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大眾哲學 > 一五 追論雷峰塔的倒塌 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 >

一五 追論雷峰塔的倒塌 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

雷峰塔已倒了二十多年了,到杭州西湖去的人,再也找不到它古老的形影,但在市面上出賣的西湖風景畫片中,仍然少不了一幅「雷峰夕照」。一般人對它的印象也不見得就已完全消滅。我們現在來追論它倒塌的往事,似乎還不致於使大家覺得生疏罷。

塔為什麼會倒塌呢?自然,年代久遠,遭受了長時間風雨的剝蝕,這是使它倒塌的原因之一,但據一般的傳說,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被人偷拆。因為它是古塔,迷信的愚民都以為裡面一定有什麼神靈,把它的磚塊偷回家裡,希望可以借它來消災降福,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雷峰塔的磚便一塊一塊地被人搬走,而它的基礎也就一天一天不穩固了。最後自然終於到了不能支持的一天,以致倒塌下來。

誰都可以想像得到:從雷峰塔的磚塊最初被人偷拆,一直到它倒塌,中間要經過相當長的時期。偷拆者每次只能從塔上取去一塊或兩塊,失去了一塊或兩塊磚,對於雷峰塔是不是有影響呢?當然不能說沒有影響,因為構成塔的成分減少了,塔的支持力減弱了。但是這種影響非常微小,小到看不出來,塔仍然是塔,並不因為失去了兩塊磚就有什麼改變。照這樣拆去一次兩次,甚至於幾十次,塔上的磚雖然漸漸少了,那矗立在山上的塔,還是不會改變它的形狀和性質。但是偷拆的人決不會只有幾十個,偷拆的次數也不會到幾十次就完結,而塔的支持力量是有一定限制的,它能夠抵抗幾十次的偷拆,卻不一定經得起幾千次幾萬次的偷拆。被偷的磚漸漸多了,終有一天要超過它的支持力所能抵抗的最大限度,一超過這最大限度,塔就不能再維持它原來的性質形狀,於是就要變,就要倒塌,這就是以前雷峰塔的遭遇。

雷峰塔的倒塌是經過兩種變化過程:量變;質變

雷峰塔的倒塌,是表示一種古老事物的沒落。塔是一種迷信的建築物,它發生在宗教社會的條件中,它依靠著群眾的迷信要求而存在在世界上,但最後仍是在群眾的迷信行為影響之下毀壞了。表面上看,塔的變化好像很簡單,僅僅是一個矗立高聳的東西倒塌下來,但實際上,它卻包括著一個相當複雜的發生、發展和消滅的過程,這個過程是與人類社會的宗教迷信行為的條件密切聯繫著的。我們現在不是談宗教,也不想研究它的整個的過程,我們只想從認識方法這一個角度上來論一論它怎樣沒落,怎樣倒塌。如果我們仔細研究一下,我們就會發現,由雷峰塔的被人偷拆,到它的倒塌,是經過了兩種變化:第一是在未倒以前的變化,這一時期人們把磚一塊一塊地偷走,塔上磚的數目漸漸減少,塔身的支持力也漸漸薄弱了,但表面上卻看不出什麼變化,塔始終是塔,始終是一座矗立高聳的迷信建築物,我們說這時期的變化是數量的變化,是漸變,是外表上不顯著的變化;第二是在倒塌時候的變化,這時磚的減少已達到最高限度,塔已不能支持原來的形狀,於是嘩啦一聲,倒塌下去。這時的變化就很明顯,矗立高聳的迷信建築物一下子變成了一個廢墟,我們說這一時期的變化是性質的變化,是突變。是一望而知的顯著的變化。

量變和質變,是一切事物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

數量的變化(簡稱量變,也叫漸變和不顯著的變化)和性質的變化(簡稱質變,也叫突變和顯著的變化)是一切事物變化的兩種基本形式,無論什麼變化,都可以歸入這兩類中的一種。就自然界的變化來說,例如雞蛋的孵化,在未破殼以前,是量變;破殼而成小雞,是質變。就社會的變化來說,一個社會內部醞釀革命,是量變;醞釀成熟,革命爆發,由一種社會轉變為另一種社會,是質變。就中國人民的抗戰來說,在抗戰的八年中都是量變;八年末了日寇投降,抗戰結束,就是質變。就認識的發展來說,搜集事實材料,積累實踐經驗,增加感性認識,這是量變;把材料和經驗加以研究總結,把感性認識加工改造,提高到理性認識,這又是質變。我們以前說過的機械的位置移動,它本身也有量變和質變兩方面。例如,把一塊石頭綁在繩子頭上,用手的力量把它甩成圓圈,這種位置移動是一種循環運動,手上愈更用力,圓圈就甩得愈更快,但始終仍是循環運動,這只是量變。如果手上用力過度,繩子斷了,石頭就突然一直線飛出了,這就由循環運動變成直線運動,這就是質變。世界上事物的種類是多到計數不清,它們的變化的種類,也是多到計數不清,但不論哪一種變化,都可以歸入量變的一類,或者是歸入質變的一類。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質

