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第三章 實體問題 >

第三章 實體問題

第一節 泰勒斯

泰勒斯的重要性在於他直接提出了哲學問題,沒有考慮神話事物而回答了這一問題。

泰勒斯約於公元前624年出生在希臘的殖民地米利都,死於公元前554年和前548年之間,他以政治家、數學家、天文學家和希臘第一個哲學家的身份而聞名。據說他預言了發生在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所有列舉希臘七賢的作家都將他包括在內。泰勒斯可能從未寫過什麼;我們也沒有他的工作成果,因為有人曾將《航海占星術》歸於他的名下,但那是偽造的。因此我們對他思想的瞭解僅限於二手資料。

泰勒斯斷言水是最初的元素,他得出這一結論可能是因為他觀察到生命所必需的食物、熱和種子都包含著水分。在選擇將水作為他的基本實體時,泰勒斯可能是受到了海神俄刻阿諾斯和蒂錫斯神話的影響。考慮到希臘哲學產生於希臘神話和希臘宗教,這一觀點有其合理之處。水能夠呈現為固體、液體和氣體形式,因此在人們看來似乎是處在變化之中;水在高溫下蒸發,這很容易就被泰勒斯解釋為由水到火的轉化;水以雨的形式降落,並被大地吸收—這可以被解釋為由水到土的轉化;最後,水是生命所必需的。約翰·伯尼特在考察泰勒斯選擇水的理由時,不相信生物學的理由,認為這是較晚時代的產物。萬物皆產生於水;泰勒斯並沒有告訴我們水是如何產生的,這可能是因為他將從一個實體到另外一個實體的轉變視作一個經驗事實加以接受,或者這對他來說根本不是什麼問題。顯然他將自然視為有生命的、運動的、活動的和變化的,這和所有早期希臘哲學家是一樣的—至少亞里士多德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如果我們可以相信希波呂托斯的話—在泰勒斯看來萬物產生於水,又歸於水。可能他認為水是一種黏液,這可以最令人滿意地解釋固體和液體以及生命的起源。我們關於泰勒斯的知識在很大程度上是推測性的;亞里士多德歸於泰勒斯的觀點可以簡化為三點:(1)所有事物都充滿神性;(2)地球是一個漂浮在水上的扁平體;(3)水是萬物的本質原因。

第二節 阿那克西曼德

阿那克西曼德認為,事物的本質或者原則不是泰勒斯所假設的水—因為水自身必須進行解釋—而是無窮或者無限,一個永恆不朽的實體,萬物由這一實體產生,又歸於它。他可能用其指向一種無窮的、充滿空間的有生命的質料。對於這一無窮或者無限的本質他並沒有進行具體界定,因為他將所有的性質歸於這一無窮或無限。伯尼特列舉了對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的解釋[1],這些相互衝突的解釋是:(1)無限是一個混合物,事物通過分離從中產生出來—這一解釋依賴於亞里士多德的一個多少有些問題的段落,亞里士多德將阿那克薩戈拉的第一原則與恩培多克勒和阿那克西曼德觀點的結合進行了對比。(2)無限是不明確的、不確定的、在質上沒有分化的質料—對亞里士多德的「不確定的潛在質料」的預知。(3)無限是處在可觀察的元素之間的某種東西,例如空氣和水或者水和火之間。這第二個解釋雖然是模糊的—可能正是因為這一點—但是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可能如伯尼特所認為的,對這些觀點進行調和是可能的。他素樸地推論道,無限就是無窮無盡,或者更確切地說,是在程度上不確定,否則無限就會在產生事物時被耗盡。

