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今文學網 > 生命的品質 > 第七輯 我們都是倖存者 >

第七輯 我們都是倖存者

越是面對大苦難,就越要用大尺度來衡量人生的得失。在歲月的流轉中,人生的一切禍福都是過眼煙雲。在歷史的長河中,災難和重建乃是尋常經歷。造化撥弄人類的命運,我們都是倖存者。用這個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災者都是我的親人。用這個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間紛爭的狹隘和渺小。

我們都是倖存者

2008年中國的大事件不是奧運,而是地震。這是誰也沒有料到的。5月12日的特大地震一下子把國人投入舉國的震驚和悲痛之中,也使得圍繞奧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變得輕若鴻毛。

在大自然突降的巨災面前,人類是多麼無助,人的生命是多麼脆弱。美麗富饒的四川盆地,善良知足的四川人,一剎那之間,禍從天降,天崩地裂,無數的生靈被吞噬。有多少個家庭,曾經和我的家庭一樣,在天倫之樂中過著平凡的日子,突然就消失得無影無蹤了。有多少個孩子,曾經和我的孩子一樣,在無憂無慮中唱著黎明的歌曲,突然就沉落在永恆的黑夜裡了。

最讓我心痛的正是孩子,震區中不知還有沒有未倒塌的校舍,孩子們整校整校地被掩埋,為什麼犧牲最慘重的偏偏是「祖國的花朵」!相比之下,那些突然成了孤兒的孩子幾乎算是幸運的了,雖然他們那天真又驚恐的眼神格外刺痛我的心,我的耳邊始終響著一個從廢墟中救出的一歲半孩子的聲音,剛咿呀學語的她反覆說著同一句話:「找爸爸!找媽媽!」

五天來,我天天注視著來自災區的報道。在大悲憫、大勇敢的溫家寶總理指揮下,營救一直在全力進行。然而,誰都明白,廢墟下的一息尚存者只有一部分能被救出,也許只是一小部分。我覺得自己彷彿也在廢墟下,由於營救的困難,或者乾脆由於未被營救者發現,正在絕望地死去。現在所能統計的只有已經獲救的人數和確見屍體的人數,而真正可怕的是這兩者之間的數字,雖然生死不明,其實凶多吉少。

五天來,我寫不出任何文字。此時此刻,一切文字的表達都是虛偽。我甚至覺得,我的生存也是莫大的奢侈。我唯一能夠原諒自己的理由是,我也是一個倖存者。是的,我,你,每一個活著的人,我們都是倖存者。震中在四川汶川,不在我居住的地方,這不過是碰巧罷了。我生活在北京,而不是四川震區,這不過是碰巧罷了。我只是僥倖逃過了一劫而已。災難完全可能落在我的頭上,倘若那樣,我也只好承受。大自然生我養我,一旦降災於我,我必須承受,這原是生命的題中應有之義。斯多噶派的主張是對的:人只能順應自然。如果死的是我,那就死吧,用不著說什麼了。現在,既然仍僥倖地活著,就好好地活,不必為此感到負疚。況且對於任何活著的人來說,死是遲早的事,倖存只是暫時的。然而,正是在這暫時的倖存中,我們一邊懷念死者,一邊唱響了生命的凱歌。

我這樣說,既是對我自己的解嘲,也是對這次震災中那些真正的倖存者的勸慰。我當然知道,我們身受的苦難不可同日而語。但是,越是面對大苦難,就越要用大尺度來衡量人生的得失。在歲月的流轉中,人生的一切禍福都是過眼煙雲。在歷史的長河中,災難和重建乃是尋常經歷。

造化撥弄人類的命運,我們都是倖存者。用這個眼光看自己,我更真切地感到了一切受災者都是我的親人。用這個眼光看世事,我更清晰地洞察了一切人間紛爭的狹隘和渺小。最後我忍不住要加上一句:對於那些把今年奧運和這次地震的意義都歸結為愛國主義的傢伙,我完全無話可說,只有徹底地蔑視。