不論什麼東西,都有一定的質。雞蛋是一種動物的種子,能孵化成小雞,這是雞蛋的質;雞是一種家禽,它能在人類的豢養下生長繁殖,這是雞的質;雷峰塔是西湖邊的一座圓錐形建築,它的存在是為著滿足群眾的迷信需要,這是塔的質,舊中國社會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國民黨反動派的大地主大買辦資產階級在那裡佔著統治勢力,從舊中國裡生長起來的解放區,是新民主主義的性質,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統治在那裡都被推翻了,而人民成了統治者,這是中國社會兩種不同的質。

一事物的質,使它和其他事物有區別

一事物的質,使它和其它事物有所區別。我們說某物和某物不同,主要是指它們的性質不同。同是人類,為什麼地主和農民不同呢?因為地主的社會性質和農民的社會性質不同。同是軍隊,為什麼人民解放軍與軍閥的軍隊不同呢?因為人民解放軍是人民的軍隊,而軍閥的軍隊,則是與帝國主義勾結的封建勢力和買辦官僚資產階級勢力的私人軍隊,是反人民的軍隊,這是性質上根本相反的兩種軍隊。

質是事物的一種內部規定性

什麼是質呢?用哲學上的名詞來說,質是事物的一種內部的規定性。這就是說,一定的質,規定事物有一定的特徵,這種特徵,表現在它和周圍事物發生一定的關係和作用上,表現在它的一定的變化規律上。當我們說一種事物的性質不變時,那就是指它的特徵,它對周圍事物的關係、作用,它的變化規律在根本上都沒有改變。就因為這樣,所以性質不同的事物就一定有區別。例如說軍閥的軍隊,最早有清朝皇帝的奴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的軍隊,後來有袁世凱以下的北洋軍閥的軍隊,一九二七年以後又有以蔣介石為首的新軍閥軍隊,這些軍隊雖然所處的時代不同,但就他們對人民的關係和作用來說,他們的根本的規定性始終沒有變化,他們始終是依賴帝國主義壓迫人民的武力,因此它們的性質始終是沒有根本變化,始終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反動軍隊,他們和人民解放軍是根本不同的,是完全相反的。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量

不論什麼東西,都有一定的量。塔是耍一定數量的磚和保持一定數量的支持力,才能立得穩固。雞蛋有一定的大小,它的內部孵化情形,也有一定的程度,或者已經差不多孵成小雞了,或者還完全是黃和白,這一定的孵化過程,也就是作為雞的種子的變化的量。資本主義社會有它的量,例如它的物質生產能力,一定比封建社會高。

質和量,是任何事物都少不了的兩個方面

總之,無論什麼東西,不但都有一定的質,而且都有一定的量。我們不能設想世界上的任何事物可以沒有它自己的質,我們也不能設想,世界上能有一種東西可以不具有一定的量。如果我們說世界上可以有一種東西存在,它的數量是等於零的,那一定要鬧天大的笑話!一定的量,是每一事物存在的必要條件,不到三個人的數量,就不能成立團體;沒有千萬塊的磚石,就不可能建築一座寶塔。總之,質和量,是任何一種事物都少不了的兩個方面,它在每一種事物中都聯繫在一起,不能缺少任何一方面。

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不是量變,就是質變

世界上的事物,無時無刻不在變化當中,沒有一件事物是有一刻停滯的。而一切變化,都可以歸入質變或量變兩大類。事物不是在量變當中,就是在發生質變,整個世界,就是質變和量變交織成的一個變化不息的活動體。有人以為世界有些事物可以不會變化,這是一種表面的看法,往往是因為把量變誤認為不變的緣故。在量變的過程中,因為事物的性質不變,所以在表面上看來,好像是沒有什麼變化。雞蛋在孵化的過程中,內部已經漸漸變為小雞了,但表面上看來,始終好像仍是同一個雞蛋。

在量變過程中質在表面上沒有顯著的變化,這叫做質的相對靜止

八年抗戰中,敵我力量對比有了種種變化,但在日寇未投降前,始終是抗戰過程,表面上看來,始終是敵人侵略而我們抵抗,這個關係沒有變化。總之,在量變的一定限度之內,事物的質,不會發生顯著的變化,表面上看來好像它是沒有什麼改變的樣子,這叫做質的「相對的安定性」,或者叫做「相對的靜止」,我們覺得世界上有許多事物不變,就是因為事物有這種相對的「靜止」和「安定性」的緣故。