這一未經分化的質料構成的大團東西由於其永恆的運動而從中分離出不同的實體;首先是熱的,然後是冷的,熱的像一個巨大的火球包圍著冷的,火焰的熱量使冷的東西變成濕氣,然後又變成空氣,空氣膨脹並衝破火球從而形成輪狀的圓圈。這些圓圈的開口好像長笛的小孔,從這些開口中噴出火來,這就是天體,空氣圍繞著它們,使它們繞著地球運動。太陽是天空中最遙遠的天體,其次是月亮,再次是恆星和行星。地球位於這一體系的中心,是一個圓柱體,這一點的唯一支持證據是地球通過其他的天體處於平衡狀態。對地球的這一看法表達了一個模糊的認識,即世界上不存在絕對的上和下。[2]實際上,阿那克西曼德的宇宙論—儘管存在著許多不切實際的細節—預示了現代天文學的某些特徵。

最早的生命是從濕氣元素中產生。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生命中的某些種類離開水來到陸地上較為乾燥的部分,並使它們自己適應了新的環境。人和其他動物一樣,最初是魚。阿那克西曼德對生命起源的思考—像他的宇宙論思考一樣—也令人驚訝地具有現代特點。所有事物必定回到產生它們的原始質料中,然後反覆循環產生新的事物。這就是早期思想中流行的世界交替輪迴學說。按照阿那克西曼德的循環往復學說,無數世界在實際上可能是相繼的而非並存的。就事物的這種變化而言,事物的創造是不公正的,它們竊取了無限,正義要求它們返回到無限。這樣就存在著一個永恆的、循環往復的進程,從基本實體中分離出來,又回到基本實體中去。(這一宇宙論假設可能是近代歷史循環論的最初來源,歷史循環論認為歷史是以不同的文化媒介重複自身—雖然會有些差異。)

阿那克西曼德於公元前611年出生於米利都,死於公元前547年或公元前546年。他被認為是泰勒斯的學生。我們可以認為,作為泰勒斯的同鄉,他很熟悉泰勒斯的觀點。我們知道他對天文學、地理學和宇宙論感興趣,製作了地圖和天體圖,還將日晷引入希臘。他的論著《論自然》只剩下殘篇,這也是我們知道的第一本希臘哲學著作,第一本用希臘語寫作的散文著作。

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比泰勒斯的思想前進了一步。首先,他試圖將元素(水)解釋為衍生物,而泰勒斯將其設為一項原則。其次,他試圖描述生成過程的階段。阿那克西曼德似乎也具有某種質料不可還原的觀點。他拒絕將質歸於無限,這表明了與其前輩所持有的具體的可感知的實體觀念相比,他傾向於一種更抽像的思維方式。

這並不是說阿那克西曼德的無限是抽像的無限;它是一個具體的無限實體,但是在他的思想中抽像的傾向已經很明顯。我們必須防止一個由黑格爾所助長的錯誤—這一錯誤用抽像或邏輯術語來解釋無限:它並不是數學上的抽像無限;它是一個無限的具體的質料。如策勒爾所指出的,「無限是謂語,而不是主語。」雖然是具體的而非抽像的,但是無限區別於可由感官觀察到的具體事物。採納一個解釋原則,而這一原則不同於像水這樣的可觀察元素,這是哲學思辨的一個進步。阿那克西曼德原始的生物學學說被認為是進化論的最早形式,而他的天體理論則在後來的天文史中成為重要的一部分。

第三節 阿那克西米尼

阿那克西米尼(公元前588年~前524年),也是米利都的居民,被認為是阿那克西曼德的學生。他用伊奧尼亞的方言寫了一本散文著作,只有很少的殘篇留傳下來。

在阿那克西米尼看來,事物的第一原則或者基本實體,如他的老師所認為的那樣,是一或者無窮,但並不是不確定的:它是空氣,蒸汽或者水汽。選擇將氣作為第一原則可能是因為空氣干而冷,介於火和水之間,火是溫暖而乾燥的元素,而水則是寒冷而濕潤的元素。而且氣是在我身體內的生命的原則:離開了呼吸,有機體就死亡了。因為氣或者呼吸是給予人類生命的,它也是宇宙的原則。阿那克西米尼將世界描述成呼吸的。正如一個人的靈魂(靈魂是一種氣)支撐著他,呼吸或者空氣也包圍著或維持著整個世界。這種宇宙之氣是有活力的,通過空間無限擴展。