2008.5

震災中的札記

一、中國對不起你們

汶川大地震舉世震驚,舉國悲慟,來自災區的消息牽動著每一個中國人的心。在所有的報道中,最讓我心痛的是那裡的孩子,最讓我感動的是那裡的教師。

在這次震災中,震區幼兒園、小學、中學大批校舍倒塌,而救援人員在各處都看到了一個相似的畫面:廢墟的某個角落裡,一位教師,男的或女的,年長或年輕,彎曲的身軀已經僵硬,背脊上頂著塌落的屋樑,而在他(她)的臂彎下,在用自己生命撐起的小小空間裡,數目不等的孩子得以倖存。

這個畫面已經牢牢地定格,將永遠保存在國人的記憶裡,保存在歷史的案卷中。

還有的教師,在屋子倒塌前拚死救出了盡可能多的學生,自己來不及逃脫,被埋在了廢墟中。

在這些為救學生而遇難的教師中,好幾位年輕教師遺下了幼小的兒女。一個小學女教師在救出十三名學生後殉職,我們聽見了她一歲半女兒的號哭,一聲聲令人心碎:「找爸爸!找媽媽!」

有一些老師雖未遇難,但在救出許多孩子的同時,永遠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地震時,一所幼兒園的孩子們正在午睡,值班的女教師一手一個抱出兩個孩子,未及返回,房屋倒塌,睡在同一間教室裡的她自己的孩子被掩埋。孩子的屍體挖出後,她發出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娃娃,媽媽來不及啊……」

這些最可敬的人,他們基本上是農村鄉鎮學校的教師,一直生活在社會的底層,過著平凡而辛勞的日子。然而,在患難的時刻,正是他們身上閃射出了最耀眼的人性的光芒。

對於全國鄉鎮學校的教師和學生,我要說一句:中國對不起你們!在平時,你們得到的關愛最少,在災時,你們遭受的禍害最烈。如果平時對你們多一些關愛,比如讓你們的校舍少一些危房,你們現在一定不會有這麼慘重的傷亡。面對你們在震災中的表現,我感到的不只是敬意,更是深深的負罪感。倘若如此慘重的教訓仍不足以使國人警醒,切實地改善你們的境況,國人之罪孽將無可救贖!

二、悲壯的親情

當我把目光從學校轉向震區中的家庭時,我看到的是用彎曲的身軀保護孩子的同樣的死亡姿勢。下面是其中的幾個鏡頭——

一個年輕的媽媽蜷縮在廢墟中,她低著頭,上衣掀起,已經沒有呼吸,但雙手仍懷抱著一個三四個月的女嬰,她正含著媽媽的乳頭在吮吸,紅撲撲的小臉與媽媽粘滿灰塵的雙乳形成鮮明的對照。

另一個年輕的媽媽雙膝下跪,雙手撐地,向前匍匐的身體已被壓得變了形,身下躺著一個三四個月的男嬰,包裹嬰兒的小被子裡塞著一部手機,屏幕上是媽媽留下的一條短信:「親愛的寶貝,如果你能活著,一定要記住我愛你!」

在一處廢墟中,一個男子頂著斷梁,身下是一個老婦,老婦也是俯身向下,雙手緊緊地摟著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小女孩還活著,而父親和奶奶都已經死去。

人啊,在生命的最後時刻,最割不斷的是對孩子的愛,平凡的父母在此時見其偉大,溫馨的親情在此時見其悲壯。

三、寄語災區的孩子

現在,我要對災區的孩子說幾句話。

孩子們,你們中有一些人成了孤兒,有一些人成了傷殘,許多人失去了親人、同伴和家園,你們全體的心靈都刻下了創傷。在生命的早年,你們突然遭受了巨大災禍,你們的生活突然發生了巨大改變。但是,你們畢竟活下來了,你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你們要相信,你們完全有好好活下去的理由和條件。

你們要相信今天的中國政府。在這次抗震救災中,政府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責任心、行動能力和人道主義精神,值得你們予以信任,它應該會對你們負責到底的。

你們要相信人間的愛。那些為保護孩子而遇難的老師和父母,他們所保護的不只是自己的學生和兒女,也是你們。他們對孩子的愛同樣存在於活著的許多大人身上,許多你們不相識的大人已經在心中把你們喚作自己的孩子,隨時會向你們伸出保護的手臂。

