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善良豐富高貴 > 從院士評選看學界盛行公關風 >

從院士評選看學界盛行公關風

據《瞭望東方週刊》、《南方週末》等媒體報道,在上月一個有十多名兩院院士參加的圓桌會議上,話題不由自主地滑到了院士制度改革的問題上,同濟大學教授汪品先院士首先「發難」,中國科協主席周光召院士在總結發言中支持其觀點,並建議在適當時候提交一個議案。消息傳出,許多未與會的院士立即響應,紛紛對現行院士制度發表批評意見。本月中旬,兩院院士本屆增選結果公佈,中科院院長路甬祥對於上述批評意見積極回應,表示原則上贊成,準備舉行研討會討論完善院士制度的問題。

近些年來,每逢兩年一度院士增選之際,都會響起院士制度改革的呼聲。其原因倒不難揣摩,正是增選過程中盛行的潛規則和幕後活動,集中暴露了現行制度的弊病。令人欣慰的是,院士自己率先站出來反思和批評這個制度,表明中國科學家群體的核心仍是具有良知和正義感的。院士制度發生的信譽危機並非是孤立的,乃是學術腐敗侵蝕到科學家最高階層的結果和表現。因此,院士話題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反思整個學術腐敗的恰當契機。

對院士制度的詬病集中在選舉過程滋生的腐敗上。院士本應是所在學科領域裡的權威,其學術成就是公認的,在當選院士之前即已享有很高的聲譽。因此,至少在多數情況下,一個人能否當上院士,評委和他本人都大抵心中有數,無需推銷自己。倘若不夠資格,則無論怎樣推銷也沒有用。然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情形卻是,增選時節,一片繁忙景象,求院士者如同最急切的求職者一樣四處出擊,層層搞公關活動,這成了兩年一度的隱秘風景。前兩年還有人為了競選院士登出廣告,一時傳為奇聞。在評審的各個環節握有實權的人,直至握有最後投票權的已任院士,這時節便說客盈門,送禮者川流不息,令貪者喜不自禁,清者不勝其煩。其結果必然是相當一些不合格者入選,而有些夠格但不屑於干請托勾當的人則被拒之門外。

最具特色的是,不但候選人自己,而且其所在地區和單位,也積極出面大搞公關,為候選人行賄拉票。有的單位以組織學術活動為名,邀請許多院士參加,好生招待,送出場費。有的單位花大錢在媒體搞有償宣傳。當然還有種種幕後交易,難以述其詳情。許多大學備有專門的公關費,用於申請院士活動。院士原是個人榮譽,單位何必如此使勁?其中的奧秘在於,在現行制度下,一個單位有無院士及院士人數與單位利益有密切關聯。比如說,在申請重大課題項目時,在申請博士點時,如果有院士牽頭,就很容易如願,而這二者都意味著可以獲取數目可觀的經費。因此,收支相權,得到一個院士名額所帶來的收益遠遠超過了付出的公關費用。

院士頭銜有此奇效,自然就身價百倍,在為單位「創收」的同時,給院士自己也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院士是終身制,一般享受國家、省市及所在單位的三重津貼。據介紹,在北京之外的一些地方,院士享受相當的特權,年津貼一般不少於十萬,有的甚至超過百萬,有些地方還給院士分房子、配車、配秘書、配私人醫生等等。至於灰色收入就無法計算了,擁有最高學術稱號的院士成了各界爭相炒作的目標,其中一些人也就何樂不為,頻繁出席社會活動,在各種會議上露面,賺取不菲的出場費。可以想見,這樣的院士哪裡還有興趣和精力潛心於他們本應從事的科學研究。

現行院士制度的弊端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鄒承魯院士坦陳:現在選出的院士,總體水平一屆不如一屆。一個值得反省的事實是,隨著院士人數的大幅度增加,我國科技競爭力的世界排名卻不斷下降,由1998年的第13位降到了2003年的第29位。一些正直的科學家對這種現狀痛心疾首,有的憤言不如廢除院士制度,有的羞於參加院士評選,有的為國家科技事業的前途憂心如焚。

照理說,院士增選規則有明確規定,不許候選人搞公關活動,如違反就要取消候選資格。為何執行不了呢?關鍵原因恐怕在於現行的行政化評審程序。從候選人的推薦到入選,要經過單位、部門、科學院層層關節,這種複雜的程序一則使得整個評審過程變得撲朔迷離,高深莫測,二則迫使或誘使參選人用學術之外的手段去疏通各個行政關節。因此,如同汪品先院士所指出的,首先需要改革的是院士推薦辦法,減少推薦層級,增加透明度,使院士與候選人之間有面對面的交流機會。鄒承魯院士則一再提議,為了透明和公正,應該把所有候選人的資料尤其是具體成果在網上公示,接受全國科學界的監督。毫無疑問,任何改革辦法的立足點都是要削弱行政權力對於評審過程的支配和干預,最大限度地把評審權力還給真正有評審能力的科學家共同體。

評審程序的行政化當然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近些年學界嚴重官本位傾向的一個組成部分,因此真正的改革必定是整體性的。就院士制度而言,理應恢復院士身份的正確定位,把它與諸如副部級、副省級之類的行政級別脫鉤,也與豐厚的物質利益脫鉤,使之還原為純粹的學術榮譽稱號。也許有人會問:這樣一來,豈不沒有人想當院士了嗎?是的,那些想通過當院士陞官發財的人大約不會再費大力氣爭當院士了,那麼這就對了。現在院士的隊伍過於龐大,其中多有名不副實的,正應該大幅度縮減。排除了利益的誘惑,院士增選的壓力就大為減輕了,不妨把增選的週期延長,人數減少,確保讓品學皆可為人師表者當選。

現行院士制度只是學界的一個縮影,凡在這個金字塔頂顯露的弊病,在較低層次無不存在,而且往往更為嚴重。學界中人都知道,在重大課題項目的評審中,在博士點的評審中,同樣通行著各種潛規則,同樣盛行著公關之風。根源也是相同的,即評審程序的行政化,體制的官本位傾向,項目及博士點資格與單位、個人的權力地位和經濟利益的密切聯繫。中國社會科學院正在效仿院士制度,開始選舉與院士相當的學部委員,從社會科學界的現狀看,能否避免院士制度的既有弊端,令人不敢樂觀。所以,我相信,汪品先、周光召等院士的改革建議具有更廣泛的意義,實際上是科學家的良知向整個學界發出的呼籲。

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