與其前輩相比,阿那克西米尼的主要進步在於他的學說—通過稀釋和凝聚來解釋可觀察元素由基本實體產生出來。通過稀釋和凝聚的過程,萬物從氣中產生:當氣變得稀薄時,它成為火,當氣凝聚時,它成為風、雲、水、土和石頭。這個觀點很重要,因為它朝著真正科學的解釋方法前進了一步:凝聚和稀釋都是單純量的概念—前者是佔據一定體積的質料在量上的增加,而後者是在量上的減少。這樣他的理論在由將質的差異還原為量的條件這一方向上,是一個長足的進步,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對這一量的條件進行了明確闡述。或者從不同角度來表述這一進步:他試圖將所有的變化都還原為運動。所有的變化都由運動產生,運動是永恆的。

米利都學派的後繼者有:希波(生活於公元前五世紀)、伊德烏斯和阿伯隆尼亞的第歐根尼(約公元前440年~前425年)。

第四節 畢達哥拉斯和他的學派

我們剛才討論的思想家們對事物的本質問題很感興趣。他們會問,構成世界的質料是什麼?他們視其為具體的實體,或者是像水和氣這樣的確定實體,或者是不確定的實體,水和氣這樣的元素從中分化出來。我們現在來研究畢達哥拉斯學派,他們不太關心實體問題,而更關心事物的形式和關係問題。作為數學家,他們對可衡量的數量關係感興趣,並開始思考世界的一致性和規律性問題,試圖通過數的實體來解釋這一事實,並將其設為所有存在者的原則。

這一學派的建立者是畢達哥拉斯。關於他有許多荒誕古怪的故事,尤其是在他之後幾個世紀的作家。據說他曾經進行過廣泛的旅行,他的觀點就來自於他曾經到過的許多國家,但是這些敘述都是不可信的。畢達哥拉斯出生在大約公元前580年至公元前570年之間的薩默斯,約在公元前529年移民到南意大利的希臘殖民地。據說他反對波利克勒第斯的僭主統治,而忠實於貴族政黨,這使得他離開家鄉。他在科羅托那定居並建立起一個團體,這個團體具有倫理、宗教和政治目的。他的理想是在其追隨者中發展政治美德,教育他們為了國家的善而行動,使自己服從於整體。為了實現這一目的,他強調進行道德訓練的必要性:個人應當學會控制自己,抑制自己的情感,使自己的靈魂和諧;應當尊敬長輩、老師和國家的權威。畢達哥拉斯的團體似乎是一個實踐性的公民訓練學校,領袖的理想在這裡得到檢驗。它的成員培養友愛的美德,實踐自我檢查的習慣以便改進自己的品格。他們組成一個共同體,像大家庭一樣生活在一起,在一起吃飯,穿同樣的衣服,努力鑽研藝術和手工藝,也研究音樂和醫學,尤其是數學。通常其成員要經過一段學徒時期,格言是:首先傾聽,然後理解。這個團體最初很可能是當時發生在希臘的大規模宗教復興的一種形式,它的目標是致力於淨化生活,讓整個民族參與到宗教崇拜中來,特別是通過所謂神秘儀式所展示的形式參加崇拜。在這些神秘儀式的教義中,靈魂的未來命運獨立於他在塵世的生活行為。這些教義也為行為者管理自己的行為制定了規則。這個團體被認為通過使宗教運動適合有教養的和貴族階級的需要而擴展了其用途,原來這一運動僅僅在下層階級中傳播。