你們要相信時間是最高明的醫生。你們長大了就會知道,苦難是人生的尋常遭遇,它阻擋不了生命的腳步。隨著時間的推移,一切傷口都會癒合。如果你們足夠堅強,苦難的經歷還會成為你們的精神財富。

你們要相信你們自己。你們正處在生長期,你們身上有著最旺盛的生命力,它是任何災難都打不敗的。猶如一場冰雹襲擊,有一些嫩苗被打死了,而那些倖存的嫩苗仍將茁壯生長,你們就是倖存的嫩苗。

孩子們,我相信你們,你們一定會好好活下去的。

四、網友評論摘錄

在《我們都是倖存者》一文的結尾,我忍不住加上了一句話:「對於那些把今年奧運和這次地震的意義都歸結為愛國主義的傢伙,我完全無話可說,只有徹底地蔑視。」此文在博客上發表後,我在網友的評論中看到,這一句話使一些人憤怒,另一些人困惑。但是,我感到欣慰的是,更多的人是理解我的意思的,替我說出了當時我未說的理由。

請允許我在這裡摘錄部分網友的評論。

「那是生命對生命的關懷,人對人的關懷,這理由已經足夠了,這視角不『假高』但真。看見那麼小的生命臉上的泥土和血漬,你眼角濕潤了,因為你是人,不是因為你愛國。從小被灌輸了太多愛國主義的東西,似乎如此光榮,人們懼怕別人說自己不愛國,而這些懼怕的人是活在道德或政治的標尺下,那心,早已不是自己的。」

「我們都是倖存者和過客,我們恰巧降落在這個時代、這個國家、這個地方。我們生命的全部意義就是好好活著。不論遇到禍福哀樂,都無須把自己的情緒拿出來放大矯情,因為生活是你自己的,不是演給別人看的戲,最終只要對自己的生命有個交代就足夠了,一切都與任何『主義』無關!」

「假若你順著愛國主義這條思路想的話,那麼你需要一個假想的敵人,這不大好吧,老天,自然,我們好像打不敗它呀……我們不要把自己的團結迷幻似的以為是要顯示給那些不友好的人看。」

「這次,感動全世界的首先是那麼多孩子的死!繼之是全民族爆發出的巨大同情心,完全出乎意料,這個正在原始市場經濟中瘋狂追求功利的國家,會有那麼多的淚水,那麼多義無反顧的志願人員。災難和救災觸碰到了中國人民人性的最深處,同樣也觸碰到了全世界人民人性的最深處,所以才會使得圍繞奧運發生的一系列事件變得輕若鴻毛。這次,我們民族對災難的反應展現給世界的是真實人性的反應,而不是扭曲的,與在緬甸和唐山發生的正相反。此時,我們突然發現我們的民族原來仍然蘊藏著巨大而強烈的悲憫,就為了這巨大而強烈的悲憫,我們很願意做這民族的一員,雖然損失慘重,我們反而覺得民族更有希望!世界突然發現,這個民族竟然仍然蘊藏著巨大而強烈的悲憫,就為了這巨大而強烈的悲憫,全世界的人民和政府同情並強烈地支持我們。」

「地震發生後,有悲憫情懷的人的第一感知不是出於我愛國我才悲痛才給予幫助,那是一種人性的本能,那是人間的大愛。」

「這是深埋於人類本性中的善良,借助災難時刻給人類的一個天啟!」

「人性的善良遠比震天動地的民族主義吶喊有力得多。」

「因這次災難而展開的思考一定是直指人性深處的,一定是投入巨大情感和智慧的,一定是跨越世代的,而且,一定是全人類的,而不僅僅是中國的。」

「我們說愛國主義遠遠不能涵蓋我們對人性大愛的思考,並非說不應該提升中華民族的愛國主義情操。我們反對的是把奧運和這次地震的意義全部都歸結為愛國主義,因為要歸結的話,包括愛國主義在內,最終都將歸結到人生根本價值的大尺度的衡量上來。」

