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善良豐富高貴 > 輕視哲學的民族不可能優秀 >

輕視哲學的民族不可能優秀

今年高校招生工作已結束,如同近些年一樣,許多學校哲學系考生稀少,門可羅雀。當然,這一情況完全是在意料之中的。在今日社會急功近利的總體氛圍中,大學孜孜於與市場接軌,越來越成為職業的培訓場,一般考生自然也就把就業前景樹為選擇專業的首要標準了。因此,毫不奇怪,不但文史哲一類人文學科,而且數理化一類自然科學基礎學科,都在不同程度上成了冷門,而財經、法律、計算機等實用性強的學科則成了顯學。

其實,依我之見,哲學系考生少並不足慮,反倒是正常的現象。我一向認為,一個國家不需要有許多以哲學為專業的人,就像不需要有許多數學家、理論物理學家一樣。更確切地說,不是不需要,而是不可能、不應該。作為一門學科的哲學具有高度的抽像性和思辨性,對之真正有興趣和能力的人是決不會多的,這種情況也正與數學、理論物理學領域相似。如果哲學成為熱門專業,必定是出了問題,說明有利可圖,使得許多對哲學並無真正興趣和能力的人擁了進來。

彼特拉克有一句名言:「哲學啊,你是貧困地光著身子走進來的。」尼采也曾在相同意義上建議,不給哲學家發薪金,讓他們在野地上生長,借此趕走那些想靠哲學牟利的假哲學家。這多少是憤激之言,哲學家畢竟也要吃飯,但基本意思是對的,就是哲學對於決心以之為終身志業的人有很高的要求,不容存名利之想。借用耶穌的話說,通向哲學的門是「窄門」,只有不畏寂寞、貧困——在今天還要加上失業——的人才能夠進入。從這個角度看,哲學系考生少未必是壞事,因為其中真愛哲學的人的比例也許就提高了。

不過,這僅是一個角度。換一個角度看,考生少意味著缺乏競爭,錄取分數較低,又可能導致素質較差者進入。解決這個問題的一個辦法是,縮減哲學系的數量和招生名額。事實上,本來就不必每所大學都辦哲學系。應該讓有志於哲學的考生感到,不管哲學如何是冷門,考上哲學系就是優秀,就是光榮。

上面說的是哲學系考生少本身不足慮,接下來我要說一說這個現象反映出來的足慮的一面。一個國家不需要有許多以哲學為專業的人,這決不等於說一個國家不需要哲學。作為對世界和人類根本問題的思考,哲學代表了一個民族在精神上所站立的高度,決定了它能否作為一個優秀民族在世界上發揮作用。真正令人憂慮的是我們民族今天所表現出來的嚴重世俗化傾向,對於物質財富的熱衷和對於精神價值的輕蔑。如果青少年中智商較高的人都一窩蜂奔實用性專業而去了,我們就很難再指望哲學人文科學會出現繁榮的局面。其實,即如經濟、法律等似乎偏於實用的學科,從業者若沒有哲學的功底,也是決不會有大出息的。

輕視哲學無疑是目光短淺之舉。一個世紀前,張之洞為清朝廷擬定大學章程,視哲學為無用之學科,在大學課程中予以削除,青年王國維即撰文指出:「以功用論哲學,則哲學之價值失。哲學之所以有價值者,正以其超出乎利用之範圍故也。且夫人類豈徒為利用而生活者哉,人於生活之欲外,有知識焉,有感情焉。感情之最高之滿足,必求之文學、美術。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必求諸哲學。」這正是哲學的「無用之用」。王國維的話在當時是空谷足音,在今天仍發人深省。

寫到這裡,我彷彿聽見一個聲音在責問我:我們現在學校裡所教授的哲學能夠給人以「知識之最高之滿足」嗎?這就觸及哲學系考生少的另一個原因了。在我們的學校裡,中學生和非哲學專業的大學生是從政治課上獲得對於哲學的概念的,這樣的哲學不能使他們享受思考的快樂,反而使他們感到枯燥。因此,為了澄清對哲學的普遍誤解,讓人們感受到哲學的魅力,就有必要改革我們的哲學課程,第一步是把它從政治課中分離出來,恢復它作為愛智慧的本來面貌和作為最高問題之思考的獨立地位。

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