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頹廢與沉默:透視犬儒文化 > 12 美國90後大學生的〞敏感警告〞 >

12 美國90後大學生的〞敏感警告〞

2014年9月有一篇《"90後"來了,中國父母準備好了嗎?》的文章,作者談到他在台灣見識的"三族"型學生———"草莓族"、"月光族"、"啃老族",認為今天大陸的"90後"一代與之有相似之處。"草莓族"指的是外表看起來光鮮亮麗,十分誘人,但卻不耐壓力,不堪重任。"月光族"指的是每個月薪水一拿來就花光光,不積蓄,也不為未來打算,或無從打算。"啃老族"指的是依賴性強、成熟晚,到了該自立的時候還在依靠父母。讀這篇文章,不禁令我想起現在美國大學裡的"90後"大學生。

這學期開學的時候,我們英語系主任給全系教授發了一個"通知",要求在課堂裡使用某些教材時,能為學生提供"敏感警告"(trigger warnings)。有的教師開始還沒太當回事。不久後系裡開會,系主任又提起此事,聲明這是學校的要求,學校很重視敏感警告這件事。不過,系主任解釋說,這不是要審查教授所選用的教材,每個人原來用什麼教材還是用什麼教材,無須申報也無需批准,只是要"當心",不要讓有關性或暴力內容暴露的教材對學生造成傷害或二度傷害。

學校要求教授為學生提供這樣的"心理保護",在我的教學生涯裡還是第一次,是不是因為"90後"大學生特別脆弱呢?

2013年秋季學期,羅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一名學生懷斯(Philip Wythe)在文學課上閱讀了著名作家弗蘭納裡·奧康納(Flannery O『Connor)的南方哥特小說《智血》(Wise Blood)。小說主要人物莫特斯(Hazel Motes)用石灰弄瞎了自己的雙眼,在鞋子裡放碎玻璃碴,用鐵絲自殘身體。懷斯說,"書在結尾處細緻地描繪了莫特斯的自殘———甚至描述他如何弄瞎自己的眼睛———奧康納故意仔細暴露莫特斯破殘身體的細節。"懷斯有精神病史,一直受困於偏執的想像。閱讀《智血》使他受到刺激,他說,"我不停地想像莫特斯那被弄殘的眼眶會是什麼樣子。我經常想像自己像他那樣弄瞎眼睛,甚至害怕自己也會這麼做。"他上課時充滿了焦慮,不住地出汗,思想無法集中。他說,如果在讀《智血》之前,老師能給他預先警告,他就不會受這種痛苦了。不少其他人也是這麼認為。

今年5月,《紐約時報》登載了不止一篇關於"敏感警告"的討論文章,其實這個問題在2012年或更早就已經被提出來了。有的大學在我們學校之先就已經有所行動。敏感警告主要是指,有的教材內容(特別是性和性強暴)可能會造成一些學生的"驚恐"(panic)或"後創傷壓力失調"(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因此,教師有責任採取預防措施,那就是在課堂裡做事前提醒或警告。

學校要求教授為學生提供敏感警告,是學校的責任,也是保護學生在校園內免遭性和暴力侵犯的措施的延伸。但是,教授們對是否有這個必要卻有不同看法,分歧不是在於要不要保護學生,而是在於,今天這些"90後"的大學生真的有那麼脆弱嗎?通過網絡,他們還有什麼是不知道的呢?如果學校有敏感警告的責任,那麼,社會上的媒體信息提供者是否應該有相應的責任呢?

有論者提出,一個本來不過是課堂教學方法的問題,現在"已經延伸為一個更大的文化爭論問題"。為什麼越來越多的大學要求教授提供敏感警告?"是不是大學公關(討好學生和家長)走向了極端?為什麼這個令學生和教師不安的問題也在給作家、導演、電台電視廣播業者和消費者帶來不安?"

許多美國人認為敏感警告是必要的,南卡羅來納州大學英語系教授蕭-桑伯格(Angela Shaw-Thornburg)在《高等教育紀事報》上發表文章批評持反對意見者"傲慢而缺乏同情"。她認為,敏感警告並不會使學校教育走向封閉和不自由,而是一種對創傷理解和對待方式的"轉變",讓人們更有同情心,更善於保護和自我保護,也更能替別人著想,而替別人著想本身便是一種打破封閉和更開放的行為。

但是,也有人認為,敏感警告與大學的信念和使命不符,《洛杉磯時報》就曾調侃地以《警告:大學生們,這篇社論也許會擾亂你們的心情》("Warning:College Students,This Editorial May Upset You")為題發表文章指出,"大學教育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機會,經常要求學生面對困難而令人不爽的材料","美國校園文化正在變得越來越過度保護和超敏感,為的是不讓學生受到一點冒犯和感覺到任何不爽,敏感警告便是這種校園文化的一部分。"

"大學校園應該如何保護學生,但又不過分保護?"看來,對這個問題的爭論還會繼續持續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