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命的品質 > 第八輯 小雜感一束 >

第八輯 小雜感一束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權力與人品

權力是人品的試金石,權力的使用最能檢驗出掌權者的人品。惡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折磨和傷害弱者,善人幾乎本能地運用權力造福和幫助弱者,他們都從中獲得了快樂,但這是多麼不同的快樂,體現了多麼不同的人品啊。

像魚那樣游泳

游泳的時候,我把自己想像成一條魚,從來都生活在水中,並將永遠生活在水中,水就是我的生存環境,於是感到從容而愉快。相反,如果總記著自己是一個人,現在是在鍛煉身體,必須游完多少米,游泳就成為一件艱苦而無趣的事了。

朋友是舊衣服

某哲人說:朋友如同衣服,會穿舊的,需要時時更新。我的看法正相反:朋友恰好是那少數幾件捨不得換掉的舊衣服。新衣服當然不妨穿一穿,但是,能不能成為朋友,不到穿舊之時是不知道的。總在頻繁更換朋友的人,其實沒有真朋友。

謙和與高傲

我是謙和的——面對一切普通人,因為我也是一個普通人。我又是高傲的——面對那些卑劣的靈魂,因為在人性的水準上,他們無比地低於普通人,理應遭到一切普通人的蔑視,也遭到我的蔑視。世上真有如此卑劣的人,使你感到平等的普世價值對他們是不適用的。

聰明的父母

在幼兒面前,聰明的父母要具備兩種本領。一是不懂裝懂,孩子咿呀學語,說一些不成語言的音節,你聽不明白他的意思,也要裝作懂了,鼓勵他多說話。二是懂裝不懂,你聽懂了孩子的詞不達意的表達,不妨裝作不懂,適當地提問,引導他尋找更準確的表達。

人生的兩大快樂

人生有兩大快樂。一是生命的快樂,例如健康、親情、與自然的交融,這是生命本身的需要得到滿足的快樂。另一是精神的快樂,包括智性、情感和信仰的快樂,這是人的高級屬性得到滿足的快樂。物慾是社會刺激出來的,不是生命本身帶來的,其滿足誠然也是一種快樂,但是,與生命的快樂比,它太淺,與精神的快樂比,它太低。

寫日記的妙用

遇到惡人和令人痛苦之事,寫日記是從痛苦中解脫,這時候你成為一個認識者,與身外遭遇拉開距離,把它們當成了藉以認識人性和社會的材料。遇到可愛之人和可喜之事,寫日記是甜蜜的重溫,是把快樂藏進了心靈的保險箱。在這兩種情況下,都是心靈財富的增長。

好學生的兩種能力

我心目中的好學生具備兩種能力。一是快樂學習的能力,能從學習本身獲得莫大快樂。二是自主學習的能力,善於自己安排自己的學習。這也是我對學校教育的要求,應該使學生第一愛上學習,做知識的戀人,第二學會學習,做知識的主人。相反,如果使學生成了知識的仇人兼僕人,則是教育的最大失敗。

旅伴

在一次長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稱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沒有旅伴,最壞是有一個不稱心的旅伴。

婚姻同樣如此。夫妻恩愛,攜手走人生之旅,當然是最幸運的。如果做不到,獨身前行,雖然孤單,卻也清靜,不算什麼大不幸。最不幸的是兩人明明彼此厭煩,偏要朝夕相處,把一個沒有愛情的婚姻維持到底。

爭什麼

人世間的爭奪,往往集中在物質財富的追求上。物質的東西,多一些自然好,少一些也沒什麼,能保證基本生存就行。對精神財富的追求,人與人之間不存在衝突,一個人的富有絕不會導致另一個人的貧困。

由此可見,人世間的東西,有一半是不值得爭的,另一半是不需要爭的。所以,爭什麼!

