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命的品質 > 第十輯 心靈的橋樑 >

第十輯 心靈的橋樑

事實上,一切意識形態的紛爭,最後只能以真實為尺度來評判。不預設意識形態的立場,立足於人性和常識,最大限度地呈現真實,這本身就是在為化解意識形態的分歧做貢獻,作家、藝術家、學者、文化人在這方面大有可為。

真實,為人心架一座橋樑

西藏是國際社會關注的一個焦點。長期以來,對於西藏發生的變化,中國政府、西方媒體和西藏流亡群體評價迥異,各方幾乎處於自說自話的狀態,殊難溝通。最近,一部題為《西藏一年》的電視紀錄片好像打破了這個僵局。彷彿一個奇跡,書雲執導的這部作品得到了不同立場各方的認可。該片先於去年在BBC播出,反響熱烈,英國各主流媒體予以廣泛報道和高度讚揚,隨即迅速被世界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的主流電視台訂購、播放。書雲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稱,她還輾轉收到了來自《西藏生死書》作者索甲仁波切的一個郵件,獲悉達賴喇嘛也看了這部片子,表示從中看到了現在普通藏族人的生活,並向書雲發出了私人邀請。在中國本土,經中央有關領導批示,中央電視台一套從7月27日起首播該片的中文版。(《南方週末》2009年7月30日;《中國青年報》2009年7月31日)

如此看來,《西藏一年》是一個值得慶幸和重視的範例,能給我們以極其有益的啟發。

首先,該片嘗試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製作模式。一方面,由獨立製片公司投資,獨立導演執導,另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門只批拍攝許可,對拍攝內容不加干涉,製作完成後由十幾位藏學專家審片。這兩者的結合,使得該片幸運地有可能成為真正的獨立作品。

當然,要成為真正的獨立作品,不能單靠良好的製作模式,更須有正確的創作理念。在這方面,最突出的一點,便是沒有意識形態立場的預設。作者採取的是人類學方法,拍攝地選在古城江孜,這裡集城市、鄉村、寺廟於一身,既有深厚的西藏傳統文化,又經歷著現代化的衝擊,能夠比較完整地反映變化中的藏地面貌。主要拍攝對象是身份各異的8個普通藏人,包括喇嘛、基層幹部、鄉村醫生、飯店老闆、三輪車伕、包工頭,作者和他們朝夕相處一年,用攝像機辛勤而忠實地記錄他們四季的日常生活,力求客觀地呈現出今日藏人的生存狀態。

作為書雲的朋友,我一直欣賞她的做人和處世的態度,那樣平和、踏實、樸素、親切。她的拍攝態度也是如此,毫無獵奇心理,絕不誇張和渲染。她拍攝的是普通藏人,她把自己也當作一個普通人,一個對藏人及藏族文化懷有敬畏之心和喜愛之情的普通漢人。她甚至不把自己當作一個學者,儘管對藏學有相當研究,絕不充當內行,妄下論斷,而只是平實地記錄自己的親見,予以同情的理解,對於不理解的事物則誠實地存疑,予以禮貌的尊重。她的立足點其實是人性和常識。基於人性,她將心比心地去體會這些普通藏人的悲歡。基於常識,她化解了意識形態的極端化思維。在她的鏡頭下,真實的西藏完全不是非此即彼、黑白分明的,而是進步與問題並存,在巨大變化中堅韌地延續著古老的傳統。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書雲表示,作為一個導演,她解決不了該由政治家做的大問題,但她希望在人心之間架一座橋樑。應該說,她的這個願望得到了很好的實現。事實上,一切意識形態的紛爭,最後只能以真實為尺度來評判。不預設意識形態的立場,立足於人性和常識,最大限度地呈現真實,這本身就是在為化解意識形態的分歧做貢獻。作家、藝術家、學者、文化人在這方面大有可為,書雲已經做出了成功的嘗試。

2009.8

當生命遭遇政治

我相信,即使在其攝影藝術知名於世的今天,田益賓對藝術家這個稱號仍會感到不習慣。如果把藝術家看作社會分工中的一種職業和身份,這個稱號對他來說的確太正式也太窄小了。田益賓之於藝術,只是像一個貪玩的孩子在玩罷了,他玩得開心、玩得投入,結果就玩出了一點名堂。在他那裡,生活、藝術、玩是一回事。耶穌說:「除非你們改變,像孩子一樣,你們絕不能進入天國。」田益賓就是像孩子一樣赤條條走進藝術這個人間天國的。

按照某種看法,在今天做一個藝術家,似乎不可避免地會生活在巨大的焦慮之中。一方面是所謂影響的焦慮,面對強大的傳統,每種藝術形式的可能性好像已被窮盡,使得任何真正的突破和創造成為不可能。另一方面是競爭的焦慮,面對無情的市場,每個藝術家好像必須浴血奮戰,方能在眾多同行中殺出一條成功的路來。但是,在田益賓身上,我們看不到這兩種焦慮。正因為毫無藝術家的角色意識,他的心態極其輕鬆自由,既沒有藝術史的學術負擔,也沒有生存競爭的功利負擔。依我看,正是這種「無知」和「無慾」成全了他。

影響是一個學術問題,競爭是一個商業問題,二者都是非藝術的。藝術家與事物之間的關係應該十分單純,其間既沒有觀念的阻隔,也沒有利益的干擾。讓批評家去討論你的作品的學術價值吧,讓經紀人去運作你的作品的商業價值吧,至於你自己,你只須把你的生命敞開,讓它直接面對事物本身,而這正是最佳的藝術創作狀態。

現在來回顧,從《舞過三八線》到《我們的紐約》,田益賓最近幾年的攝影創作似乎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系列,其間貫穿著清晰的邏輯。然而,這只是事後的詮釋。事實上,當他2005年偷藏著違禁的照相機,作為旅遊者跨越邊境進入朝鮮的時候,他對於自己會遭遇什麼全然一無所知,更不可能有任何明確的創作計劃。他所擁有的只是孩子般的快樂、歷險、好奇、頑皮的心情,對於他來說,一切不可預測的偶然事件都將是生命的奇遇,富有誘惑力。他用好奇的目光捕捉一切,又用頑皮的目光挑釁一切,從而使他由此開始的這一趟旅行充滿了不確定性,即興的奇思異想層出不窮,自相連接,成就了他自己未嘗料到的藝術歷程。

我要特別強調他性格中的好奇和頑皮,這正是一個健康活潑的生命的兩個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他的創作。由於題材的表面特徵,人們很容易從意識形態的角度去解說他的這些作品,在我看來,如此解說是和田益賓其人其作最不搭界的。你以為他是在揭露,其實他只是好奇罷了。你以為他是在批判,其實他只是頑皮罷了。他的作品展現的不是意識形態,而恰恰是生命對於意識形態的消解,讓我們看到的不是政治的衝突和解決,而是當一個健康的生命遭遇政治,它會有怎樣的自然而然的反應。

通過《舞過三八線》,田益賓把他面對阿里郎大型排圖演出時的內心震撼傳遞給了我們。在這種震撼中,既有專制政權導演的集中營式全民狂歡場景所引起的時代錯位感和荒誕感,也有已逐漸淡薄而被這個場景喚醒的我們自己的苦難記憶。正因為有後者,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十萬張表情相同的笑臉和一萬塊組成紅五星、千里馬等圖案的翻板,我們還看到了隱藏在笑臉後面的憂傷和消失在翻板後面的兒童。作品呈現給我們的是人的非人性化,人性因缺位而更顯寶貴,我們越發強烈地感覺到,這些密密麻麻的慶典符號其實是一個個生命,是和我們一樣的活生生的人。不妨推測,朝鮮之行令田益賓感到壓抑,他渴望長長地呼一口氣,終於在《我們的紐約》中呼了出來。

