,在公元前4世紀撰寫了名篇《政事論》(Arthasastra,可大致譯為「政治經濟學」)。考提利亞的政治經濟學基於他對制度在成功的政體和有效的經濟體中的作用的認識,他亦將包括限制與禁止在內的制度特徵視為善行的主要來源,以及對行為規範的必要約束。顯然,這實際上是一種從制度視角來推進正義的觀念。考提利亞絲毫不認為人們會在沒有物質激勵和必要的限制或懲戒的引導下自發行善。當然,當代很多經濟學家持有與考提利亞相同的看法,即認為人性本惡。這類觀點與阿育王的樂觀看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後者認為通過勸導人們多加反思,並使其明白愚蠢的念頭只會導致粗魯的行為並產生對所有人都不好的結果,他們的行為就會發生很大的改善。

阿育王高估了僅靠行為變革本身所能產生的效果。他本是一個嚴厲的統治者,但在與一個當時尚未被其征服的國度羯陵伽(也就是現在的奧裡薩邦)的戰爭中,他從其勝利中目睹了種種暴行,其道德與政治觀念由此發生了重大轉變。他決定改變自己的道德與政治觀念,接受釋迦牟尼的非暴力學說,逐步解散軍隊,並逐漸釋放奴隸和契約勞工,成為一位道德宗師而非強權統治者。[2]遺憾的是,阿育王死後不久,其龐大的帝國就解體成了眾多的小領國。但是有一些證據表明,他在世時並未出現解體,其原因在於:一部分是其臣民對他的敬畏,另一部分則是阿育王事實上並未完全廢除考提利亞的制度化了的行政體系(如布魯斯·裡奇(Bruce Rich)所論述的)。[3]

儘管阿育王對道德行為所具有的作用過於樂觀,但考提利亞對社會倫理能否產生良好結果的懷疑就一定正確嗎?可以肯定的是,他們兩人的觀點都是不全面的。在探索促進社會公正的方式和手段時,我們需要對兩者都予以重視。

[1] 阿育王的這些話出現在他在伊羅古地(Erragudi)所頒布的第12條詔令(「論包容」)

[2] On Ashoka』s life,see Romila Thapar,Asoka and the Decline of the Maury a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1);Upindar Singh,A History of Ancient and Medieval India:From the Stone Age to the12th Century(New Delhi:Pearson Education,2008)

[3] On the last point,see also Bruce Rich』s excellent book,To Uphold the World:The Message of Ashoka and Kautilya for the21st Century(New Delhi:Penguin,2008),Chapter8.

[4]阿育王非比尋常的社會關懷,以及他為子民福祉而進行的種種努力,使HG韋爾斯(H.G.Wells)不禁在《世界史綱》(The Outline of History)中寫道,「在歷史上無數的帝王之中,在他們的莊嚴、仁慈、高貴和皇權之中,阿育王的名字熠熠閃耀,幾乎無出其右」(H.G.Wells,The Outline of History:Being aPlain History of Life and Mankind(London:Cassell,1940),p.3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