畢達哥拉斯團體的政治傾向同許多城市的政治權威發生衝突,他們在這些城市中都有其擁護者,最終這個團體受到了嚴重迫害。可能是由於這些騷亂,畢達哥拉斯被迫離開了麥塔龐頓,他死於公元前500年。他的許多追隨者被驅逐出意大利,在希臘找到落腳地。這些避難者中有塔倫丁的阿爾庫塔斯(很可能是蘇格拉底的同時代人)和逃到底比斯的呂西斯。這些不幸使得畢達哥拉斯團體作為一個有組織的團隊走到了盡頭,雖然畢達哥拉斯的追隨者還在繼續宣傳和發展他的學說,有幾百年之久。

畢達哥拉斯自己沒有留下著作,我們可以確信的是,他具有前面所提及的倫理、政治和宗教思想。他很可能是數的理論的創始人,這一理論是學派的中心思想,並以畢達哥拉斯的名字命名,我們稍後將討論這一理論。這一流傳至今的體系是由菲洛勞斯制定,在公元前5世紀後半葉為學派的其他成員(阿爾庫塔斯和呂西斯)所發展,一直到公元4世紀。

參考書

J.Burnet,「畢達哥拉斯」,選自Hasting的《宗教和倫理學百科全書》,1908年~1921年;K.S.Guthrie,《畢達哥拉斯》,1919年;K.Von Fritz,《畢達哥拉斯學派在南意大利的政治活動》,1940年。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論

畢達哥拉斯學派對世界上的形式和關係這一事實印象深刻;他們發現量度、秩序、比例和一致的循環都可以用數字來表示。他們斷定,沒有數字就不存在這樣的關係和一致性,沒有秩序和法則;因此數字必定是萬物的基礎。數必定是真正的實在、事物的基礎,一切事物都是數的表現。

對畢達哥拉斯學派來說,數是事物的原則—並不是在米利都學派的意義上作為事物的質料或者實體—這些原則構成了事物的形式或關係結構。事物是數的複製或者模仿。畢達哥拉斯關於數和實物之間的區分已經預示了後來質料和形式之間的區分,這一區分在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學體系中佔據中心位置。畢達哥拉斯將數作為實體,正如今天許多人將自然法作為實體,認為這些法則好像就是所有事物的原因一樣。他們高興地發現在弦的長度和音調之間存在著數的關係,他們所說的數只是這一關係的象徵或者表現,是這一關係的原因,存在於現象背後,並作為現象的基本原則和根據。

如果數是事物的本質,那麼任何對數來說是真實的東西,對事物來說也是真實的。因此,畢達哥拉斯學派專心致志地研究在數中發現的無窮特性,並將這些特性歸於整個宇宙。數被區分為奇數和偶數—奇數不能被二整除,而偶數可以—在此意義上,前者是有限的,而後者則是無限的。奇數和偶數、有窮與無窮、有限與無限構成了數和實在的本質。自然本身就是對立面的結合,奇數與偶數、有限與無限的結合。他們認為有十個這樣的對立面:有限與無限、奇數與偶數、一與多、左與右、雄與雌、靜止與運動、直與彎、光明與黑暗、好與壞、正方形與長方形。畢達哥拉斯關於有限和無限的二元論以及這兩方面和諧一致的學說無疑可以追溯到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米尼那裡。阿那克西曼德預示了對立面之間衝突的學說,兩人共同提出了無限的概念。[3]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無限要優先於有限:個體事物的出現是通過對無限空間施加空間形式而對無限進行限定。

有形世界也是用數來表示的,以單元為基礎。點是一,線是二,面是三,體是四。此外,土是六面體,火是四面體,空氣是八面體,水是二十面體,等等。這就是說,物體的線和面被認為是獨立存在的實體;因為物體必然會有線和面,而線和面卻可以離開物體而被思考。這些空間的形式是物體的原因,既然這些形式可以通過數表現,數就是最終的原因。數學上的差異也被引入到物理世界中。畢達哥拉斯學派根據這一轉變形成了無限空間或真空的學說,這一無限空間同空間上的有限物體形成對比。[4]畢達哥拉斯數論在物理學和天文學上的影響是相當大的;例如開普勒的理論就明顯受到了畢達哥拉斯和新畢達哥拉斯學派的影響。[5]