三年後的2008年,當田益賓把50名全副武裝的朝鮮軍人「空降」到世界大都會紐約的時候,他再一次因為面對未知的變數而興奮不已。這些扮演者是當地的窮苦華人,一向生活在美國社會最底層,現在忽然讓他們身穿軍服腰挎槍支在華爾街耀武揚威,心態一定既自大又自卑,真實的朝鮮軍人在此種場合想必也是這樣的心態,他們會如何表現?更不易預測的是,看見這一隊突然冒出來的真假難辨的朝鮮大兵,在證交所和聯邦大樓前站崗的美國保安和軍人會如何反應?田益賓彷彿是在用這個惡作劇式的玩笑試探自由社會的限度,他自己心中不無緊張,而結果是平安無事。這與朝鮮境內的森嚴氛圍適成對照,無法設想,怎麼可能讓一隊化裝的美國兵突然出現在平壤街頭。因此,他隨後把他的隊伍帶到自由女神像前,一齊向手持火炬的女神脫帽致敬,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這與意識形態無干,這是生命的選擇,生命天然地嚮往自由。有趣的是,在這裡有一次邂逅,三位美國海軍陸戰隊軍官友好地與化裝的朝鮮軍人合影,彼此以平民的身份一筆勾銷了政治兩極世界的對立。

最後的場景在曼哈頓墓地展開,在這個遠離政治的安息之地,生命得以還原為本來的面目。很顯然,在這裡,田益賓的心情一下子輕鬆了下來,他的想像力發揮到了極致。我們看到,在林立的墓碑之間,兩個裸女亭亭玉立,四個僧人靜靜打坐,而全部軍人都乖乖繳械了。是的,全部軍人,是朝鮮的還是別的國家的,已經無關緊要。生與死,性與美,悟與空,這些永恆的話題在畫面上融合。在死亡面前,我們都是生命,只是生命。在生命面前,政治算個屁。用終極的眼光看,人世間的一切紛爭都如此渺小,如此微不足道。當然,在現實中,政治問題的解決不會這麼簡單。但是,倘若沒有這樣一種終極眼光,人類就會迷失方向,任何解決方式只能是在錯誤的路上越走越遠。

一切好的藝術作品,其內涵必定具有豐富性、多義性、不確定性,給解釋留下了廣闊的餘地。對於田益賓的這些作品,人們誠然還可以做不同的解讀。在我眼裡,田益賓的創作實踐已經成為一種發人深省的藝術現象,促使我們重新思考一個久被忽視的基本問題,就是生命與藝術的關係。不過,同時我也明白,對於田益賓本人來說,比創作上的收穫更重要的是,他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充滿了喜悅,其實他是又痛快地玩了一場罷了。

2009.5

本色做人,本色作文

——邱東隨筆集《拾階而上》序

讀邱東的隨筆,你會發現他是一個頭腦閒不住的人。他說他「堵車蹦字兒」,這個「蹦」準確,不但堵車,而且隨時隨地,他都在蹦字兒,一個又一個思緒自己往外蹦,成就了一篇又一篇文章。他時時在思,事事有感,善於以小見大,從尋常之事中悟出不尋常之理。之所以能這樣,則因為他的心是閒的,不為名利所累,得以用平靜的眼光審讀人間百態。

他的文字是相當口語化的,彷彿在用東北普通話和你聊天,親切而家常。整篇讀下來,給人的感覺是文字不事斧鑿,文章天然成趣。其實他對文字有一種敏感,往往於常人不經意處停留,質疑沿襲的用法,辨析隱藏的異義,把俗字成語用出了新的味兒。

歸納我的這兩點印象,便是:心閒思不閒,字俗文不俗。若問他的心何以能閒,文何以能不俗,就要說一說邱東其人了。

我是兩年前認識邱東的,當時他在中央財經大學任黨委書記,邀我到學校做講座。我曾在許多大學做講座,但第一把手親自出馬聯繫上我和竭誠邀請,唯有邱東。講座時,我提到邱書記,全場掌聲雷動,可知他深受學生們喜愛。此後開始了我們之間淡淡的然而默契的交往,我感覺到了他的樸實、誠懇和正直,同時也知道了他辭去官職回到書齋的心願。不久後,他真的告別當了十多年大學校長、書記的官場生涯,重新成為一名普通學者。

凡是瞭解學界現狀的人想必會對他的選擇感到詫異,甚或笑他太迂,可是我知道,對於邱東來說,此乃出於性情之必然。在這個行政化的教育體制內,不管有多少人傾心於權力,總還有人愛學問勝過愛權力,邱東就是這樣的人。他若仍在官場,很可能是前程遠大的,雖然愛說真話的脾氣容易得罪人,但他的人品和能力有目共睹,博得了廣泛的好感,對於他的去職,不但喜愛他的學生,而且器重他的上級,都為之惋惜。然而,我替他設身處地想,這樣一個率性之人,不做官也罷,可以少一些無謂的煩惱,過更舒心的日子。他也是這樣感覺的,自雲不會厚黑,不習慣官場繁文縟節的約束,願意老老實實地做自己,做了選擇後感到輕鬆。事實上,辭官以後,他收穫頗豐,除了統計學專業的成果外,短短一年多裡,已出版隨筆集《行者心路》、《偏,得以見》,現在這本《拾階而上》是第三本了。

做官也好,做學者也好,歸根到底都是在做人。做人的境界,第一要站得正,第二要看得開,邱東庶幾近之。本書也處處見證此種境界,僅舉二例。其一,遇到非說話的場合,真話說不得,假話不想說,只剩下大話、空話可選,怎麼辦?邱東的答案是選空話,因為空話不涉真假,而大話是對未來作假,實質上也是假話。我相信這是他久居官位的守正之策。其二,有一則流傳頗廣的段子說,人生像一群猴子爬樹,往上看全是冷屁股,往下看全是熱笑臉。邱東如此點評:人不是猴子,應該有尊嚴,用笑臉貼冷屁股便永失尊嚴,將來得多少笑臉也補償不了;放棄這棵樹不行嗎,人生不是只有這一棵樹,最珍貴的是內心的平和自在,無愧己亦無愧人。我相信這是他急流勇退的見性之悟。

作為一位曾經長期主政大學的學者,邱東對於中國教育和學術的發展有深入的思考。《行者心路》是一部專論高校發展的文集,業已獲得教育界有識之士的廣泛好評。本書中也有談教育和學術的隨筆,頗多耐人尋味的見解。例如,他指出,唯有當師資和生源國際化了,才談得上求世界一流大學,唯有當別國在出版世界學術名著時較多收錄中國的著作了,才會是中華民族真正的文明崛起。我覺得他提出的這兩把尺子既準確又形象,並且是切中時弊的。

最後我要說,邱東是真正做到了文如其人的,他做得毫不費力,因為他不過是本色做人、本色作文罷了,就這麼簡單。這真好。

2010.12

都市裡的清泉

光潔的額頭下,一雙清澈如水的眼睛直率地望著你。我立刻知道,這雙眼睛沒有什麼需要隱瞞,也用不著躲避任何人。她真實、自然、親切、大方。這個在舞台上光彩照人的青年歌唱家,在生活中不施粉黛,永遠本色。她那麼乾淨,無論何時見到她,你都一身清爽。

結識哈輝,我感到的是驚喜。在這座浮華的城市裡,竟然能遇見一個這麼清純的姑娘,而且是一個在演藝圈裡生存的姑娘。我眼中的她,是一道飛濺著晶瑩水花的清泉,來自大自然潔淨的源頭,流入了都市,奇跡般地未受到一絲污染。

