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第六篇 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古典來源 >

第六篇 基督教和中世紀哲學的古典來源

第十七章 向中世紀哲學的過渡

第一節 中世紀的劃界

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對古代哲學的研究一直持續到其正式的結束,即公元529年,查士丁尼下令查封在雅典的學校。現在我們發現有必要回溯過去,因為基督教紀元的最初數百年既標誌著羅馬帝國和希臘羅馬(Graeco-Roman)或希臘(Greece)哲學的衰亡,也是新的基督教作為一種教義和制度建立起來的時間。我們現在要考察的這個時代中,基督教凌駕於一切之上,統治著西歐的知識分子。

我們所研究的中世紀哲學將主要涉及與羅馬天主教有關的基督教哲學;產生於東方帝國的拜占庭文化的阿拉伯和猶太哲學對西歐哲學施加了影響,因而我們要稍微研究一下這些哲學。

歷史學家為了便於處理他們所掌握的材料,經常任意地為不同時期劃界,他們有時候將中世紀定義為從公元395年狄奧多西去世,帝國被他的兒子們分裂,到1453年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佔這段時期。公元395年對我們的研究目的來說有些重要,因為它標誌著古代的智力的衰落。但是我們無法辨明在那一很早年代用來界定中世紀一詞的特徵。H.O.泰勒[1]用文明而不是年代來劃定中世紀,他找出了中世紀思想的三個相互作用的特徵:(1)新形成的民族的性格,這些民族由在帝國衰落時攻佔帝國的北方野蠻人和已經存在於西歐的拉丁民族結合而成;(2)主要通過拉丁語資料而傳播的希臘文化和希臘—羅馬世界文化;以及(3)拉丁而不是東方(希臘)形式的基督教。泰勒沒有表明這一結合在8世紀之前大範圍地發生過,他甚至認為教皇格裡高利(590年~604年)時期是教父時期和中世紀之間的過渡。我們不需要證明這一點,因為每一個中世紀的定義和歷史興趣都對這一時期的劃界有其規定。當然,我們目前的興趣要求我們從395年之前很久開始,以便弄清楚中世紀哲學的預設和發展。

第二節 教父時期

我們將視教父哲學為中世紀哲學自身的開端。教父時期在屬靈的恩賜上至少是一個富裕和希望的時代,根據最嚴格的解釋,從基督時期開始,到430年聖奧古斯丁去世。根據最寬泛的解釋,教父時期也包括基督教教義的進一步發展,這一發展一直持續到692年的特魯洛會議。教父哲學值得被作為一個哲學史的時期而加以討論,這一時期既區別於中世紀自身,也區別於我們已經考察過的非基督教的希臘哲學。教父時期是早期基督教和希臘哲學的結合,在神學上比在哲學上更為豐富。這一時期最偉大的代表是聖奧古斯丁,他可能是這一時期唯一配得上哲學家稱號的人。奧古斯丁沒有哲學上的直接繼承人,直到後來的中世紀他才受到重視。在這一節我們將概述一下教父時期。在後面的章節中我們將對其進行詳細討論,以便更為清楚地瞭解基督教的部分同源於希臘哲學的部分之間的相互影響。

最早的基督教團體在類型上非常多樣化,但是通常可以被歸入非猶太教一類和主要趨向猶太教一類。在一個其細節複雜又模糊的非常早的時期,從這兩個來源中出現了一種基督教形式,被稱為希臘的基督教,聖徒保羅例示了這一宗教。這一新宗教力圖使其教義能夠迎合一般大眾和有教養的知識分子,並且與盛行於古代世界的異教和猶太教教義相區分。在聖徒保羅的著作中—特別是在他的《希伯來書》中—以及在《約翰福音書》中,我們可以辨別出教父哲學的兩個特徵:首先是上帝的化身和唯一的兒子耶穌基督的升天;其次,用在希臘世界占主導地位的哲學概念來解釋基督這個人。