順其自然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支配不了的,比如運氣和機會、輿論和毀譽,那就不去管它們,順其自然吧。

世上有一些東西,是你自己可以支配的,比如興趣和志向、處世和做人,那就在這些方面好好地努力,至於努力的結果是什麼,也順其自然吧。

閱讀和寫作

以為閱讀只是學者的事,寫作只是作家的事,這是極大的誤解。閱讀是與大師的靈魂交談,寫作是與自己的靈魂交談,二者都是精神生活的方式。本真意義的閱讀和寫作是非職業的,屬於每一個關注靈魂的人,職業化是一種異化。

金錢的最大好處

貧窮剝奪人的自由,迫使人為金錢而工作,因為錢意味著生存。金錢的最大好處是使人擺脫貧窮的逼迫,在金錢面前獲得自由。也就是說,不必為金錢而工作了,可以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了。

可是,倘若一個人只喜歡錢,有了錢仍然只為金錢而工作,怎麼樣呢?他更不自由了,在金錢面前他永無解放之日了。

物質上的貧民,錢越少,越受金錢的奴役;精神上的貧民,錢越多,越受金錢的奴役。

平庸的暢銷書

看媒體排行榜推出的一批批暢銷書,我感到悲哀,又感到無奈。今天人們都在用如此沒有營養的食物喂自己的心靈嗎?在這個沒有大師的時代,媒體已經成為人們的精神導師了嗎?

然而,不要去苛責那些生產平庸暢銷書的作者,也不要去苛責那些消費平庸暢銷書的大眾,因為他們都是媒體的產兒。

更不要去苛責媒體製造了這樣的作者和大眾,因為這是它的生存手段。

超越世俗信仰

托爾斯泰說:「少數人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有了,多數人也需要一個上帝,因為他們除了上帝什麼都沒有。」少數人和多數人,指富人和窮人。此話的意思是:上帝對於富人是最後的奢侈品,對於窮人是唯一的安慰。這是對世俗信仰的諷刺。

有真信仰者既不屬於少數人,也不屬於多數人,是超越於富人和窮人的區分的。對於他們來說,如果沒有上帝,有什麼都是空的,如果有上帝,什麼都沒有也無妨。當然,這裡的「上帝」不是狹義的,而是廣義的,指生命的精神意義。

看民族文化的立場

看任何事物,必須跳出這個事物,站在比較高的位置上,有廣闊的視野,才看得清它的全貌。看民族文化也是如此。站在本民族的立場上看本民族文化,必定分不清精華和糟粕。只有站在世界和人性的立場上,才能看清本民族文化中哪些是具有普世價值的精華,哪些是違背人性的糟粕。

弱點和缺憾

人皆有弱點,有弱點才是真實的人性。那種自己認為沒有弱點的人,一定是淺薄的人。那種眾人認為沒有弱點的人,多半是虛偽的人。

人生皆有缺憾,有缺憾才是真實的人生。那種看不見人生缺憾的人,或者是幼稚的,或者是麻木的,或者是自欺的。

正是在弱點和缺憾中,在對弱點的寬容和對缺憾的接受中,人幸福地生活著。

遭遇不義

那人對你做了一件不義的事,你為此痛苦了。這完全可以理解,但請適可而止。你想一想,世上有不義的人,這是你無法改變的,為你不能支配的別人的品德而痛苦是不理智的。你還想一想,不義的人一定會做不義的事,只是這件不義的事碰巧落在你頭上罷了。你這樣想,就會超越個人恩怨,把你的遭遇當作認識人性和社會的材料,在與不義作鬥爭時心境也會光明磊落得多。

職業和事業

你做一項工作,只是為了謀生,對它並不喜歡,這項工作就只是你的職業。你做一項工作,只是因為喜歡,並不在乎它能否帶來利益,這項工作就是你的事業。

最理想的情形是,事業和職業一致,做喜歡的事並能以之謀生。其次好的是,二者分離,業餘做喜歡的事。最糟糕的是,根本沒有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

現在許多年輕人對職業不滿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給了他們選擇的自由,他們只有一個標準,除了掙錢多一些,謀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要什麼了。

哲人

一個人有能力做神,卻生而為人,他就成為了哲人。

蘇格拉底說:「我知道我一無所知。」他心中有神的全知,所以知道人歸根到底是無知的,別的人卻把人的一知半解當成了全知。

心中有完美,同時又把不完美作為人的命運承受下來,這就是哲人。

長處和短處

每一個人的長處和短處是同一枚錢幣的兩面,就看你把哪一面翻出來。換一種說法,就每一個人的潛質而言,本無所謂短長,短長是運用的結果,用得好就是長處,用得不好就成了短處。