在哈輝身上,生命純淨而鮮活,這使她整個人充滿朝氣和靈氣。她安靜而又活潑,樸素而又優雅,溫柔而又堅韌,友善而又獨立。你只要與哈輝略有接觸,就會感到她有一顆善良的心。她的善良是與生俱來、融入血肉的。給別人帶來快樂,這在她是一種本能,是她的生命的需要。當她春風似的到來,給聚會的每一個客人或者你家裡的每一個成員帶來可愛的禮物之時,當她熱心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或者慷慨捐助貧困學生之時,你都覺得多麼自然。

然而,這個柔美的姑娘絕不軟弱。一旦面對人世間的醜惡,你會看見她杏眼怒睜,秀眉冷對,如水柔情中升起正義的火苗。在她身上,善良和正直是一對孿生姐妹,皆源自她的異乎尋常的單純。我相信,她的單純是堅不可摧的,生活的磨難不會使之走向複雜,只會使之走向成熟,成為一種強大的單純。

和今天許多青年演員不同的是,哈輝還是一個酷愛書籍的人。初次見面時,她談起她讀過的書,大多是中外經典名著,書中的語句隨手拈來,且有自己的體會,我心中暗暗稱奇。她愛逛書店,愛買書,遇上喜歡的書,往往一買好幾本,分送給朋友,她稱之為「贈人佳作,手留餘香」。天然的性靈,加上文化的熏陶,遂使她的個性呈現出了豐富的色彩。

從去年年初開始,哈輝迷上了中國古典文學,她的工作室裡堆放著《詩經》、《楚辭》、《全唐詩》、《全宋詩》、《宋詞選》、《元曲選》等。她推掉商業演出,閉門謝客,一頭扎進了「故紙堆」。這個出生在陝西漢中的姑娘,悠久傳統文化的基因在她的身上甦醒了,她真個樂在其中,彷彿回到了自己真正的家園。越是潛心深入到這個偉大的寶庫中,她越是深切地感到,與今日物慾橫流的世態相比,這些創造了祖國文化瑰寶的古人多麼豐富而高貴。在超越時空的交流中,她自己的心也更加寧靜了。

作為一個有嚴肅精神追求的歌唱家,哈輝從閱讀古典作品中收穫的不但有人生的感悟,更有藝術的啟示。她一直在尋找一條僅僅屬於她的藝術道路,現在她覺得終於找到了。在中國當代歌壇上,她以演唱民歌聞名,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現在她決定轉向,從頭開始。她給自己確定了一個全新的方向,就是提煉出中國傳統文化中仍有生命力的精華,與西洋音樂元素融為一體,來向世界傳唱中國的心聲。她的這個決定,結合了她的三重追求。其一,她感到自己的靈魂與古典作品如此親和,這將是真正屬於她的靈魂的音樂。其二,針對當今人心的浮躁,這樣的音樂將有助於人們回歸古典的寧靜。其三,在全球化時代,讓中國的德音雅樂走向世界。

哈輝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自己的追夢之路。經過認真研讀篩選,她選定十二首經典詩詞作為歌詞底本,與知名音樂家林海等合作,打造出了系列作品的第一張專輯——《來自中國的聲音:古詩詞篇》。我聽了這一張專輯,非常喜歡。我喜歡哈輝精心挑選的這些詩詞,它們意境純美,語言質樸,和哈輝的風格很相配。我也喜歡其樂曲和演唱,西樂旋律巧妙地糅入中國古代器樂,哈輝的歌唱如絲綢般滑柔,像在你耳邊淺酌低吟,娓娓傾訴。我的感覺是,當歌聲響起時,沉睡在這些古典詩詞中的生命甦醒了,作者們哪裡是古人,他們所吟詠的愛情、親情和微妙的情愫就在我們的心中,就是我們自己的感情。我最喜歡其中的《關雎》,那樣活蹦亂跳,充滿喜悅和情趣,活脫一幅天真無邪的先民愛情圖,活脫一個快樂調皮的哈輝。

哈輝,這個有著活潑的生命和寧靜的心靈的姑娘,她用生命喚醒了生命,用心靈傳達著心靈。歌如其人,我聽見都市裡的清泉在歌唱,靜美而靈動。哈輝用歌聲向我們證明,中國古典文學的精華具有永恆的魅力,它們屬於今天,也屬於全人類。

2007.10

永不消逝的童年

——電影《我們天上見》觀感

世上有一種人,無論到了什麼年齡,無論生活的場景發生了什麼變化,心中始終裝著童年,猶如裝著生命中的珍寶。不,準確地說,童年始終活在她的生命之中,是她的人間情感的源頭活水。

蔣雯麗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五六年前,和雯麗相識不久,我們有過兩次交談。那時候,她已是一個當紅演員,得過國內外許多大獎,可是,她對我談的卻是她小時候的敏感和自卑,在基層社會中受的磨難和傷害。作為一個秘密,她還把要寫自傳體電影的想法告訴了我。我當時的強烈感覺是,這是一個真實的人,不會被生活的表象迷惑,她的電影一定能寫好。

現在,她編導的影片《我們天上見》已經公映,雖然我對她的能力有充足的信心,這部處女作的水準仍令我吃驚。影片通過女孩小蘭的視角,展現了小蘭與姥爺相依為命的骨肉深情,小蘭充滿愛和創傷的童年,以及圍繞著他們的那個特殊年代的時代氛圍和日常生活場景。這是一部誠實、真實、樸實的作品,作者誠實地面對自己的童年經歷,細節和內心感受都非常真實,情節的某些虛構也是為了更好地表現這種真實,而電影語言則非常樸實、敘述簡潔、畫面乾淨。一部情感電影,在感情的表達上卻如此內斂,絕不煽情和矯情,觀眾的心是在不知不覺中被俘獲的。

影片中姥爺的形象感人至深。一個普通的中國老人,善良,慈愛,樸素,承擔起了獨自撫育小外孫女的責任。孩子的雙親遠在邊疆,音訊隔絕,老人又當爹又當娘,兩種角色都十分艱難,更何況這是一個備受外界歧視、內心極其敏感的女孩,他的苦心呵護怎一個愁字了得。小蘭的體操夢是片中的重要情節,我們看到,姥爺為此如何費盡心力,包括給小蘭自製單槓和手縫運動衫,但始終改變不了小蘭在體校被列為編外的命運。最後,小蘭不堪屈辱,放棄了體操夢,而當她在姥爺自製的單槓上扮笑臉,學狗叫貓叫,做各種孩子氣的動作,試圖逗病重的姥爺高興時,姥爺已經毫無反應,就在她學鳥兒飛翔那一瞬間魂飛天上了。看到這一幕,我再也克制不住淚水了。我也理解了作者為何取這樣一個似乎有點兒陰森的片名,這一份親情的份量太重太重,如果我有這樣一個姥爺,「天上見」也會是我的熱切期望。同時,姥爺說好人死後到天上,這個片名也表達了像姥爺那樣做一輩子好人的信念。

這是一部自傳色彩濃厚的電影,我們在小蘭身上可以認出作者的童年。每當遭受痛苦時,小蘭就躲進櫃子裡,抱著她的洋娃娃傾訴心事,沉入幻想。雯麗告訴我,這個洋娃娃是她小時候唯一的玩具,她爸爸替她保存下來了,影片裡用的是原物。這真是奇妙,在這個洋娃娃身上,光陰停止,歲月回轉,片中的小蘭分明就是童年的雯麗。雯麗向媒體坦言,她小時候就是一個憂鬱、孤獨的孩子,近乎自閉,愛幻想,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直到三十歲後才從童年狀態裡走出來。我覺得,準確的說法是又走出又沒有走出。作為一個演員,她要拍戲和參加必要的公共活動,沒法自閉下去了。但是,童年顯示和形成的內向性格不會根本改變,這種性格帶來的收穫更不會輕易失去。一個性格內向的人,是更容易朝內心深刻和細膩的方向發展的,也是更能與外部世界裡的沉浮榮辱保持距離的,這部影片是一個證明,雯麗在成名後的依然本色、低調也是一個證明。那個充滿愛和創傷的童年仍然活在她的身上,愛和創傷都變成了財富,使她的藝術既是溫暖的,又是有深度的。

