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善良豐富高貴 > 關於「純粹哲學」 >

關於「純粹哲學」

接近或進入哲學可以有三種方式。一是學術的方式,圍繞哲學史或哲學理論中某一課題系統地搜集和整理材料,在此基礎上對之作清晰的論述;二是思想的方式,對那些最基本的哲學問題進行獨立思考,沉浸於其中;三是精神的方式,因自己靈魂中的困惑而發生追問,尋求理性的解決。這三種方式本身沒有高低之分,如果一定要說高低,全在於那個從事哲學的人的心性和智性,由此而有了因循與創造、膚淺與深刻之分。

現在有人提倡「純粹哲學」,我非常贊成。然而,哲學如何才是純粹的呢?如果說純粹就是不依賴於、超越於經驗,這不過是重複了人所皆知的常識而已。上述三種方式中的每一種,都必須符合這個條件,才能稱為哲學。追隨康德知識論的思路遊歷一番,的確有助於我們體會純粹的意味,但是,在此之後怎麼辦?總不能說,按照自己的理解敘述某位大哲學家的思想,這是從事「純粹哲學」的唯一方式吧。

原來,提倡者坦言自己有著明確的針對性,「純粹哲學」是針對「生活哲學」的。關於所謂「生活哲學」,舉出的特徵有二。一是已經脫離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沒有「哲學味」了;二是不同於那些真正探討哲學問題的作品之讓人覺得「晦澀難懂」,想必是讓人覺得明白易懂的了。

讓我們來討論一下這兩個特徵。

第一,毫無疑問,如果真是脫離了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那就不再是哲學了,遑論「純粹」。問題在於如何理解哲學的基本問題和基本要求。依我的理解,諸如人生意義、精神生活、價值觀念這類問題無論如何是包括在哲學的基本問題之中的,而哲學的基本要求就是對它們作透徹的思考。在本來的意義上,純粹哲學就是形而上學,是對世界和人生的根本問題的思考。其中,人生之思實為世界之思的原動力,由世界之思又引出了知識之思,即知識論。以「生活哲學」的罪名把人生之思革出教門,哲學殿堂裡倒是純粹了,可惜不是純粹哲學,而是純粹空無。

第二,對於表達的晦澀和明白不可一概而論。有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那樣的因為內容過於艱深而造成的晦澀,也有因為作者自己似懂非懂、思維混亂而造成的所謂晦澀。同樣,有蒙田、叔本華那樣的既富有洞見、又顯示了非凡語言技巧的明白,也有內容蒼白、讓人一眼望見其淺薄的所謂明白。我相信,一個誠實的哲學家,無論思想多麼深刻複雜,總是願意在不損害表達準確的前提下力求明白的,決不會把晦澀本身作為一種價值來追求和誇耀。

事實上,中國歷來缺乏「純粹」,不但缺乏純粹哲學,而且缺乏純粹的學術興趣和思想興趣,純粹的精神追求。這個缺點在當今時代表現得尤為突出,其遠因可以追溯到中國文化包括中國哲學的實用品格,近因則是舊體制與尚不成熟的市場經濟相結合所造成的腐敗。今日中國有學術界嗎?在現行體制內,在所有這些職稱、博導、突出貢獻、學科帶頭人、獎金、基金的評定和分配中,豈非只有一個腐敗的官場,何嘗有什麼學術界?所謂的重點課題和優秀成果,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學術、思想、精神的含量的?如果說純粹哲學乃至一切純粹的精神之物在今天面臨著危險,那麼,在我看來,主要的危險就在這裡,在學術和教育機構中的腐敗,在學術界大量從業者的急功近利。所以,誰若誠心誠意要捍衛「純粹哲學」,就應該有勇氣站出來與這些現象鬥爭,至少是表明自己的態度。把所謂「生活哲學」當做「純粹哲學」的主要敵人,不管「生活哲學」所指的是對人生和精神生活的思考,還是社會上的哲學外行的無根之論,我覺得都是找錯了鬥爭對象。

對於今天仍然醉心於純粹哲學的人,不論其方式是學術的、思想的還是精神的,我都十分欣賞,願意引為同道。我自己對這三種方式也都懷有興趣,知道每一種都能給人以不同的快樂。無論別人說什麼,我都不會放棄其中的任何一種。

20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