性格也是如此,本身無所謂優劣,就看你用得好不好。所以,在各種性格類型的人裡面,都有成大事者,也都有一事無成者。

對忙的警惕

在今天的世界上,大家都很忙,我似乎也不例外。但是,對於忙,我始終有一種警惕。我確立了兩個界限:第一要忙得愉快,只為自己真正喜歡的事忙,第二要忙得有分寸,做多麼喜歡的事也不讓自己忙昏了頭。其實,正是做自己喜歡的事,更應該從容,心靈是清明而活潑的,才會把事情做好,也才能享受做事的快樂。

人生道路的內和外

人生的道路分內外兩個方面。外在方面是一個人的外部經歷,它是有形的,可以簡化為一張履歷表,標示出了曾經的職業、地位、榮譽等。內在方面是一個人的心路歷程,它是無形的,生命的感悟、情感的體驗、理想的追求,這些都是履歷表反映不了的。

我的看法是,儘管如此,內在方面比外在方面重要得多,它是一個人的人生道路的本質部分。我還認為,外在方面往往由命運、時代、環境、機遇決定,自己沒有多少選擇的主動權,在盡力而為之後,不妨順其自然,而把主要努力投注於自己可以支配的內在方面。

衡量職業好壞的標準

職業的好壞是因人而異的。所謂好,就是適合於自己。那麼,怎麼確定一個職業是否適合於自己呢?我認為應該符合三個條件:一、有強烈的興趣,真正喜歡,甚至到了不給錢也一定要做的程度;二、有明晰的意義感,確信自己的生命價值借此得到了實現;三、當然,最好還能夠靠它養活自己。

相遇是一種緣

人與人的相遇,是人生的基本境遇。愛情,一對男女原本素不相識,忽然生死相依,成了一家人,這是相遇。親情,一個生命投胎到一個人家,把一對男女認作父母,這是相遇。友情,兩個獨立靈魂之間的共鳴和相知,這是相遇。

相遇是一種緣。愛情,親情,友情,人生中最重要的相遇,多麼偶然,又多麼珍貴。

相遇和命運

茫茫人海裡,你遇見了這一些人而不是另一些人,這決定了你在人世間的命運。你的愛和恨,喜和悲,順遂和挫折,這一切都是因為相遇。

但是,請記住,在相遇中,你不是被動的,你始終可以擁有一種態度。相遇組成了你的外部經歷,對相遇的態度組成了你的內心經歷。

還請記住,除了現實中的相遇之外,還有一種超越時空的相遇,即在閱讀和思考中與偉大靈魂的相遇。這種相遇使你得以擺脫塵世命運的束縛,生活在一個更廣闊、更崇高的世界裡。

你究竟想要什麼

我們活在世上,必須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一個人認清了他在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並且在認真地做著這些事情,他就會獲得一種內在的平靜和充實。

在商場裡,有的人總是朝人多的地方擠,去搶購大家都在買的東西,結果買了許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還為沒有買到另外許多自己不需要的東西而痛苦。那些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麼的人,就生活在同樣可悲的境況中。

熱情和毅力

人要做成一點事情,第一靠熱情,第二靠毅力。我在各領域一切有大作為的人身上,都發現了這兩種品質。

首先要有熱情,對所做的事情真正喜歡,以之為樂,全力以赴。但是,單有熱情還不夠,因為即使是喜歡做的事情,只要它足夠大,其中必包含艱苦、困難乃至枯燥,沒有毅力是堅持不下去的。何況在人生之中,人還經常要面對自己不喜歡但必須做的事情,那時候就完全要靠毅力了。

愛和尊重

健全的人際關係和社會秩序靠的是尊重,而不是愛。道理很簡單:你只能愛少數的人,但你必須尊重所有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不是還有博愛嗎?不錯,但是,第一,無論作為宗教,還是作為人道,博愛都更是一種信念,在性質上不同於對具體的人的具體的愛;第二,不能要求社會所有成員都接受這個信念。

