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西方哲學史 > 前言 >

前言

已故的梯利教授的《哲學史》第1版在35年前出版。在哲學和歷史學領域,作為教科書和參考書,很少有著作能夠像他的《哲學史》一樣經久不衰。梯利教授的工作所具有的顯著生命力可歸功於這一工作的原創性構思和方法。

梯利教授寫作哲學史的方法的顯著特點可能在於他的歷史態度的客觀性以及不偏不倚,這使他避免了對歷史發展的教條解釋。梯利教授讓哲學家們自己說話,他深信哲學史上晚期的哲學體系對早期的學派提出了批評,因而將他自己的批評降到最低限度。

梯利教授自己的兩個主要哲學承諾是唯心主義和唯理論,但是他不允許自己用對哲學的偏好干擾對歷史人物的解釋。實際上,與他對自己贊同的歷史理論的介紹相比,他對自己不贊同的歷史理論的介紹通常更為成功。他的唯心主義並不是獨斷的黑格爾主義一類,而是接近康德的批判唯心主義。梯利教授認為心靈是不容置疑的事實,心靈的存在由內省的經驗得到保證。但他的唯心主義並不是否認外部世界存在或者將外部世界還原為單純表象狀態的主觀主義,他的唯理論認為經驗或者自然具有理智的結構和一致性,理智的結構和一致性使得人的理智心靈能夠理解經驗或自然。他的唯理論也非假定先天和自明真理的笛卡爾主義一類,他堅持的是批判的唯理論,認為數學的基本真理、科學和哲學的基本假設都是一個可理解世界必不可少的先決條件。

本書的第二個特點(這一特點解釋了本書的持久成功)是作者站在哲學運動中的思想家自身的角度介紹他們時所呈現出來的比例感。梯利沒有採納哲學史的黑格爾式辯證邏輯,他認識到歷史發展存在著內在的邏輯。作為個體的思想家被融合到運動中,而他們所處的運動又成為更大的歷史樣式的一部分。但是他對歷史進程內在邏輯的確認並沒有妨礙他承認:社會的、政治的、文化的、個人的或性格上的因素會影響個體哲學家。梯利將哲學家融入到他們所處的運動中,這一融入在他組織近代哲學史時特別精巧。培根和霍布斯作為兩個相對獨立的人物被放在一起,他們雖然並非洛克、貝克萊和休謨所屬的英國經驗主義的一部分,但已經在為這一理論作準備。笛卡爾和斯賓諾莎一起被認為是歐陸唯理論的創立者,而萊布尼茨並不是按照習慣被包括在創立唯理論的三個人之內,而是被放在英國經驗主義之後,作為啟蒙運動的哲學家來介紹。

本書的第三個特點是梯利教授的寫作風格清晰而簡潔。在和我討論他的歷史學創作時,梯利教授告訴我,寫作這本書是因為在研究哲學史,並沒有出版意圖,僅僅是要闡明他對歷史上的哲學家們以及他們之間關係的理解。梯利的研究成果清晰地貫穿全書。

梯利教授在哲學史上的興趣和只是希望記錄過去成就的歷史考古學者的興趣並不一樣,他也不同於那些觀念歷史學家,後者只是在發現連續的觀念和概念史。他將哲學史視為哲學觀念的寶庫,哲學家從中提取素材,形成自己的洞見。他拒絕只是為了哲學史而研究哲學史,同時也反對那些忽視以往哲學成就的人所追求的偽原創性。在本書的導言中,他說,哲學史的研究「是進行哲學思考的一種有益準備,從較為簡單的推進到更為複雜和艱深的思想結構……有人試圖完全獨立於前人的工作構造出一個哲學體系,與文明初期的粗糙理論相比,他不可能走得更遠」。梯利教授認為這就是這一歷史研究對於他的價值所在,他希望對他的讀者來說,哲學史研究也有這樣的價值。

在修訂版中,我努力保持原版所具有的客觀和不偏不倚的態度,除了根據已改變的歷史視角的指示進行的修改外,原版的基本結構都予以保留。修訂版引入了相當多的新資料,特別是在導論性和過渡章節中。在第一章中探尋古希臘哲學的宗教來源時,根據康福德和耶格爾的歷史學工作,更加清楚地指出了希臘哲學如何從希臘宗教中產生,以及希臘哲學和產生它的希臘宗教之間的本質差別。對第五、六兩章的結構改動是為了強調質和量的理論間的差別,給予德謨克利特的量的原子論更大的重要性。

在柏拉圖一章中,我準備了關於「科學的等級」「宇宙論」和「靈魂不朽的學說」的新資料,在亞里士多德一章中,增加了「四因」和「亞里士多德的天才和影響」的資料。我對第十七、二十和二十二章全部進行了改寫,以便為從古代到中世紀提供一個更為充分的過渡,也為經院哲學提供一個初步考察。

在第三編「近代哲學」,我對原版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改變和增加。「文藝復興時期的哲學」原來是在第二編的「經院哲學的衰落」中,在取得梯利教授同意的前提下,我將其調整到第三編。在「康德」一章中,我增加了「先驗方法」「經驗的初步分析」和「自我意識的統一性」等資料,以便闡明康德的哲學方法,並將其同經驗主義和唯理論的方法更加清楚地區分開。在第六十六節我提供了一個尼采的全面解釋;我將尼采放在德國哲學的歷史語境下,而不是像梯利教授那樣將其放在當代實用主義的語境下。

梯利教授在原版的結論性一節「唯理論及其反對者」中對一戰前的哲學狀況進行了評價。在修訂版中,這一節作為第七十四章用來為當代哲學提供一個介紹。結論性的第七十五至八十一章—除了某些段落採用了梯利教授對馬赫、阿芬那留斯、詹姆士、杜威和柏格森等人的討論外—都是新的內容。全部書目都進行了更新,與原版相比,修訂版適當減少了法語和德語書目的相對數量。

萊傑·伍德

紐約 普林斯頓大學

1951年5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