「中國不缺少愛國主義的激情,缺少的是一種真正尊重生命的文化。」

這些話都說得多麼好,把反對歸結為愛國主義的理由說得多麼透徹,又多麼明白易懂。對於那些熱衷于歸結的人,網友們的批評很尖銳,但也很中肯:

「他們將以極大的憤慨對您的『混話』表示不滿,因為在他們乾乾淨淨的頭腦裡,抽像的國家才是他們的最愛。」

「把此次災難中深層人性的表現解讀成愛國主義,甚至發作成民族主義的吶喊,那真是我們民族的大不幸,人類的大不幸。」

「感動世界的不是災難中舉國團結一致的民族主義的吶喊,舉國團結一致的民族主義的吶喊只會嚇壞全世界善良的人們。」

「看了一部分網民的評論,就知道中國的災難還沒有結束。一個沒有信仰的靈魂是多麼地可怕!」

我要向我所摘錄的以上文字的作者道謝和致敬,你們的水準使我的博客蓬蓽增輝。

2008.5

愛生命比愛國更根本

震災之前,國人的興奮點在奧運。爭取到奧運的主辦權,的確不容易,對此在乎是合乎情理的。但是,多麼在乎也不要有失風度,用不著弄得緊張兮兮的。按我理解,奧運本來的宗旨,一是健康,是對生命的珍愛和讚美;二是和平,是拆除民族仇恨和意識形態對立的樊籬,全人類在生命立場上的和解與團結。主辦國誠然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展示國家實力和能力,增進國家利益和聲譽,但要把握好分寸。其實,主辦國的舉止越是體現出奧運本來的宗旨,就越能夠從根本上增進國家的利益和聲譽。相反,只有愛國主義這一根筋,到處看到敵意,經常防衛過當,反而招人鄙視。尤其像我們這樣一個自信、正在崛起的大國,更應該通過奧運這個平台,向世界展示我們的從容的大國心態和開闊的全球胸懷。正因為愛中國,我才蔑視某些一根筋的愛國主義者,他們的言行恰恰是在損害中國。

人們本可期望,大自然突降的災難也許會促使這些人反思,不料他們刺耳的聲音不但沒有沉寂,反而掀起了新一輪更高亢的吶喊。不錯,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國人顯示了多年未見的非常感人的團結精神和凝聚力。但是,把在自然災難面前迸發的這種團結精神和凝聚力歸結為愛國主義,絕不是拔高,而是貶低。與奧運相比,面對巨大的自然災難,愛國主義這把尺子就更顯其狹窄了。震災中生命所遭受的毀滅和創傷,在我們身上喚醒的最可貴的東西是什麼?首先是真實的人性,是人性中的善良,是對一個個活生生的個體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豈不是人之為人的最基本的品質嗎?豈不是人與人得以結合成人類、社會、民族、國家的最基本的因素嗎?與愛國主義相比,在人性層次上,它是更深刻的東西,在文明層次上,它又是更高級的東西。就說愛國主義吧,一個人如果不是一個善良的人,他會是一個好中國人嗎?如果一個國家的成員普遍缺乏對生命的同情和尊重,這會是一個好國家嗎?它還值得我們愛嗎?人性比民族性更根本,愛生命比愛國更根本,這是多麼簡單的道理。真正令人費解的是,某些人的頭腦怎麼會與這麼簡單的道理如此格格不入,以至於非要在人性光輝終於閃亮之處高喊民族主義口號不可。

事實上,自鴉片戰爭以來,我們從來不缺少愛國主義熱情,列強的侵略迫使我們把國家富強看作頭等重要的事情,這有其歷史的必然性和合理性。然而,正是一百多年來的歷史表明,在愛國主義的基礎上不可能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因而也不可能真正使國家富強。在這次抗震救災中,國人的表現是大大超越於愛國主義的,我之所以堅決反對把震災的意義歸結為愛國主義,正是因為我不願意看到,這個超越於愛國主義的最可貴的東西遭到歪曲和湮滅,不能產生應有的積極結果。