愛你的仇人——太矯情了吧。尊重你的仇人——這是可以做到的。孔子很懂這個道理,他反對以德報怨,主張以直報怨。

為什麼要想大問題

人為什麼活?人應該怎麼活?人有沒有靈魂?諸如此類,人生中的這些大問題都是沒有答案的。但是,一個人唯有思考這些大問題,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和生活準則,從而對生活中的小問題做出正確的判斷。

航海者根據天上的星座來辨別和確定航向。他永遠不會知道那些星座的成分和構造,可是,如果他不知道它們的存在,就會迷失方向,不能解決具體的航行任務。

婚姻必須共贏

在婚姻中,雙方感情的滿足程度取決於感情較弱的那一方的感情。如果甲對乙有十分愛,乙對甲只有五分愛,則他們都只能得到五分的滿足。剩下的那五分欠缺,在甲會成為一種遺憾,在乙會成為一種苦惱。

婚姻中不存在一方單獨幸福的可能。必須共贏,否則就共輸,是婚姻遊戲的鐵的法則。

人人可以寫自傳

在偉人的生平中,最能打動我的不是他們的豐功偉績,而是那些顯露了他們的真實人性的時刻。其實普通人也一樣,人人在生活中都有這樣的時刻,而這樣的時刻都是動人的。這使我相信,任何人只要願意如實地敘述自己人生中刻骨銘心的遭遇和感受,就都可以寫出一部精彩的自傳,其價值遠遠超過那種僅僅羅列豐功偉績的名人傳記。

讀書是自我發現

我在生活、感受、思考,把自己意識到的一些東西記錄了下來。更多的東西尚未被我意識到,它們已經存在,仍處在沉睡和混沌之中。讀書的時候,因為共鳴,因為抗爭,甚至因為走神,沉睡的被喚醒了,混沌的變清晰了。對於我來說,讀書的最大樂趣之一是自我發現,知道自己原來還有這麼一些好東西。

渺小的心

蘇格拉底的雕塑手藝能考幾級,康德是不是教授,歌德在魏瑪公國做多大的官……如今有誰會關心這些!關心這些的人是多麼可笑!對於歷史上的偉人,你是不會在乎他們的職務和職稱的。那麼,對於你自己,你就非在乎不可嗎?你不是偉人,但你因此就寧願有一顆渺小的心嗎?

判斷一個人有無靈魂的好機會

雨天,你打著傘,在一條狹窄的街道上行走。路上有積水,你盡量靠邊,小心翼翼,怕汽車駛過時水濺在你身上。你看不清駕車人的面孔,但這時你能格外分明地看清他的靈魂,或者說,看清他有沒有靈魂。有靈魂的駕車人一定會減速,生怕濺起水來。相反,一輛車呼嘯而過,濺你一身水,你可以有把握地斷定,裡面坐著一個沒有靈魂的人。

有做人尊嚴的人,一定也尊重他人。同樣,不把別人當人的人,暴露了首先不把自己當人。

假高貴

世上流行假高貴。房地產廣告充斥「至尊」、「華貴」、「頂級」之類的大詞眼。豪宅、名車、身價、權力、時尚,各種外在的東西被冒充為高貴的符號,到處招搖。這雄辯地證明,真高貴在今天何其稀缺。

真高貴的人也可以擁有財富和權力,但他知道,人的高貴在於靈魂,不在於這些外在的東西。相反,一個人倘若靈魂空虛、內心貧乏,就只剩下用外在的東西來為自己估價了。

不做網蟲

對今天青年人的一句忠告:多讀書,少上網。你可以是一個網民,但你首先應該是一個讀者。如果你不讀書,只上網,你就真成一條網蟲了。稱網蟲是名副其實的,整天掛在網上,看八卦,聊天,玩遊戲,精神營養極度不良,長成了一條蟲。