今天的電影市場充斥著刺激眼球的大片和娛樂化的小片,其中無奇不有,唯獨缺少真實的生活。真實的生活原是平凡的,而把平凡的生活寫好其實是最難的。這正是這部影片既感人又發人深省的原因。人們吃慣了大餐和快餐,在這個時候,雯麗端給了我們一桌清爽的家常菜,我們如同回到了久違的家,重溫童年和親情,重新發現了平凡生活的價值。

據說雯麗表示,她接下來要繼續演戲了,不會輕易再拍片。但是,我相信,無論作為演員,還是作為導演,她前面都還有長長的路要走,她是能走得很遠的。

2010.4

小資也大器

——為曾瓊寫的序

我和曾瓊是二十年的老朋友了。第一次見她,在越勝的沙龍裡,當時眼前一亮,心中一驚,真是一個美人兒啊。她的美,是那種清純的美,越勝貼切地稱她為幽谷百合。這朵百合剛從幽谷來到都市,稚氣未脫,楚楚動人,卻已名花有主,總是雙雙出現在朋友們面前。聚會的場合,我們這些學子高談闊論、唇槍舌劍,她在一旁靜靜地聽,從不吱聲。我不知道的是,這些傾聽對她的一生至關重要,在她心中醞釀了一種根本的變化。日後,回憶起那段日子,她對我說,那是她一生中最幸福的時光,以後不會再有了,說得我滿心淒楚。受過北京80年代精神洗禮的人,從此就擁有了一份共同的記憶,彷彿成了親人。

曾瓊後來的個人生活經歷了一些曲折。情海顛簸,愛慕者如潮,卻沒有一處是心中的港灣,乃是美女常見的命運。那些日子裡,我是她的一個傾聽者。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嬌弱的女子,這時我發現了她的堅定,絕不肯為了利益而放棄愛情至上的原則。一直以為,她是一個很小資味兒的女人,這時我發現小資豈止是她的味兒,簡直深入她的骨髓,是她的世界觀和信仰。一個僅僅小資味兒的女人,不過是泡泡酒吧、玩玩情調罷了,而她對情調、情趣、情致的追求極其認真,這些似乎虛無縹緲的東西成了她的愛情觀和生活觀的基石。

再後來呢,光陰荏苒,各人過著自己的日子,只是偶爾相逢而已。最近一次見面,已是五年前了,彼此仍是歡快而不隔膜。我們聊往事和見聞,她比從前開朗健談了許多,敘事論人頗生動,常有俏皮之言和精彩之論。這個曾瓊已不是我記憶中的那個小資,閱歷使她有了一種深度。佩服之下,當時我曾建議她寫作。

其實曾瓊一定早就在寫作了。一個精神層面的小資,把心靈感受看得比什麼都重要,不寫作怎麼可能?近幾年來,她開始經常在網上發表自己的文字,而現在,這些文字的結集擺在了我的面前。我看了其中的若干篇,很喜歡。她走了許多國家和地方,所到之處,觸景生情,而她很善於捕捉景物與心情的這種微妙的交融關係,把它們細緻地描繪出來。她的基本情調仍是精緻、憂鬱、惆悵,但又常常透出一種尖銳和達觀。我從她身上再一次看到,一個人是可以因為太敏感而走向渾厚、因為太細膩而走向廣闊的,情的窄門可能正是悟的入口。作為一個證據,我引用本書中她的一段文字來結束我的這篇短序。汶川地震發生後,這個川妹子用園藝排遣心中的哀痛,她這樣解釋自己的行為:

「園藝是一種好的沉默的方式,我們不需要用嘴,只需要手。聽到的,是那些大自然發出的最細微的聲音,鏟子和泥土的摩擦聲,青草斷裂的聲音。這寂靜中往往有波瀾起伏的思緒在腦海裡衝撞,衝撞也是無聲的……植物是最好的哲學和宗教,是最天然和自然的安慰。植物的生命週期,總是比在其他地方更一目瞭然。發芽,出土,開花,凋萎和死亡。一些作物完成了使命,等著被人收割,把空間讓給新的生命。」

這篇文章的題目摘自黑塞的詩:《即使花朵也不倖免》。在無數哀悼地震受難者的文章中,這一篇何等大器。

2009.1

友誼照耀心路

——為越勝《燃燈者》寫

越勝平生最愛有四,曰音樂、書、政治、朋友。把政治列在其中,實在勉強得很,他不過是作為一個草民,只在也只想在台下喊幾聲罷了。朋友聚在一起,他常慷慨評點時局,疾惡如仇。他真正所愛的是正義,但正義乃一抽像名詞,和其餘具體名詞並列未免抵牾,我只好用政治一詞代替。

其實,音樂和書兩樣,他也只想在台下。音樂不用說,不管發燒友到什麼級別,明擺著今生不會做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了。書這一樣有點奇怪,他嗜書如命,又寫得一手好文章,卻總是十二分地牴觸出書,寫了文章傳給朋友一讀,就此了事,從不肯結集出版。在所愛的四樣中,他好像認定自己的位置是第四樣,做音樂的朋友、書的朋友、正義的朋友,在這三樣上都無意登台亮相。

所以,現在他願意出這本書,我甚感驚喜,這個倔頭終於讓了一步。看內容,三篇文章都是寫朋友的,而同時又是通過寫朋友寫了音樂、書、正義,唐克、周輔成等三位分別是他的音樂、書、正義之愛的「燃燈者」即啟蒙人。因此,由這本書,我們看到的既是他對朋友的赤忱之情,也是他的精神生長的心路歷程。

在所寫的三位中,我只和周輔成先生略有交往。1995年,先生到巴黎,我也在那裡,同住越勝家裡。1997年和2000年,我先後兩次隨張雪到朗潤園拜訪先生。2005年,先生出面息訟,我應召去見先生一次。在先生家裡,先生拿出我的書,讚譽有加,我當即慚愧萬分。我出了一些通俗的書,沒有多少學問,一直不敢獻醜,怎麼想得到先生自己買了,還仔細讀了。先生對我厚愛,但在息訟一事上,我拂了他的好意,令他傷悲,我深感歉疚又無奈。先生每次談話,聲如洪鐘,激情澎湃,正氣凜然,哪裡像一個耄耋老人。直到生命最後一息,在先生的血管裡流著的始終是年輕人的熱血。

先生是熱情的,也是寂寞的。最後一次見面,先生贈我一冊書,竟是一個打印的文集,我心中一痛。參加先生的追悼會,看到的場景相當冷清,我心中又一痛。晚年之作無一家出版社肯出,追悼會無一個北大官員肯到場,先生真是寂寞極了。可是,在這樣一個只愛金錢和權力的時代,愛智慧和正義如先生,寂寞就是必然的了,這正是先生的光榮。

哲人已逝,現在讀到《輔成先生》,方知我對先生瞭解得太少太淺。文中引述的先生許多話,何等睿智,何等痛快。我本來是可以有許多親聆教誨的機會的,卻因為疏懶而錯失了。

回到越勝的這本書,最後我想說:既然你已經開了一個頭,索性就繼續下去,從此在出書一事上不要太倔了。我的無私的理由是,好文章就應該讓更多的人讀到,你不能只給我們這幾個老朋友吃偏灶,而對許多你不認識的文化美食家的精神飢餓無動於衷。我的自私的理由是,你的清高給了我們這些文章不如你卻挺樂意出書的人很大壓力,使我們覺得自己像是俗物似的。再那麼倔,於義於情都說不過去吧。

