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 > 19 面對面對話遏制〞非禮〞 >

19 面對面對話遏制〞非禮〞

2014年7月23日,《舊金山紀事報》刊登了記者費根(Kevin Fagan)的報道《希拉裡·克林頓在臉書論壇上不理睬騷擾問題》(Clinton Tunes out the Trolls during Facebook Forum )。7月21日希拉裡·克林頓在臉書上開放了一次互聯網在線公眾問答。有參與者在短信裡向她提出非常不禮貌的私人問題:胸圍是多少?性習慣是什麼?願意與馬斗還是與鴨斗?

當然,參與者提出的353個問題和看法中,大多數是關於嚴肅時事問題的,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爭端、婦女墮胎權利、最高法院關於"聯合公民訴聯邦選舉委員會案"的判決(Citizens United v. Federal Election Commission)。"聯合公民案"直接涉及到希拉裡·克林頓本人。

聯合公民是一個保守派的非營利組織,2007年計劃在DirecTV上播出宣傳電影《希拉裡:一部電影》的廣告,是批評時任參議員、總統候選人希拉裡·克林頓的紀錄片。根據2002年頒布的兩黨選舉改革法案,企業或團體在初選前30天或大選前60天資助跟競選有關的、或抵毀候選人的言論是不被允許的。2008年1月,哥倫比亞區地區法院就以此法案為由判聯合公民敗訴,認為此紀錄片的唯一目的就是抵毀希拉裡·克林頓,而聯合公民則辯稱紀錄片是基於事實和超越黨派的。2008年8月,聯合公民不服地區法院的判決,向最高法院上訴。2010年,最高法院判決以5:4的表決結果判決聯合公民勝訴。這當然是對希拉裡·克林頓的一個重要政治打擊。

希拉裡·克林頓對這個問題和其他嚴肅問題作了回答,按理說應該成為媒體報道所關注的重點,但媒體的注意力卻偏偏被胸圍和性習慣所轉移。這似乎應了比爾·蓋茲說過的一句話,"可以說,新聞標題是誤導人的,因為壞消息才會被寫進新聞標題,而漸進改善則不會。"

在面對面公共論壇上,挑釁和嘲笑的問題會顯得特別惹人注目,如芮成鋼對奧巴馬和駱家輝提到的那種問題。但是,在非面對面的論壇上,有時會出現一些比公開挑釁和嘲笑更糟糕的侮辱、騷擾性問題和評論。

在面對面的公共論壇上,如果有誰挑釁、嘲笑地向你提問,儘管他無禮,你卻不能不理睬他,因為不理睬是一種鄙視和不禮貌的行為。你好歹得給他一個答覆,而因為不值得跟他生氣,所以經常會開個玩笑,打發過去了事。

但是,在非面對面的論壇上,碰到侮辱和騷擾性問題,最好的辦法不是一笑了之,更不是回嘴反擊,而是乾脆不理睬它。希拉裡·克林頓就是這麼做的。舊金山大學政治學教授格德斯坦(K enG oldstein)認為這麼做是對的,在公開、自由的網絡連線時,"你沒有辦法篩選問題",但可以選擇回答或不回答。理性公眾不喜歡有人利用這樣的機會來進行挑釁、嘲笑、侮辱、騷擾。一位藝術家對記者說,"網絡論壇是有前景的",但她"討厭那些騷擾性的問題"。

同一天,希拉裡·克林頓又到舊金山的推特公司總部參加了一個公眾討論會。公司的一位經理擔任主持人,讓參加者有序地提問。現場的氣氛非常和諧、熱烈,完全沒有不禮貌的騷擾。當問到被騷擾一事時,希拉裡笑了,她自嘲道,"一個女性要參與公共領域,臉皮就要像犀牛皮那麼厚才行。你們也都看到了,我就得學著變得那樣。"

隨著公共交際形式的多樣化和快速變化,人們似乎反倒越來越意識到,面對面交談是一切其他交際手段——電話、短信、電子郵件、社交網交談——難以替代的交流形式。面對面交談不僅因為有語調、表情、身體語言的幫助,而能更有效地傳達意思。而且,它也使一般人在交談時更有節制,更有禮貌,隨時觀察對方的反應心情,即使說話不好聽,也不至於太過分。這是因為,當著別人的面粗魯無禮,自己也會覺得沒有面子,不好意思。相反,在不會面的文字往來中(尤其是匿名的),就容易出現怪話和非禮之言。

瑞典語言學家林奈爾(Per Linell)在《語言學的書面語偏見》(The Written Language Bias in Linguistics)一書中說,社會交往和日常生活的最基本語言形式是口頭交談而非書面語來往。美國斯坦福大學語言教授克拉克(Herbert H. Clark)和語言心理學家威爾克斯-吉波斯(Deanna Wilkes-Gibbs)在《作為合作過程的會意》("Referring as a Collaborative Process")一文中也強調,面對面交談是"語言使用最基本的場合"。他們提出的著名語言"合作模式"(collaborative model),又稱"交談模式"(conversational model),能幫助我們更好地認識語言如何影響人成為"社會中人"。"社會中人"不僅用語言交談,而且在交談的時候用禮貌、理解來尊重和平等地對待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