不分國家和民族,人皆是生命,人性中皆有愛生命的本能以及推己及人對他人生命的同情,區別在於能否使這個基本人性在社會制度中體現出來並得到保護和發揚。西方的歷史表明,現代文明社會的整座大廈就是建立在這個基本人性的基礎上的。正如亞當·斯密所指出的,同情是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正義和仁慈這兩種基本的道德。同樣,尊重個體生命是法治社會的出發點,法治的目的就是要建立一種最大限度保護每個人的生命權利的秩序。在我們以儒家為主體的文化傳統中,所缺少的正是尊重個體生命這樣一個極其重要的觀念。因此,在道德領域,儒家的「仁」最後落實為「孝」和「忠」,所強調的始終是忠君愛國,是個人為集體和國家而犧牲。在社會秩序方面,則是長達數千年的人治即家長式統治,長官意志支配一切。現在,我們正在實現社會轉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開路,但這個轉型必須有另兩個轉型配套,方能成功。其一是人治秩序向法治秩序的轉型,其二是以忠君和愛國為核心的道德向以正義和仁慈為核心的道德轉型,如上所述,這兩個轉型(其實也包括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都是建立在對個體生命的尊重的基礎上的。

汶川大地震發生以後,災區的悲慘情景和感人故事通過電視畫面即時呈現在國人眼前,一下子把國人投入到巨大的悲痛和感動之中,出現了自發的捐款、獻血、救助之熱潮。我曾經為當今社會對生命的普遍冷漠感到痛心、寒心乃至灰心,現在我看到,同情的種子仍深藏在人性中,在大災難的震撼下迅速復甦了,這使我感到欣慰。然而,我擔心的是,在悲痛和感動逐漸淡去之後,由大災難喚醒的生命對於生命的同情能否長久保持下去,成為社會的一種健康的常態,抑或只是一時的亢奮,大家又回到了以前的冷漠?這是我們痛定思痛最應認真思考的問題。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尊重個體生命這個最基本的價值觀念終於清晰地浮現在國人眼前了,我們不應該再去遮蔽它,相反應該格外強調它、愛護它,使它更清晰、更牢固,真正深入人心。唯有如此,我們在實現社會轉型時才會有明確的指導思想。反過來說,只有成功地實現了社會轉型,對生命的同情和尊重才會成為國人普遍而持久的價值觀。

2008.6

保存大地震的真實歷史

——在央視《銘記》研討會上的發言

李侖讓我來參加這個會,我很猶豫。對於電視,我不但不是專家,連普通觀眾也不是,基本不看電視。《銘記》系列節目,我只看了送來的這張盤,四十七個節目裡只看了五個。想上網補課,好像因為缺一個軟件,視頻打不開。李侖很有紳士風度,請我參加活動,我能感到他非常希望我來,同時又不給我絲毫壓力,來不來完全隨我。以前已經有過一次,我想,這次我再不來,我就太沒有紳士風度了,於是硬著頭皮來了。當然,鑒於這種情況,我肯定不是作為專家來參加研討會,而只是作為一個不合格的觀眾來發表一點感想。

汶川大地震期間,央視的出色表現有目共睹,在國內外贏得了廣泛讚揚和高度評價。第一時間到達現場,對災情和抗震救災實況進行快速、持續、具體、形象的報道,正是通過這些報道,國人與災區之間的距離大大縮短了,普遍產生了也如同親臨現場一樣的切身感受。這次震災中,國人之所以會表現出前所未有的人性關懷和救助熱情,央視功不可沒。

如果說報道災情是央視為大地震做的一件大好事,那麼,我認為,現在通過這個《銘記》系列片來保存歷史,便是央視為大地震做的另一件大好事。汶川大地震正在成為歷史,它是我們民族歷史上的一個極其重大的事件,值得好好保存。保存歷史有兩種方式。一是歷史學家的方式,理性的方式,就是各種數據、實物的搜集、保護和研究,目前這是政府部門和有關專家的工作。另一是藝術家的方式,感性的方式,《銘記》屬於這種方式。歷史是民族的記憶,而民族的記憶是由無數個人的記憶組成的。只有宏觀的數據和資料,沒有個體記憶,歷史就成了空洞的東西,實際上並不能復原歷史的真實面貌。但是,記憶是非常靠不住的東西,容易淡化、遺失和走樣,必須及時搶救。《銘記》做的就是搶救記憶的工作,而且做得非常及時,在震災發生不到一個月就開始播出節目了,表明了央視對於歷史的高度責任心。這次震災有許多親歷者,包括政府官員、記者、志願者、遇難者家屬和廣大災區民眾,而由於數碼器材的普及,許多非專業人士都留下了圖像記錄,這是一個有利條件。困難在於,如何把這些分散的記憶和資料彙集起來,從中整理出一部部有不同個性和視角的有價值的口述歷史。