對耶穌基督這個人的性質的基督教理解直到與哲學思辨相結合之後,才具有了明確的形式。如在聖徒保羅的著作中所表述的,這一理解僅包含著晚期三位一體教義和基督的人性和神性結合的萌芽。而且,保羅教義也包含著對最終未被接受的信條的預見,這一點在尼西亞會議之前的爭論中得到了充分證實。三位一體的教義是整個西方基督教神學的最終基礎,這一教義直到325年的尼西亞會議才有了明確的形式。直到包含在阿里烏斯教徒和阿塔納修的追隨者之間的爭論中的三位一體爭論在381年的君士坦丁堡會議上得到解決,並且涉及基督的人性和神性之間關係的進一步爭論在451年的迦克墩會議上得到解決(至少對西方教會來說是這樣),三位一體教義才被確立為新教會的可靠的、公認的基礎。在這些發展之前,存在著相當多的神學爭論,這些爭論使用在希臘世界通行的哲學術語。這一術語學主要是在反尼西亞時期的柏拉圖主義和基督教的哲學推理,大部分屬於源於斐洛的新柏拉圖傳統。斯多葛學派和亞里士多德主義的成分也存在於早期基督教思想中,但是新柏拉圖主義的部分佔統治地位。實際上,這一時期的基督教哲學有時給人的印象是:基督教的部分在吸收希臘哲學時失去了其獨有的特徵,但希臘的部分在這一過程中變化很小。這對在東方和希臘中心有根據地的反尼西亞派哲學來說幾乎是真的,對於接替克萊門特成為亞歷山大城基督教派領袖的奧利金(254年去世)來說則尤其如此。

尼西亞會議(325年)拒絕了新柏拉圖主義,它為耶穌基督的基督教概念制定了一個原則,這一原則將基督描述為神子,同時他自己又是上帝的真正化身。因為基督教的新柏拉圖主義已經根據其流射原則將邏各斯等同於基督,使後者成為次要的神,介於超驗的上帝和可感知事物的世界之間。實際上,尼西亞定義是特別用來拒斥亞歷山大城的主教阿里烏斯的異教信仰,後者的哲學前輩是斐洛、奧利金和新柏拉圖主義者。在尼西亞會議進程中,由一個較早的亞歷山大城的宗教會議對阿里烏斯作出的罷免得到批准,阿里烏斯的學說受到譴責。尼西亞定義確立了基督教徒將要遵守的信仰的意義,其辯護者更多地訴諸於他們所理解的《聖經》而不是哲學的或者神學的思辨。

正是阿塔納修在同阿里烏斯的持續許多年的論爭過程中,給予尼西亞原則一個更具哲學思辨的特徵。他作為執事參加了尼西亞會議,在328年他接替亞歷山大擔任亞歷山大城主教區的主教。阿塔納修通過將三位一體的第三個成員—聖靈包括在尼西亞定義中,從而完善了這一定義,並使得這一定義成為一個真正的哲學學說的出發點。通過這一做法,他為聖奧古斯丁對真正的基督教哲學的表述奠定了基礎,這一哲學利用了古典的希臘術語而又不從屬於它。

雖然公元4世紀是一個動盪的世紀,這既表現在新教會的宗教生活上,也表現在帝國的政治生活上,但是在這一時期帝國的大部分都完好無損。在這個世紀末,境況開始發生變化。395年狄奧多西去世,這通常被認為是整個羅馬帝國處於一個相當有效而統一的準則統治之下的最後一年。此後,他的兩個兒子霍諾裡烏斯和阿卡狄烏斯繼位,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走上了各自的道路。在為中世紀基督教哲學發展提供場所的西羅馬帝國,除了日耳曼侵略者或另外一個指揮者所提出的規則外,不存在其他有效的規則。392年,在狄奧多西去世前的第三年,他正式宣佈基督教—其正統形式已經得到了熱烈地擁護,並且由堅持不懈的阿塔納修在尼西亞會議之後許多年對其進行了精緻的闡述—是羅馬帝國的官方宗教。在混亂的5世紀,基督教成為西羅馬帝國豐富的希臘羅馬遺產的唯一有組織的持有者,並成為影響巨大的力量,這一傳統被轉變為一種成熟的、具有自我意識的基督教教義,並通過基督教流傳到北方的侵略者那裡。希臘羅馬傳統很深地影響了他們,並轉而在成為中世紀西歐文明的思想綜合中得到修正。

[1] 《中世紀思想》第4頁及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