2009.12

心的境界

——周光榮《老東西說》序

今年六月下旬,我應邀到諸暨做講座,在這個江南小城住了一天多,認識了周光榮。周光榮何許人?現任諸暨市委宣傳部副部長、諸暨市文聯主席……可是,我這樣說,等於什麼也沒有說。那麼,讓我從頭說起。

我到達時,已是夜晚,被接到西子賓館。一個中年男子在門口等我,他氣色很好,神情開朗,動作敏捷。進了房間,我看見桌上整整齊齊放著一摞書和幾個小紙袋。他指著那幾個小紙袋一一告訴我,哪是給啾啾(我的女兒)的,哪是給「紅」(我的妻子)的,哪是給我的。我取出看,女兒和妻子的袋裡,是可愛的小飾件,我的袋裡,是我小時候特愛吃而久違了的香榧。一抬頭,發現他正含笑觀察我的反應。他真是一個有情有趣而又細心的人,預謀用這種方式給我一個驚喜。我再看那一摞書,原來都是他的作品,共七種,他是一個多麼勤奮的作家。

現在,周光榮的新作又放在了我的面前。我翻閱了他送我的那幾本書,又讀了這部新稿,覺得這位周老弟不但是我的本家,而且是我的同道,我們有許多共同語言。

周光榮滿五十歲了,這部新作寫的是他到了這個年齡的人生感悟。剛滿五十歲,就自稱「老東西」,我很不贊成。其一,我見到的他,從身體到精神都生氣勃勃,何老之有?其二,我比他大一輪,豈不更成了「老東西」?這是萬萬不可的。不過,且讓他倚小賣老去,我只說一說他的感悟。全書分五輯,分別為修心、閒心、悟心、養心、禪心,可知他的感悟圍繞著一個「心」字。我以為,人活一世,有沒有長進,有沒有覺悟,標準的確就是心的境界。人有一顆心,中年以後,這顆心應該是怎樣的?依據他在本書中的談論,我說一說我認為最重要的幾點。

第一,要有善心。人心有兩種成分,一是利己心,二是同情心,二者都是人的本性。人在年輕時慾望強,容易把自己的利益和成功看得最重要,名利慾望的滿足往往是快樂的主要源泉。隨著年齡增長,同情心應該逐漸佔據上風,更多地從惠及他人的善行中汲取快樂了。在這個意義上,作者說得好:「與人為善,就是與己為善。」與人為善不只表現為物質上的施惠,你對他人的誠懇態度,包括懂得感恩,肯於認錯,都證明了你的善良。善良的人還必定有寬容之心,既容人之短,能原諒,又容人之長,不嫉妒。在我看來,容人之優秀是更難的,對於一個開放社會也是更重要的。

第二,要有閒心。人在年輕時會給自己規定許多目標,安排許多任務,入世是基本的傾向。中年以後,就應該多少有一點出世的心態了。所謂出世,並非純然消極,而是與世間的事務和功利拉開一個距離,活得灑脫一些。用作者打的比方來說,前半生急急地爬山,後半生就不妨慢慢地下山,沿途多看看風景,聽聽鳥叫。我很讚賞他的「人往低處走」的提法,一個人的實力未必表現為在名利山上攀登,真有實力的人還能支配自己的人生走向,適時地退出競賽,省下時間來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享受生命的樂趣。

第三,要有平常心。在本書中,作者經常寫到他出生和度過了青少年的村莊甘溪塢,他提醒自己:「你是這兒的人,你該知足,你該放下架子……」他提醒人們:「我們,都是有從前的人。我們,都要學會披衣細數來時的路。」人到中年以後,也許在社會上取得了一點兒虛名浮利,這時候就應該牢記一無所有的從前。其實,不論城鄉,不論貴賤,誰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不是一條普通的生命?有平常心的人,看己看人都能除去名利的偽飾。

上面所述,是我認為一個人在中年以後應有的心的境界,它們都源自一種看破紅塵名利、回歸生命本質的覺悟。如果人到中年以後仍沒有善心、閒心、平常心會怎樣呢?據說老年人容易變得冷漠、貪婪、自負,這也許就是答案吧。

我在諸暨的那一天多里,周光榮兩次到賓館看我,都是穿越城市急行軍而來,正值炎夏,全身衣衫濕透,冒著熱氣。他每天堅持走三十多里路,風雨無阻,從不間斷,這是他的養身養心之道。我也喜歡長途走路,體會到這不但能健身,而且能讓心趨於單純和安靜。所以,我很樂意響應他在本書中提出的號召:「走自己的路,讓別人去打的吧。」

2007.9

一個老朋友的祝賀

我和林銘述結識於學生時代,是四十年的老朋友了。當年,我讀北大,他讀中央音樂學院,「文化大革命」期間不上課,常在我們的共同好友郭世英家裡相聚。不久,郭世英受迫害去世,我們倆畢業後人分南北,各自經歷了不同的人生顛簸,而彼此的聯繫和友情未嘗中斷。我們有許多珍貴的共同記憶,這些記憶見證了我們青年時代最難忘的一段歲月,其中佈滿郭世英的音容笑貌。

記得未見林銘述時,郭世英向我這樣描繪他:「這個人無論做什麼都會成功的。」見了面,我明白郭世英為什麼這麼說了。我看到的林銘述,精力充沛,才華橫溢,見多識廣,無論談論什麼話題,包括政治、社會、藝術、人生,都興致勃勃,妙趣橫生。我喜歡聽他聊天,那真是一種享受。這是一個對世界和生活滿懷興趣的人,是的,在他的前方有太多的可能性,有太多成功的機會。

一個人興趣太廣泛,就有精力太分散的危險,似乎又不利於成功。在很長時間裡,林銘述從事過不同的職業,他彷彿一直在尋找自己的位置,一種能把眾多興趣和才能最佳結合起來的事業。事實上,人在尋找的時候往往是盲目的,不知道自己要找的東西在哪裡。近些年裡,一開始好像純屬偶然,他搞起了建築攝影,一發而不可收,癡迷於斯,作品迅速獲得了業內的高度讚譽。物有其時,命運之神冥冥中自有其安排,林銘述恍然大悟,原來歸宿在這裡,就是「做一個凝固音樂的演奏者」。

我相信林銘述的判斷,這是他的藝術家本能在對他說話。他的藝術積累中的三個似乎分離的因素——建築世家的熏陶,專業的音樂功底,執著的攝影愛好——在建築攝影中融合成了一體。其中,音樂素養的作用非同小可。作為一個音樂家,「建築是凝固的音樂」對他來說不只是一句名言,更是真切的體驗。他熟知聲音在時間中的比例之美,從而能夠敏銳地捕捉建築在空間中相似的比例之美。看他的作品,我們彷彿真的感受到建築具有一種音樂性,從構圖和色彩的安排中聽到了旋律、節奏、和聲。建築物是樂譜,而他是一位演奏的高手,在演奏時注入了自己的理解、想像和情感,因此即使拍攝同一座建築物,也能呈現出不同的意義指向和審美效果。得益於音樂,他還使建築獲得了本來不具有的表達心情的功能,作品富有親切的人情味。此外,我非常喜歡的一點是,他與觀念攝影無染,拍攝建築物常有出人意料的獨特的角度,卻絲毫不刻意另類,畫面新穎而仍然很美。

四十年前剛認識林銘述時,他大約才開始玩攝影,但拍出的照片已經讓我驚為大師了,看到他拍的一組江南水鄉,無知的我第一次折服於攝影的藝術魅力。四十年過去了,我對攝影依然無知,其實沒有資格來評論他現在的作品。我真正想說的話是,作為一個老朋友,我由衷地為林銘述感到高興。

