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說文化心理 > 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2004) 一 魚:生命的符號 >

中華文化的源頭符號(2004) 一 魚:生命的符號

這是從新石器時代(彩陶魚紋和人面魚紋,距今六千五百年以上)到漢代(距今兩千年)、唐代(距今一千年),一直到今日的魚(民間的各種剪紙)(見文後附圖)。這個「魚」的源頭符號在中華大地上綿延承續,沒有間斷。「魚」意味著、呈現著、代表著什麼?

「魚」有兩個基本含義。這兩個基本含義又是相連相通的。

第一個含義是生殖、生存。魚產子極多,象徵著繁殖、生育,與此緊相聯繫,魚代表著也象徵著男女情愛、交歡。從《詩經》到後世的詩歌和民歌如「魚戲蓮葉東,魚戲蓮葉西,魚戲蓮葉南,魚戲蓮葉北」(漢),從上層漢鏡的「長宜子孫」、「君宜子孫」到今天民間剪紙的「娃娃抱魚」,「魚」代表著性愛、生存、生殖、繁衍。它是神聖的生命頌歌。人群的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通由客觀社會性以文化符號顯現出來,自此「魚」開始。許多民族都有與性與生存含義有關的「魚」的符號。中華文化則從遠古延續不斷地保存到今天。

半坡仰韶的新石器時期,大概是「以佃以漁」的母系氏族社會,捕魚和魚是當時生活、生產的核心資料和基本活動之一。中國傳說有女媧補天,《易經》歌頌「厚德載物」的地母坤德,正如「魚」的符號一樣,指向的是以女性為中心的原始社會的生存、生命和生活。

與代表性愛、生存、繁殖緊相連的「魚」的派生意義,是將「魚」同音地等同於「余」(有餘,餘糧,富餘,富裕)。《詩經·魚麗》:「魚麗於罶」,「物其多矣」。《詩經·無羊》:「牧人乃夢,眾維魚矣,……眾維魚矣,實為豐年。」今天民間過舊歷新年貼在大門口的「魚」,經常與豐滿谷穗連在一起,所指向的便是人的物質生存、生活的富裕和快樂。本來,在遠古文獻和今日民俗中,男女性愛與物質生產也是連在一起的。儺舞的交媾姿態宣示的不只是性愛和繁殖,而且也是物質糧食的生產;隨著這交媾舞蹈姿態的是「一籽落地,萬籽歸倉」的歌唱。它象徵的不僅是人丁興旺,而且也是五穀豐登。這個含義「有餘」的「魚」,呈現出人類已走出動物界:人不僅維持、延續生存,而且生活開始富裕、豐足,不必像其他動物日夜苦於覓食求存。余食、餘糧(「魚」)使人類有了更多的快樂和自由。所以「魚」的第一重含義不僅是性愛、生殖和生存,而且是生活的自由和幸福。它標誌著由「動物」而「人」。

「魚」的第二重含義是交往(communication)和語言。「魚腹藏書」、「魚雁相通」,是中國古代流傳的成語和故事。從而,「魚」所代表的不僅是人的主體性的生存,而且也是人的主體間性的交往。這交往既包括知識經驗的信息溝通,也包括情深意真的感情傳達。「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漢《飲馬長城窟行》)。人的經驗性的歷史生存使語言成為人的語言,具有屬人的語義:它保存了人在生活—生產中的大量的知識、經驗和情感。

從物質生存和語言交流兩重含義中,「魚」成了最早的神聖符號。記得小時候(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初)過年過節在鄉作客,宴席的中心赫然擺著一條不許動筷的大魚,或者乾脆就擺一條木製的魚。魚代表著神聖的歡欣和生命的禍福,從而也就不許去干擾它。它與仰韶陶器上的神秘的人面含魚到馬王堆帛畫把整個宇宙托起來的大肥魚,到漢畫中代表人類始祖伏羲女媧的魚鱗狀的身軀,以及後世八卦圖中由雙魚代表陰陽所組成的「太極」中心一樣,「魚」在這裡就決不止於生存、交往的一般含義,而且是將這含義與巫術信仰、與神明溝通緊緊結合在一起了。它們呈現著這個生的祝福中充滿著神秘和神聖。而這神聖性就在現實性之中,神聖的祝福和歡欣就在現實物質生命的生存和交往之中。也就是說,「魚」給人群生存和生活本身以神聖,這成了中國文化—哲學的一個重要基因。

在大傳統和精英文化中,儒、道兩家都十分重視現實生存。從孔老夫子的「庶之、富之、教之」,到王夫之的「一姓之興廢不如百姓之存亡」,念茲在茲的就是這個億萬人眾的「生存」。道家(莊子)從個體出發講「養生全身」,道教則追求長生不老、雞犬飛昇:即使在天國也得享受人間的快樂。《禮記》說,「大婚為禮之道」。《周易·系辭》說,「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夫婦之道不可以不久也」。與亞當、夏娃被逐出天堂樂園受罪相反,儒家經典以肯定肉體交配、物質生存,並以之為出發點來講述人間秩序(夫婦、父子、君臣等等)的來由。所有這些,仍然是這個源頭文化符號「魚」的演繹。

「魚」所代表生存意志和生活本身具有神聖價值的觀念和感情,已積澱為中華兒女的文化心理。不僅在日常生活中,而且當外侮入侵、種族危亡的時刻,更會被強烈喚起。古代「夷夏大防」的微言大義為士大夫所著重,近代「優勝劣敗,適者生存」的「天演論」為以和諧止爭為美德慣例的中國知識分子所認同,就是為了呼喚自立、自信、自強,以維護生命、維繫生存。其中還包括「救亡壓倒啟蒙」的這一近代國史主題在內。

弗洛伊德的生死本能,尼采的「will to power」,海德格爾的Being,說到底,其實也就在標指著這個來自生物本能的強大生命欲求和生存意志。尼采和海德格爾反對柏拉圖、亞里士多德以來追求知識和道德的哲學,其實也就是在現代基礎上要求追回這個人類源頭的生命和生存。但他們把它高度理論化、抽像化和哲學化了。作為中國文化源頭符號,「魚」所宣示的「哲學」也正是這個人的生存和生命。所以,不是精神、理性、意識,不是天理、良知,不是現代新儒家的「道德精神」、「德性自我」,而是那實實在在的「人活著」即人的物質性的生命、生存和生活,才是第一位的現實和根本,是第一原則和首要符號。這也才是真正的「生命哲學」。它是本源性的人的生存本體論(存在論Ontlogoy),即人類學歷史本體論。人的生存、生活和生命是一種歷史性的展開,歷史不只是過去的事件,它是充滿空間經驗的時間,是人的此刻生存和多種可能的未來。歷史作為過去就存在在此時此刻的現實之中。歷史使過去成為未來的可能性,成為現在的選擇和決斷。直到今天,中華大地上「魚」的符號仍在活蹦蹦地跳躍著,它意謂著、指示著的正是這個道理。我們應該撇開虛無,回到艱辛的現實生活中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真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