網蟲是什麼好名頭啊。做書蟲當然也不好。不過,書籍是人類精神財富的主要寶庫,你只要善於利用這個寶庫,吸取營養,就一定會發育良好,成為精神上強健的人。

我承認互聯網是一個好工具,然而,要把它當工具使用,前提是你精神上足夠強健。否則,結果只能是它把你當工具使用,誘使你消費,它賺了錢,你卻被毀了。

人生需要妥協

我們不妨去追求最好——最好的生活,最好的職業,最好的婚姻,最好的友誼,等等。但是,能否得到最好,取決於許多因素,不是光靠努力就能成功的。因此,如果我們盡了力,結果得到的不是最好,而是次好,次次好,我們也應該坦然地接受。人生原本就是有缺憾的,在人生中需要妥協。不肯妥協,和自己過不去,其實是一種癡愚,是對人生的無知。

換一個眼光看發怒者

先生事業不順,心情不佳,易發脾氣。太太一肚子委屈,惡語相向。我勸這位太太道:你何不換一個眼光看先生,把他當作病人?太太若有所悟,面露微笑。

其實,我們每一個人,至少在某個時刻,例如在發怒時,都是一個病人。如果我們能夠這樣去看別人,尤其是自己的親人,許多衝突都可化解。

從太想要的東西中跳出來

一樣東西,如果你太想要,就會把它看得很大,甚至大到成了整個世界,佔據了你的全部心思。一個人一心爭利益,或者一心創事業的時候,都會出現這種情況。我的勸告是,最後無論你是否如願以償,都要及時從中跳出來,如實地看清它在整個世界中的真實位置,亦即它在無限時空中的微不足道。這樣,你得到了不會忘乎所以,沒有得到也不會痛不欲生。

顛倒的個人主義

在人生追求上,中國人心中往往沒有自我,只有他人,大家在爭奪什麼,我也就要什麼。於是,名利場上熙熙攘攘,一片繁忙之景。

在公共道德上,中國人眼中往往沒有他人,只有自己,我做什麼,完全不顧及他人的感受。於是,公共場所吵吵嚷嚷,一片喧嘩之聲。

真正的好東西

只有你自己做了父母,品嚐到了養育小生命的天倫之樂,你才會知道不做一回父母是多麼大的損失。只有你走進了書籍的寶庫,品嚐到了與書中優秀靈魂交談的快樂,你才會知道不讀好書是多麼大的損失。世上一切真正的好東西都是如此,你必須親自去品嚐,才會知道它們在人生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看見那些永遠在名利場上操心操勞的人,我常常心生憐憫,我對自己說:他們因為不知道世上還有好得多的東西,所以才會把金錢、權力、名聲這些次要的東西看得至高無上。

色情的眼光

只用色情的眼光看女人,近於無恥。但身為男人,看女人的眼光就不可能完全不含色情。我想不出在濾盡色情的中性男人眼裡,女人該是什麼樣子。

同樣,女人一定也不願意男人看自己的眼光中不含一點色情,因為這意味著把她看成了一個無性之人,缺乏性的魅力。

留意內心的表態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把「認識你自己」理解為認識你的內在自我,那個使你之所以成為你的核心和根源。認識了這個東西,你就心中有數了,知道怎樣的生活才是合乎你的本性的,你究竟應該要什麼和可以要什麼了。

然而,內在的自我必定也是隱蔽的,怎樣才能認識它呢?我覺得我找到了一個方便的路徑。事實上,我們平時做事和與人相處,這個內在自我始終是在表態的,只是往往不被我們留意罷了。那麼,讓我們留意,做什麼事,與什麼人相處,我們發自內心感到喜悅,或者相反,感到厭惡,那便是內在自我在表態。就此而論,認清你自己最真實的好惡就是認識了你自己,而你在這個世界上倘若有自己真正鍾愛的事和人,就可以算是在實現自我了。

厭惡比喜好更深刻

厭惡比喜好更能反映一個人的本質。喜好的原因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出自心靈,也可以是緣於感官,可以是出自個性,也可以是緣於時尚。相反,厭惡往往是出自心靈深處和個性特質的一種不由自主的反應。

在社會關係領域,厭惡也比喜好屬於更深的層次。因為共同的喜好,人們結為同伴,因為共同的厭惡,人們才成為同志。

偉人的坦誠

天賦、才能、眼光、魄力,這一切都還不是偉大,必須加上真實,才成其偉大。真實是一切偉人的共同特徵,它源自對人性的真切瞭解,並由此產生一種面對自己、面對他人的誠實和坦然。