2008.8

書店是他的教堂

——為楊一開辦重慶經典書店十週年寫

人是不容易滿足的。

有一種人,衣食居無憂,他仍不滿足,要賺更多的錢。在衣食居極盡奢侈之後,他還是不滿足,要賺更多更多的錢,但不知道拿賺來的錢做什麼了,於是就賭博、吸毒、養情婦。

還有一種人,衣食居也無憂了,並且也賺了一些錢,他同樣不滿足。不過,他心中有理想,便開始為了心中的理想折騰賺來的錢,於是就建教堂、辦義學、捐醫院。

楊一屬於這後一種人。不過,他沒有建教堂、辦義學、捐醫院,他是開書店,書店就是他的教堂、義學、醫院,他通過書店來傳播信仰、知識和善良。

楊一曾經是一個「壞」孩子。上初中時,他酷愛打架,無法無天,功課一塌糊塗。有一天,做中學教師的母親帶他走進學校圖書室,面對一排排滿架的書,他被鎮住了,突然發現了一個神聖的世界。這個瞬間徹底改變了他,他從此「改邪歸正」,變成了一個酷愛讀書的優秀生。

兩年前楊一對我說的這個經歷給我印象至深,使我明白了他開書店的衷心。大學畢業後,他下海做房地產,炒股,積累了資金,然後把資金都投在了書店上。他開的是名副其實的「經典書店」,作為一個真正的愛書人,他進貨很挑剔,主要銷售經典和嚴肅人文書籍。這樣辦書店當然不易賺錢,但他心安理得。我去過他的書店,滿堂好書,許多年輕人埋頭看書,氛圍典雅而溫馨,這裡已成為重慶愛書人的家園。

我相信,在重慶經典書店開辦十年後的今天,楊一的心情一定是歡欣而平靜的,因為他在做他最喜歡做的事,這件事給他帶來的不是財運,而是比財運好得多的東西,即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

2008.4

保存原生態的歷史

——任丘電視台和廣播台二十年獲獎作品集序言

一個月前,一位女子來到北京,苦苦尋找四天之久,終於找到了我。她是河北任丘市電視台的編輯。市廣電局為了慶祝任丘電視台和廣播台成立二十週年,決定把兩台二十年獲獎節目的文字稿彙編出版,希望我為之作序。她本人是我的一個熱忱讀者,還激動地敘說了讀我的書的感受。面對她的激情表達,我既感動又羞愧,不知說什麼好。當然,作序的任務是一定要接受下來的了。

任丘是一個縣級市,全國的縣級市不下數百個吧。每個縣級市都有電視台和廣播台,逢重大週年都要慶祝的吧。然而,任丘的慶祝方式相當特別,不是熱鬧一番了事,而是花大力氣搜集、復原、整理基本的歷史資料,然後用正式出版物的形式把它們保存下來。中國的基層單位,領導和人員的變動是常態,資料的散落幾乎是必然的,可知做這件事有很大的難度。一個縣級市的電視台和廣播台有如此強烈的歷史意識和責任心,我覺得十分難能可貴。毫無疑問,比起搞一些場面性的或娛樂性的慶祝活動來,這樣的方式才是真正有紀念意義的。舉行任何一種紀念性的慶典,內在的理由是對歷史的尊重,因此,搶救和保存原始歷史資料是首先應該做的工作。我相信,這樣一本書的出版,不但對任丘電視台和廣播台是有價值的,而且對整個任丘市也是有價值的,將來續修任丘地方志的時候,它會是一份寶貴的參考。

我認真翻閱了書稿,更加堅信我的上述判斷是有道理的。我的眼前徐徐展開了二十年來任丘的歷史畫卷,內容豐富而生動。所報道的事情,既有地方的重大事件和活動,也有百姓的日常生活。所報道的對象,包括了社會的各個階層,有政府官員、企業家、藝術家、先進人物,也有普通的農民、漁民、民辦教師、下崗職工、貧苦兒童。任丘的記者們是敬業的,也是敏銳的,捕捉到了許多珍貴的鏡頭,給我們講述了生活中的一個個故事,有的可歌可泣,有的驚心動魄,有的令人悲傷,有的發人深省。這些文字稿都保持了原來的面貌,編者沒有用現在的眼光去修改它們,每一篇皆打著節目製作時期的時代烙印,讓我們看到了真實的歷史場景和原生態的眾生相。

從本書散發著濃厚鄉土氣息的文字中,我還感受到了任丘人對家鄉的無比熱愛。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確是值得自豪的。任丘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因西漢守將任丘得名,迄今已兩千餘年,誕生了包括神醫扁鵲在內的許多歷史名人。最令任丘人感到驕傲的是華北明珠白洋澱,白洋澱最負盛名的景觀千里堤就在任丘境內,登堤望澱,紅蓮綠葦,水天一色,風景秀麗而又壯闊。孫犁作品中清新優美的白描早已使我對白洋澱神往之至,而本書中的實地報道又向我展現了水鄉的一幅幅風情畫,讓我看到了出汕、放鷹、捕魚等生動場景,更加真切地領略了白洋澱的魅力。我注意到書中報道了好幾位畫家,其創作的題材皆是白洋澱的景物。任丘出畫家,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孕育了藝術的才華。不過,白洋澱令任丘人驕傲,也令任丘人擔憂,由於用水無度和污染,白洋澱不止一次出現乾涸和大批死魚的現象,記者們及時進行了現場報道。愛護白洋澱,保護自然環境,是人民的良知發出的呼聲。

二十年的結集,書寫了相當長久的一段歷史,但又僅僅是一個開端。我希望,任丘電視台和廣播台把這個好開端延續下去,使之成為一種制度。我還希望,有更多的基層部門和單位也這樣做,注重本部門本單位歷史資料的保存和整理。中華民族是世界上最重視記錄歷史的民族,記錄歷史是中國最偉大的傳統之一。自周朝開始,政府就設史官,隨時如實記錄所發生的事件。自漢朝開始,國家定期修史已是傳統。其後,地方修地方志,家族修家譜,也逐漸成為傳統。我們應該保持這個偉大傳統,不要讓它中斷。在這方面,基層原始資料的保存和整理有其特殊的價值,能夠為各個時期的歷史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本和解讀。

2008.12

閒情的份量

——《閒情的份量》自序

迄今為止,關於中國古典作品,我所寫的文字很少,幾乎都集中在這本書裡了。我的專業是西方哲學,長期以來讀得最多的也是西方人文著作和文學作品。我當然知道,中國的經史子集中也有許多珍寶,一直想系統地讀一讀,挑出喜歡的作家和作品,寫一寫我的理解和感受。然而,因為精力所限,這個計劃不斷地往後推延。現在出版社來索稿,我暫時只拿得出這一點兒可憐的東西,真是非常慚愧。

本書由以下三個部分組成——

第一部分品宋詞,是我2007年為《中國唐宋名篇音樂朗誦會·宋人絃歌》所寫的序和台詞。這一台節目由北京驅動文化傳媒有限公司出品,在全國各地演了許多場,很受歡迎。篇目和輯題是該公司的老總錢程擬定的,我只做了少量修改和補充。錢程與我素昧平生,他熱愛文學,在困境中以宋詞自娛,醞釀了這一台節目,托人捎信給我,期望我承擔相關的文字工作。我被他的誠意所感動,勉為其難,應了下來。我在中學時就非常喜歡宋詞,借此機會得以重溫,並把自己的體會寫了出來。

第二部分品元曲,寫作的由頭也純屬偶然。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我的朋友王菱做一套古典韻文「新賞」的書,元曲部分無人寫,找到了我。與上述品宋詞不同,這一部分的篇目是我自己選定的,而評論的文字則不著眼於文學,多是隨想式的借題發揮。如此成一冊小書,原題《斷腸人在天涯——元代愛情人生散曲新賞》,由四川人民出版社於1992年出版。這本小書在市場上早已絕跡,就讓它在這裡再獻一回丑。