作為媒體,央視做這個工作當然是要講究傳播價值的,問題是如何把傳播價值與歷史價值統一起來。我本人認為,這兩者並不矛盾,完全可以統一,統一的基礎就是真實性。傳播要求當下能夠打動人,吸引觀眾,而真實是最能夠打動人的。歷史的最低要求和最高要求都是真實,不真實就不是歷史,遲早會被推翻,不可能長久保存。所以,我認為,做這個節目,最重要的是真實。真實,包括事件的真實和人性的真實。我的建議是,為了做到真實,在這兩方面都不要有意識形態的預設、價值觀的預設,應該採取價值中立的立場。比如說,在事件方面,在選擇題材時不要只尋找感人的、光明的事例。在這一點上,我不贊同剛才那位專家說的要「淡化傷痛,留住美好」。大地震畢竟是一個災難、一個悲劇,許多人的遭遇只是悲慘,無光明可言,這是最基本的事實。如果漏掉了那些在震災中徹底消失了的村莊和家庭,那些成片倒塌的鄉村學校和大批遇難的孩子,反映出的就不是大地震的真實情況,就是對歷史的不忠實。有些案例也許不宜播出,但不妨拍攝完成,作為內參版保存。又比如說,在人性方面,一定要讓被採訪者講自己當時最真實的經歷、想法和感受,不但不要進行意識形態的誘導,諸如愛國主義之類,而且要化解他們可能有的顧慮或意識形態語言定式。在我看到的幾個節目中,我覺得在這方面做得相當好。

開頭我說,我基本不看電視。但是,大地震期間是例外,我也是天天守在電視機前。現在,我要再加上一個例外,以後爭取每期《銘記》都看。我欣賞你們的事業,祝你們成功。

2008.7

愛國的平常心

——答《父母》雜誌

1.您認為,我們幾千年文化中最值得傳承的是什麼?

儒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道德修養和操守的重視,把自我完善看作人生最高目標。做一個好人,這本身就是價值,就是目的,至於別人是否知道,會不會表揚你,在社會上能否得到好報,都不重要。另外,儒家看重家庭和親情,如果剔除了宗法等級觀念,在現代生活中也能起好作用。道家思想中,我最讚賞的是對個人精神自由的重視,把自我實現看作人生最高目標。人活在世上,要超脫功利和習俗,活出自己的真性情。在現在這個急功近利的社會裡,這尤其可貴。

2.您認為孩子最應該知道的關於中國的概念是什麼?

一個我們祖祖輩輩繁衍和生長的地方,一個生我養我的地方。無論走到哪裡,我的身體裡總是流著中國人的血。無論到什麼時候,我的子子孫孫的身體裡永遠流著中國人的血。總之,是民族的概念,血緣的概念。這是最本質的東西,制度會變,意識形態會變,這個東西不會變。

3.您認為孩子最需要知道的歷史人物和事件有哪些?(5個以內就好)

孔子(中國主流文化傳統的奠基人)、莊子(中國最智慧的哲學家)、秦始皇(中國歷史上影響最深遠的政治家)、玄奘(中國最認真的學者和信仰者)、蘇軾(中國最有才情、最可愛的文學家)。

4.您會通過什麼樣的方式讓自己的孩子瞭解中國?

閱讀和旅行。根據年齡和理解力,推薦合適的古典作品,不讓她背誦,而是與她討論和交流。假期帶她去旅遊,多走一些地方,不必名山大川,國界之內哪裡不是中國。

5.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強調愛國的意義是什麼?