精神上的偉人必定是坦誠的,他們足夠富有,無須隱瞞自己的欠缺,也足夠自尊,不屑於用做秀、演戲、不懂裝懂來貶低自己。

常識和良知

今天我們最缺的不是偉大的理論,而是普通的常識,不是高超的信仰,而是基本的良知。所以,在我看來,最緊要的事情不是製造理論和奢談信仰,而是恢復常識和良知。

一個人倘若能夠堅持常識和良知,只說自己心裡真實的想法,不跟著別人胡說八道,也不口是心非,他就可以算是半個智者了。另外半個,則要看他有沒有天分。

謀財害命

惡人的謀財害命,是謀人之財,害人之命,這終究屬於少數。今日多的是另一種謀財害命——謀人世的錢財,害自己的性命。其中又有程度的不同。最顯著者是謀不義之財,因此埋下禍種,事未發則在恐懼中度日,事發則坐牢乃至真的搭上了性命。但是,這仍然屬於少數。最多的情形是,在無止境的物質追求中,犧牲了生命純真的享受,敗壞了生命純真的品質。這一種謀財害命,因為它的普遍性和隱蔽性,正是我們最應該警覺的。

自由是精神生活的範疇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賴於物質的東西,人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謂不依賴,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是一種精神境界。窮人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生存受制於物質。那些沒有精神目標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為他的全部心靈都受制於物質。自由是精神生活的範疇,物質只是自由的必要條件,永遠不是充分條件,永遠不可能直接帶來自由。

無論個人,還是人類,如果謀求物質不是為了擺脫其束縛而獲得精神的自由,人算什麼萬物之靈呢?

財富和文化

先秦是中國文化的黃金時代,古希臘是歐洲文化的黃金時代,皆大師輩出,誕生了光照兩千多年的精神寶庫。可是,若要比GDP,那個時候哪裡比得過今天!由此可知,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之間,在財富和文化之間,完全不存在正比例關係。我甚至敢斷言,在某種意義上倒是存在反比例關係,因為一個時代倘若把財富當作首要價值來追求,文化的平庸是必然的趨勢。

價值觀的力量

價值觀的力量不可小看。說到底,人在世上活的就是一個價值觀。對於個人來說,價值觀決定了人生的境界;對於國家來說,價值觀決定了文明的程度。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利益的衝突只導致暫時的爭鬥,價值觀的相悖才造成長久的鴻溝。

所以,在價值觀的問題上,一個人必須認真思考,自己做主。真正可驚異的是,我們時代的價值觀竟然變得如此單一,大家說著做著的都是一個字:錢!錢!錢!

最可靠的財富

世上有一樣東西,比任何別的東西都更忠誠於你,那就是你的經歷。你生命中的日子,你在其中遭遇的人和事,你因這些遭遇產生的悲歡、感受和思考,這一切僅僅屬於你,不可能轉讓給任何別人,哪怕是你最親近的人。這是你最珍貴的財富,而只要你珍惜,也會是你最可靠的財富,無人能夠奪走。相反,如果你不珍惜,就會隨歲月而流失,在世界任何地方都找不到了。正因為此,我一直主張人人養成寫日記的習慣。

相比之下,金錢是最不可靠的財富。金錢毫無忠誠可言,它們沒有個性,永遠是那副模樣,今天在你這裡,明天會在別人那裡,後天又可能回到你這裡。可是,人們熱衷於積聚金錢,卻輕易揮霍掉僅僅屬於自己的經歷,這是怎樣的本末倒置啊。

電波中有多少廢話

大街上,常常看見有人邊走邊打手機。走近一聽,說的往往是雞毛蒜皮的事,比如,家庭婦女在說午飯吃了什麼,某個菜怎麼做,姑娘在說逛了什麼商場,看了什麼電影,當然,商人在說生意上的事,在討價還價。我很驚異,即使見了面,我也沒有這麼多話要說,也不會說這些事。