第三部分是若干篇談中國古代學者文人的舊作,曾經收在我的不同集子裡,現在匯到了一起。其中,談阮籍、袁宏道的兩篇稍長,也比較系統一些,而談孔子、韓愈、蘇軾、玄奘的諸篇都只是小隨筆。盤點的結果讓我自己很吃驚,存貨竟這樣少,對於我鍾愛的莊子、陶淵明、李白、王陽明等人,我怎麼會沒有寫任何文字。

在中國文人身上,從來有勵志和閒情兩面。勵志,就是經世濟用,追求功名,為儒家所推崇。閒情,就是逍遙自在,超脫功名,為道家所提倡。不過,這只是相對而言,即使在儒家始祖孔子身上,我也看到了閒情的一面。我發現,我所欣賞的古典作家和作品,往往是閒情這一面特別突出的。宋詞和元曲謳歌男歡女愛,阮籍、陶淵明、袁宏道、李白、蘇軾縱情山水,我從中看到的是對生命本體的熱愛和對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人生最寶貴的價值豈不就在於此?對閒情不可等閒視之,它是中國特色的人性的解放,性靈的表達,在中國文化傳統和中國文人生活中所佔的份量很重很重。只有勵志,沒有閒情,中國文人真不知會成為怎樣的俗物。所以,我用「閒情的份量」做書名,來概括我品評中國古典作品的視角。

2008.9

誠實和超脫

——《歲月與性情》二版序

我的書一向是很安靜地走向讀者的,唯有這一本似乎是一個例外。初版之時,始則招來了媒體的一陣喧嘩,繼而又給我惹來了一場官司。它本來也是一本安靜的書,卻因為圍繞著它的噪音而不得安寧了。四年半後的今天,這些噪音皆已沉寂,我把它重新出版,相信它可以在一種於它合宜的氛圍中與讀者見面了。

本書初版之時,一位朋友對我說了兩句話。第一句是:這本書出晚了。第二句是:這本書出早了。他的意思是:中國早該有這樣的書了,但是中國現在仍缺少懂它的讀者。當時,面對眾聲喧嘩,我覺得他說得有理。有一個人在這裡嚴肅地反思自己的經歷,大家卻只盯著其中的所謂隱私起哄。我的感覺是,我完全走錯了地方,原以為是去和朋友談心,聽見了哄笑,才發現自己是走進了一個大娛樂場。在這個娛樂化的時代,人們不能容忍嚴肅,非把嚴肅化為娛樂不可,如果做不到,就乾脆把戲侮嚴肅當作一種娛樂。好在媒體是不會在某一個話題上長久停留的,它必須不斷製造新的熱鬧方可生存,從而使任何目標物都不會被糾纏得太久。我自己得到的教訓是,不管出版方多麼熱情,我都不要接受用暢銷書的方式做我的書,那樣幾乎必然會使它走錯地方,走到不相干的人群中去。

其實,對於人們所認為的那些隱私,我自己完全不覺得是什麼隱私。比如性覺醒的風暴,哪個男孩沒有經歷過啊,當我事隔幾十年回看這個在風暴中痛苦掙扎的男孩時,我的確覺得他不是周國平,而是世界上所有的男孩。男孩成長中一個如此普遍、如此重要的事情,我們為什麼不去正視它、認識它,反而要忌諱?不止一位母親因為書中的這個內容誠摯地向我道謝,感謝我幫助她們懂得了自己的孩子,她們的反應使我足可以藐視那些無知的起哄了。

又比如書中對情愛經歷的反思,輿論一時為之嘩然。這個時代真是奇怪,人們容忍甚至欣賞一夜情、泡妞、養情婦等,可是,倘若你在情愛上認真,婚姻有過挫折,人們就叫嚷起來了,從道德上來評判你了。人們樂意聽艷聞和風流故事,卻忌諱你做誠實的自我解剖。有一些人(女性居多)表示對我失望,是因為她們原先把我想像成一個哲人,而哲人似乎應該是只有靈魂、沒有肉體的,現在發現我也有肉體,甚至還有過婚變,於是感到震驚。她們原先是把我看錯了,我的確不是一個抽像的哲人,而是一個有七情六慾的普通男人,對此我深感抱歉。還有一些人(男性居多)責備我作為一個學者,本應該好好做學問,不該拿自己的私生活做文章。我要告訴這些正經的人,所謂私生活是我生命中最重要的財富,如果為了當學者必須放棄它們,不許把它們變成一種精神產品,我就不當學者好了。對於我來說,有比學問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生活本身。其實,做學問首先也是我的一種私生活,即一種個人的精神生活,如果它僅僅是公生活,我完全可以不做。

如果我是一個讀者,我會認為,知道一個叫周國平的人自幼及長經歷了一些什麼事,這沒有絲毫意義。如果這本書中的確有一些對於讀者有價值的東西,那肯定不是這個周國平的任何具體經歷,而應該是他對於自己經歷的態度,那是任何一個讀者都可以採取的。我自己認為,這種態度有兩個要點。一是盡可能地誠實,正視自己的任何經歷,尤其是不愉快的經歷,把經歷當作人生的寶貴財富。二是盡可能地超脫,從自己的經歷中跳出來,站在一個比較高的位置上看它們,把自己當作認識人性的標本。我相信,無論誰用這樣既誠實又超脫的眼光看自己,他的眼光就會變得既深刻又寬容,在這樣的眼光下,一切外部經歷都可以轉化成心靈的財富,一切隱私都可以還原成普遍的人性現象。

作為中國社會近幾十年巨大變遷的親歷者,我從自己的個人視角出發,對不同時期的時代實景也做了比較詳盡的描述。其中,第二部《北大歲月》描述了「文化大革命」前和「文化大革命」中的思想文化專制,第三部《農村十年》描述了「文化大革命」後期的中國農村,第四部《走在路上》描述了改革初期的解凍。我只寫我看到的實景以及與之關聯的個人命運和心境,不用今天的理論去規範它們,在眾多的集體回顧中,這或許另有一種價值吧。

我在《北大歲月》中寫郭世英時涉及一個人,因此惹來了官司。在寫作時,我已估計到可能惹麻煩,為了對亡友和歷史負責,仍決定說出自己所知道的情況。這場官司若從原告在媒體上宣佈算起,到二審結案,持續了兩年多,我為此耗費了許多精力,但並不後悔。主要的收穫倒不是我勝訴了,而是在這個過程中,在世的當事人包括原告本人都發表了大量陳述,互相參證,使得事情的真相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清楚。在本書中,對相關事情的記述基本準確,且不是重點內容,我就既不做修改,也不做補充了。排除了官司的干擾,對本書這些章節的閱讀會更加純粹。

多位讀者指出,第四部的內容跳躍、斷裂、繁簡失衡,不像前三部那樣有正確的節奏,讀起來也不如前面有快感。他們的批評是對的,這也是我自己的感覺。這一部肯定是要重寫的,不過不是在現在,今後適當的時候,也許會把它獨立出來,專寫一本書敘述1978年後的歷程。

在本書香港三聯版的自序中,我曾表示:我的作品從來僅僅是訴諸那些獨立的讀者的,我也僅僅看重他們的反應。我所說的獨立的讀者,是指那些不受媒體和輿論左右的人,他們只用自己的頭腦和心來閱讀。隨著圍繞本書初版的噪音逐漸平息,我越來越多地聽到了他們的聲音,包括讚賞和理解,也包括認真的批評。我向他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2008.12

愛的五重奏

——《愛的五重奏》序

本書是我談女人、性、愛情、婚姻、孩子的幾乎全部文字的彙編。四年前,曾以《永恆之女性》為書名,由華僑出版社出版。現在,那個老版本的合同已期滿,我做了若干增補,把這個新版本交給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為了區別於老版本,書名也做了改變。