天文學

畢達哥拉斯學派也很關注對天文學的研究,並出現了許多著名的天文學家。他們認為在圓球形狀的宇宙的中心是火;行星由依附於行星的透明球體來推動,圍繞著這一中心旋轉。支配畢達哥拉斯的形而上學的這一有限和無限之間的對立同樣出現在天文學中,出現在相對恆定和一致的恆星體系與缺乏這一恆定一致性的地球區域之間的二元性上。這兩個天文區域之間的明確分離也被吸收在後來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希臘天文學體系中,直到近代才受到嚴重的挑戰。恆星緊緊繫牢天的最高弓形頂,弓形頂36000年圍繞中心火轉一周。在下面接著是同心的球體:土星、木星、火星、水星、金星、太陽、月亮和地球。但既然十是完美的數字,就一定存在著十個天體,因此畢達哥拉斯學派就在地球和中心火之間安置了一個反地球,這個反地球遮住地球,使它不受中心火的輻射。地球和反地球每天都圍繞著中心火運轉,但是地球永遠以同一面對著反地球和中心火。因為這個理由,我們生活在地球的另一面就看不見中心火。太陽每年圍繞著中心火轉一周,反射中心火的光。天體的運動表示了八音度,因此是和諧的,每個天體都發出自己的音調,這些音調的結合造就了天體之間的和諧。

畢達哥拉斯學派的這些天文學觀點看上去荒誕古怪,卻為約在公元前280年薩默斯的阿利斯塔克提出的太陽中心說鋪平了道路。最後人們放棄了反地球和中心火的觀點。希西塔斯和埃克潘達斯宣稱地球繞著軸心旋轉。赫拉克利德斯認為我們有理由拒絕所有行星都在同心圓球面上圍繞地球運轉這一觀點,他將行星的運動與太陽的運動聯繫起來。阿利斯塔克斷定,太陽的體積較大,因而不會圍繞地球運轉,而是地球圍繞著太陽運轉。[6]

畢達哥拉斯的數的神秘主義的影響在於:儘管它宣揚數與事物之間的荒唐古怪的相互關係,但是它代表了一種慣常的不懈努力,人們試圖發現事物持久的秩序和合法性,並以數和數的關係的抽像概念術語來表述這一秩序。這一神秘主義無疑是可以用數學精確表達的自然法概念的一個主要歷史來源,而這一概念正是近代科學和哲學的核心。

倫理學

畢達哥拉斯的哲學包含著倫理學—這一倫理學根植於數字神秘主義之中。畢達哥拉斯學派對非有形物體的解釋與他們對有形物體的解釋是相同的:愛情、友愛、正義、美德、健康等都是以數為基礎的—愛情和友愛用數字八來表示,因為愛情和友愛是和諧的,而八音度也是和諧的。在一個著名的比喻中,據說畢達哥拉斯將人生比喻為一場公共運動會,與買者和賣者一致,區分了三個階層的人—除了有利可圖,賣者不會對遊戲感興趣;遊戲的參與者追求的是讚揚和榮譽;而旁觀者的目標既不是獲利也不是榮譽,而是智慧。

參考書

T.L.Heath,《薩默斯的阿利斯塔克,古代的哥白尼》,1913年。

[1] Burnet,《早期希臘哲學》,第59頁。

[2] Burnet,同上書,第73頁。

[3] 參見Burnet,同上書,第106頁及其後。

[4] 參見Windeband,《西方哲學史》,J. H. Tufts翻譯,第46頁。

[5] 參見E. A. Burtt,《近代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第49頁及其後。

[6] 參見E.A.Burtt,《近代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基礎》,第49頁及其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