因為手機的普及,有多少廢話在無線電波中傳送啊。

不要企圖改變對方

婚姻中的一個原則:不要企圖改變對方。

兩口子爭吵,多半是因為性格的差異,比如你性子急,我性子慢,你細心,我粗心,諸如此類。吵多了,便會有怨恨,責備對方總也改不了。可是,人的性格是難變的,只能互相適應,民間的智慧稱作磨合。仔細分析,比起性格差異來,要對方改變的企圖是爭吵的更重要原因。如果承認差異,在此基礎上各方調整自己的態度,許多爭吵都可以平息。

做事的境界

做事有兩種境界。一是功利的境界,事情及相關的利益是唯一的目的,於是做事時必定會充滿焦慮和算計。另一是道德的境界,無論做什麼事,都把精神上的收穫看得更重要,做事只是靈魂修煉和完善的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做人。正因為如此,做事時反而有了一種從容的心態和博大的氣象。

從長遠看,做事的結果終將隨風飄散,做人的收穫卻能歷久彌新。如果有上帝,他看到的只是你如何做人,不會問你做成了什麼事,在他眼中,你在人世間做成的任何事都太渺小了。

幸福和道德

哲學就是價值觀。柏拉圖哲學的核心範疇是「善」(也可翻譯成「好」),他筆下的蘇格拉底總是在討論一個問題:什麼是好的生活?「好」有兩個層次:一是快樂,即幸福;二是正當,即道德,二者構成了價值觀的兩大主題。在中國哲學中,道家側重討論前者,儒家側重討論後者。

我的價值思考的出發點是:生命和精神是人身上最寶貴的東西,幸福和道德都要據此衡量。我得出的結論是:幸福在於生命的單純和精神的豐富,道德在於生命的善良和精神的高貴。

不可割斷孩子與自然的聯繫

孩子天然地親近自然,親近自然中的一切生命。孩子自己就是自然,就是自然中的一個生命。

然而,今天的孩子真是可憐。一方面,他們從小遠離自然,在他們的生活環境裡,自然最多只剩下了一點兒殘片。另一方面,他們所處的文化環境也是非自然的,從小被電子遊戲、太空動漫、教輔之類的產品包圍,天性中的自然也遭到了封殺。

我們正在從內外兩個方面割斷孩子與自然的聯繫,剝奪他們的童年。他們遲早會報復我們的!

什麼是知識分子

一個人僅僅有了大學本科或研究生學歷,或者有了某個領域的知識,他還不能算是知識分子。依我之見,一個人唯有真正品嚐到了智力生活的快樂,從此熱愛智力生活,養成智力活動的習慣,一輩子也改不掉了,讓他不學習不思考他就難受,這樣的人才叫知識分子。

父母怎樣愛孩子

做父母的很少有不愛孩子的,但是,怎樣才是真愛孩子,卻大可商榷。現在的普遍方式是,物質上無微不至,功課上步步緊逼,精神上麻木不仁。在我看來,這樣做不但不是愛孩子,而且是在害孩子。

真愛孩子的人,一定會努力讓孩子有一個幸福的童年,以此為孩子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礎。具體怎麼做,我說一說我的經驗供參考。要點有三:其一,捨得花時間和孩子遊戲、閒談、共度歡樂時光,讓孩子經常享受到活生生的親情。其二,盡力抵制應試教育體制的危害,保護孩子天性和智力的健康生長。其三,注意培育孩子的人生智慧和獨立精神,不是給孩子準備好一個現成的未來,而是使孩子將來既能自己去爭取幸福,又能承受人生必有的苦難。

站得正和跳得出

人生在世,既能站得正,又能跳得出,這是一種很高的境界。在一定意義上,跳得出是站得正的前提,唯有看輕沉浮榮枯,才能不計利害得失,堂堂正正做人。

如果說站得正是做人的道德,那麼,跳得出就是人生的智慧。人為什麼會墮落?往往是因為陷在塵世一個狹窄的角落裡,心不明,眼不亮,不能抵擋近在眼前的誘惑。佛教說「無明」是罪惡的根源,基督教說墮落的人生活在黑暗中,說的都是這個道理。相反,一個人倘若經常跳出來看一看人生的全景,真正看清事物的大小和價值的主次,就不太會被那些渺小的事物和次要的價值絆倒了。

2008.9-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