形而上學的錯誤:把靜止看做是絕對的

其實這種「安定性」和「靜止」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不是徹頭徹尾完全的安定和靜止,只是在量變的一定程度之內,質的方面大體上不變化,而不是事物本身真的有靜止不變的時候。如果我們把相對的誤認為絕對的,以為世界上真的有固定不變的事物,那就錯了。形而上學的思想方法,就是犯了這種錯誤。

質的相對靜止有一定限度,過此限度就要起變化了

我們要再說一遍,質的安定性和靜止,只是相對的,只是在量變的一定限度之內保持不變。過了這個限度,就不能再保持這安定性和靜止,就要發生質變了。雞蛋孵育到一定的時候,就要破殼變成小雞;雷峰塔的磚減少到一定程度就要倒塌下來變成廢墟,抗戰堅持到一定時期,侵略者就被打敗;革命醞釀到一定程度,社會制度就要發生根本的改變。

質變即「突變」、「飛躍」和「連續性中斷」

質變的時候,事物常常是在比較短促的時間之內,發生激烈的顯著的變化,所以也叫做「突變」或「飛躍」的過程;也叫做「連續性的中斷」,因為這樣的突變,是由一種質突飛猛進到達另一種質,而使舊的質不能連續保持下去。(這裡要注意:質變雖然常常是在比較短促的時間之內發生激烈的變化,但決不是說任何時候都一定如此。在某種情形下,質變的過程也可以採取逐漸過渡的形式。以人類社會來說,階級社會的質變,是採取爆發式的革命過程,這是較短時期的激烈變化,但在工人階級專政的國家下面,由社會主義走向共產主義,也是社會的質變,但卻只採取逐漸過渡的形式。)這樣,量變和質變,就是世界上事物變化的兩種根本形態,這兩種變化,在世界萬事萬物中交織著,並且密切地聯繫著。

量變和質變有密切聯繫,量變就是質變的準備

在量變的過程中,我們因為表面上看不見質的變化,每每以為量的變化和質沒有關係,然而如果仔細一研究,就可以知道兩種變化形態的有機聯繫。量變就是質變的準備,在量變的過程中,事物的質的安定性漸漸發生動搖,到了一定程度,就完全失去這種安定,而突然引起質變。由磚被偷拆到雷峰塔倒塌,由雞蛋的孵育到它的破殼,由革命的醞釀到爆發,由八年的抗戰到日寇投降,都是由量的變化引導到質的安定性的破壞,這叫做由量到質的變化。質的變化完成以後,事物就有了新的性質,並且又從新安定起來,而開始新的量變。雷峰塔的廢墟有廢墟的變化,破殼後的小雞就開始自動覓食生長,社會變革後新的社會就在新的生產力基礎上發展起來,日寇投降後中國人民又為中國的獨立、和平、民主而進行新的鬥爭,即人民解放戰爭。在新的性質出現以後開始新的量變,這叫做由質到量的變化。世界上事物的變化,就是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量變是質變的準備,質變是量變的完成,又是進一步的量變的基礎,這樣交替著發展下去,成為事物變化的無窮的連鎖。

由量變轉為質變,質變後又轉為新的量變,這就是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

無論你把任何一種事物的變化拿來研究一下,你都可以看見這一種變化的連鎖。這叫做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簡單點說,也叫做「質量互變律」。這也是事物的辯證法發展的一條頂普遍的規律。

質量的互相轉變,並不是循環,而是低級到高級,簡單到複雜的向上發展過程

讀者諸君,你們會不會懷疑,說我們又把世界的變化,看做一種走馬燈式的循環變化了?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這不是循環是什麼?這個懷疑,我想你們可以用自己的理解來把它消除。只要把事實的例子看一看,就可以知道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決不是簡單的循環,因為後一種量變,和前一種量變是不同的,它是以一種新的質做基礎,而前一種則是以舊的質做基礎。雞蛋的量變是它的孵化,小雞的量變卻是動物個體的生長。封建社會的量變,是表現為小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力的發展,封建社會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後,它的量變卻主要表現為資本主義的機器工業的生產力發展。誰都知道,機器工業的生產力,和小農業、手工業的生產力是大不相同的。兩下比較起來,機器工業的生產是又大量、又迅速,小農和手工業的生產則是又微小、又緩慢。這樣,我們可以看到,由雞蛋到小雞,由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這決不是簡單的量變和質變的循環,而是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複雜的向上發展過程。量和質互相轉變的規律,作為事物發展的規律,是表示一種較為低級的質經過量的增長,就要轉變為更高級的質,同時又以這高級的質為基礎,開始高度的數量的增長。