《愛的五重奏》是一個合適的書名,涵蓋了全書的五個話題。我一向認為,女人在愛的音樂中佔據著中心的位置,就像是鋼琴五重奏中的鋼琴。同時,在相愛的男女之間,性、愛情、婚姻、孩子是一個也不能少的,合起來才是完整的愛的音樂。所以,這個書名又是我的性愛觀的一種表達。

我把我的祝福隨這個新版本一起送出,祝願天下有情人性事歡洽,愛情深篤,婚姻美滿,孩子無比可愛。

2010.7

哲學與藝術的對話

——《花非花》序

我和王小慧多年的一個心願,現在終於了結了。

事情的緣起是在七年前,一家出版社的編輯來找我,計劃出版小慧的攝影集,想請我寫一點文字。我讀了她的自傳《我的視覺日記》,翻閱了此前她出版的幾冊攝影集,驚訝於她的傳奇般的經歷和藝術上的成就,欣然接受了這項合作。

這是我和小慧相識的開始。此後不久,我們見了面。我們商定,做這本書的方式是,由我設計全書的結構和標題,在每個標題下,我們倆各寫一點文字,配上她的攝影作品。此後,我便抽空做這件事,幾個月後基本完成了我這方面的工作。小慧是一個在全世界飛來飛去的忙人,她的文字姍姍來遲,當終於來到之時,原先約稿的那家出版社已久無音訊,而我自己也忙,事情就擱下了。於是,這個最初的稿子便在兩人的電腦裡冬眠。不過,我們合作出書的心願從未改變,每次見面都會談及,希望找一個兩人都有空的時間把書稿討論一下。

2009年5月,我到上海出差,兩人終於都下了決心,我延長逗留的時間,她放下手裡的工作,我們好好聊一聊。四天之中,聊了總有二十來個小時吧,聊的結果是把最初的稿子給顛覆掉了。原來的設計是圖配文,那個結構已經完全容納不下談話的豐富內容,因此,最後的定稿只保留了初稿的大框架和若干文字,主體部分則是我們的對話。所談話題相當廣泛,涉及對人性、人生、藝術、社會各個方面的看法,但是,讀者不難看出,小慧是這場戲的主角,整個對話是圍繞她的人生歷程和藝術歷程展開的。這正是我心中的定位,我基本上把自己放在一個採訪者的位置上,引她說出隱藏在她的作品背後的故事和思考。

和小慧敘談是十分愉快的。她美麗、優雅,坐在我面前娓娓而談,而我更多的是傾聽。通過敘談,我覺得自己對她有了深入得多的瞭解。在此之前,我對她的印象主要是兩點。其一,因為她的美貌、風度和經歷,她是以一個明星藝術家的形象呈現在公眾面前的。其二,她還有公眾看不見的另一面,幾乎是一個苦行僧般的工作狂,把自己的全部生命都撲在了藝術創作上。當代中國大約沒有一個女藝術家像她那樣,台上的靚麗風光和台下的拚命苦幹有如此大的反差。在談話中,我試圖解構她的明星形象,尋找她的穿了紅舞鞋般永遠停不下來的藝術追求的隱秘根源。我好像找到了。請讀者留意本書中的《故事篇》,小慧在其中栩栩如生地講述了她的鮮為人知的童年經歷。我們看到,一方面,這個美女在早年也經受了時代的許多磨難,另一方面,她的藝術本能在磨難中仍然壓制不住地蓬勃生長。並不是因為她多麼堅強,只因為她太耽於幻想了,以至於連苦難也化作了幻想的素材,不再能夠真正把她挫傷。一個靠幻想來間隔苦難的小姑娘,長大了成為一個以追夢為終生事業的藝術家,應該說是順理成章的。質言之,她是一個天生富有太充足的藝術能量的人,她的一個人彷彿有九條命的過人精力,她的形式多樣的無邊界的創作活動,她的不斷超越自己的新的藝術嘗試,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釋。

小慧有一個非常可愛的媽媽,小慧愛幻想的天性一定是得自她的遺傳。徐慧林阿姨一生歷盡坎坷,卻依然理想主義到了天真的地步,可見她有一顆多麼單純的心。我曾和她通信,她的信洋溢著對精神事物的激情,哪裡像出自一個耄耋老人之手。令我意外的是,她還異常喜歡我的書,而且評論精當,是一種真誠但並不盲目的偏愛。知道小慧和我合作出書的計劃以後,她年復一年地盼望它實現,世上不會有人比她更加期待本書的問世了。現在終於能把本書獻給她,這是一件多麼高興的事。

在小慧的攝影作品中,花是經常的題材,但她拍出的不是植物學的花,不是園藝學的花,總之不是作為物質對象的花。「花非花」——這是藝術家的一個發現,與哲學家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殊途而同歸。那麼,這本哲學與藝術的對話錄用《花非花》做書名,不是很合適嗎?

小慧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在創作任何一個作品時,從總體構想到每個細節都精益求精,對本書也是如此。在我根據錄音稿整理出初稿之後,她花了大量工夫修訂文字,配照片,並且親自設計封面和版式。我從這次合作中受教益甚多,謝謝小慧。

2010.12

不安和感激

——《寶貝,寶貝》新書發佈會的感想

1月9日下午,鳳凰出版集團在北京長城飯店舉辦了《寶貝,寶貝》新書發佈會。我的心情可以用兩個詞概括:不安和感激。

我不安,是因為生平頭一回,出一本書弄出這麼大動靜。以前出書不少,從沒開過發佈會,也不願意開。這次同意開,實在是情理難卻。鳳凰聯動對這本書做了比較大的投資,並且是在沒有看到書稿一個字的情形下就簽約的,頗可愛,我不肯配合做宣傳,就未免可惡了。

我一向認為,我只應該安靜地寫作,寫完後,我的事就完了,以後的事由出版商去做,我不要摻和。人家告訴我,在這個市場和媒體主宰書業的時代,我的想法太過時了。看現在書賣得好的作家,哪個不是媒體上的活躍人物?這當然也有道理。但是,我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適合做這樣的人物。所以,以後恐怕還是走自己的老路,安靜地寫作,少拋頭露面。

我感激,是因為這樣一個我自己深感不安的場合,我的許多好朋友到場祝賀了。其中,我特別感謝蔣雯麗的出席和發言。別的朋友是經常見面的,雯麗不同,我和她見面並不多。一直以來,我敬佩她的才華和個性,但只是遠遠地關注和欣賞。她是大明星,一定非常忙,我不該打擾她。讓我感動的是,一接到邀請,她立刻痛快地答應了。為此我也要好好謝雯娟,雯娟是雯麗的領導,雯麗的工作是由雯娟安排的。雯麗有一個要求:週六週日在家陪孩子,不給她安排工作。9日是週六,但雯娟還是給她安排了這個工作,給我開了後門,讓雯麗加了班。謝謝可愛的蔣家兩姐妹。

俏江南張蘭是我們一家非常熟的朋友,她是看著我的女兒長大的,書中寫到了她和啾啾一起玩的情景。在會上,她做了熱情洋溢的發言。謝謝阿蘭。

劇雪在會上朗誦了書中的片段。朗誦前,她告訴大家,多年前的一次簽售,她排在隊伍裡,輪到她時,她請我在書上寫一句話,我寫的是「與命運結伴而行」,這句話陪她走到了今天。我聞言感動又慚愧。我妻子曾嘲笑我,別人簽售,和讀者談笑風生,我簽售,只是埋頭苦幹。這使我錯失了多年前與劇雪相識的機會,現在終於補上了。謝謝劇雪。

我感謝到場和未到場的每一位朋友,是你們一直在豐富我的生活和鼓勵我的寫作。在這本敘述女兒成長經歷的書裡,也常常可以看見你們的身影。

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