辯證法的方法,就是要用革命的觀點來研究事物,要研究事物在發展中必然要經過質的根本改變,才能向前進步

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既是事物變化的普遍規律,因此,如果我們要想能夠正確的認識事物,那我們的認識方法就不能違背這條規律。我們不要照形而上學的方法,把事物的數量變化當做是與它的質毫無關係的東西來研究,認為一切變化實質上只是位置和數量的變化,和事物的質絲毫不相干。我們一定要按照辯證法的方法,把事物的量變和它的質變聯繫起來看,要研究數量的增長如何引起質的提高。要注意到任何事物的量的增長,到了一定的程度,必定要引起一個顯著的、根本的質的變化,才能繼續提高,否則發展就要受阻。這就是說,我們要以革命的觀點、準備徹底改變事物的觀點,來看事物的發展。這一個方法,對於社會生活問題的研究,特別有重大的意義。在社會生活問題上,我們一定要研究:一種社會的生產力發展,怎樣要終於引起社會生產關係和社會性質的變革;廣大人民對舊社會反動統治者的不滿增長到一定程度,怎樣要必然引起革命的爆發;中國人民堅持抗戰的力量發展,怎樣由防禦階段進到相持階段,由相持階段又進到反攻階段,以至於取得勝利;人民解放軍力量的日愈壯大,怎樣使反對美蔣統治的解放戰爭由防禦轉為進攻,由進攻又達到全國的勝利。總之,我們要以革命者的身份來看社會變化的問題,而不要用保守的、改良的方法來看問題,不要幻想在保持著舊社會制度、不加以根本改變的情形之下,就可能使社會迅速向前發展和進步。如果用後面這種方法來看問題,一定要犯大錯誤,犯改良主義的錯誤。用這樣的錯誤方法來看問題,就等於主張永遠不破蛋殼,而希望小雞在殼內繼續不斷的生長,或主張國民黨反動派的大買辦大地主的專制統治永遠不推翻,而希望在這種基礎上發展民族工業和民主政治。這樣的方法,顯然是行不通的,顯然是違背事實規律的。所以,辯證法的方法,是一種革命的思想方法,它要求我們研究;如何在一事物的量的增長中,來準備它的質的飛躍;如何達到它的質的飛躍,以便它的量的發展能夠繼續猛進;如何以這種革命精神和革命規律知識來指導我們的實際行動。

但另一方面,我們又要注意,量變是質變的準備,這就是說,質變必須以一定的量的發展程度做基礎。量變還不到一定程度,就要引起質變,是不可能的。如果一定要勉強這樣做,結果是會落空的。雞蛋沒有孵到一定日子,就要破殼,一定得不到小雞,而只是浪費了一個雞蛋。革命群眾的力量沒有準備好,就要發動革命,一定會使群眾白白遭受損失,而不能獲得革命的勝利。這種錯誤,叫做「左」的冒險主義的錯誤。我們掌握量和質互相轉變的辯證法規律,一方面要確立革命觀點,反對改良主義;另一方面又要反對冒險主義,在進行事物的根本改造之前,要注意一定程度的量的準備,不要在準備不成熟的情形下發動改造運動。

質量互相轉變的規律,在各種不同的具體事物上有不同的表現

質和量的互相轉變規律是普遍的,但在各個具體的事物上,它的表現又各有特點,而不能完全相同。因此我們在方法上也必須根據事物的本身的具體情形來分別研究。由反法西斯戰爭到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是持久戰,在蘇德戰爭中就不是持久戰,這是因國家的不同而量變的過程也有長短的不同。過去封建社會經過革命就轉變為資本主義社會,中國的半封建社會在今天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卻能轉變為社會主義社會,這是因時代不同而質變的情形也不同。質變的形式,在一種情形下是爆發式的,在另一種情形下則是逐漸過渡式的。這些都必須根據事實條件的不同而加以區別,以便在實際行動上作出正確的指導。

研究事物的質量互變時,也要根據條件、地點、時間作不同的具體分析

總之,不論質變和量變,都因時、因地、因事物的不同而有各種不同的具體表現,這裡仍然支配著「一切決定於條件、地點、時間」的規律。因此,我們研究事物的質和量的變化時,也要根據不同的條件、地點、時間而加以不同的分析,具體地來認識每一事物由量變到質變又由質變到量變的特殊情況或具體條件。切不要把一件事物的質量互相轉變的情形,當作一個固定的公式去亂用,硬說另一事物的變化情形也一定如此。

要根據各方面的條件,具體研究中國的革命運動怎樣發展,中國社會怎樣進步,舊中國怎樣變革而成為新中國,新中國怎樣由現階段逐漸過渡到更高的階段。能夠具體認識這些問題,那麼,我們學習質和量互相轉變的規律,就可以算是有成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