要有平常心,我認為不必刻意強調愛國。過去我們在大國心態和弱國心態的雙重支配下,自大又自卑,排外又媚外,出盡了洋相,也吃夠了苦頭。今天仍有相當多的青年,一面高喊過激的愛國口號,一面費盡力氣要出國定居,這應該怪不當的引導。做人要自愛自尊,作為民族也如此,而自大和自卑都是自尊的反面。兩極相通,狹隘民族主義是很容易變成民族虛無主義的。正是在日益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更應該也更有條件用全球的、人類的眼光來看中國,更好地辨別中國文化的精華和糟粕,認識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從而建設一個更偉大的中國。在我看來,這才是真正的愛國。

2008.9

中國人的「比賽精神」

——答友人問

1.好多中國人(包括藝術家和知識分子)在國外媒體上說,奧運會對中國社會是一個「很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它會改變中國人的精神狀態和思想。你覺得呢?

我不認為奧運有這麼神奇的力量,把奧運的作用誇大到這般程度,我覺得挺可笑。中國社會的轉折,包括政治和經濟體制的改變,人的思想觀念和精神狀態的改變,是一個長期的艱難的過程。如果舉辦一次奧運就能使中國社會發生重要轉折,中國社會的轉折也太容易了。

現在的世界上,無論哪個國家爭取主辦奧運,主要動機都是國家利益,中國也不例外。奧運的實際意義,對於政府來說是政治,對於參與其事的商人來說是金錢,對於大眾來說是娛樂,如此而已。

2.總的來說,奧運準備工作已經幫助中國社會變得更開放、自由、文明,還是讓政府把社會控制得更嚴?奧運後會怎麼樣?

我不瞭解奧運準備工作的具體情況。一般來說,中國承辦大型國際活動,政府會做兩方面的努力。一方面,會對民眾進行一定的文明禮儀教育,希望民眾的表現給國際社會留下良好印象。另一方面,會對可能「鬧事」的人員加強控制,杜絕其「鬧事」的機會。這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國際形象」。這些都是常規,是「面子」上的事。

長遠來看,中國主辦奧運對於中國走向更加開放、自由、文明是有好處的。就像中國加入WTO和一系列國際條約一樣,中國承辦這類大型國際活動多了,就會促使中國越來越熟悉和遵守世界大家庭的共同遊戲規則,而這就意味著中國變得更加開放、自由、文明。

3.中國人的「比賽精神」非常強,不只在體育方面。為什麼成為「第一名」對人們有這麼重要?在現在的社會裡,什麼叫「成功」?

你的問題指出了中國人當今的一個大毛病,就是急功近利。為什麼做「第一名」這麼重要?因為可以得到巨大利益,可以成為大名人、大明星,可以掙到大錢啊。中國人的「比賽精神」集中在有形的名和利上了,而在無形的領域,對於個人內在的優秀、個人能力的生長和心靈的快樂,則非常缺乏「比賽精神」。這就是問題之所在。

我本人認為,真正的成功是以優秀為前提的,是一個人做自己喜歡做的事並且把它做得最好。因此,我一直主張,應該把優秀作為人生的主要目標,而把外在的成功即名利僅僅看作優秀的副產品,對之持超脫的態度。我經常在我的文章和講演中宣傳這個觀點,但願會有些作用。

功利的「比賽精神」表現在國際舞台上,就是一種淺薄的民族虛榮心,特別在乎表面或次要事情上的名次,諸如體育之類。這是一種低級的「比賽精神」。什麼時候我們正視中國在教育、科學、醫療、環保、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等方面的落後狀況,在這些事情上恥於當最後幾名,爭取當前幾名,我們就有高級的「比賽精神」了。

2008.3

不談奧運

從奧運預熱,到開幕式舉行,不斷有媒體約稿或採訪,我都謝絕了。現在,閉幕式也已開過了。好幾位網友在我的博客上留言,希望聽到我對本屆奧運的評論,他們一定詫異我為何不置一詞。看來,我應該做一個交代。

其實原因很簡單,我之所以不談奧運,只因為我不是一個對任何事情都能發表意見的人,哪怕這件事情成了當下最熱門的話題。照我設想,一個人愛看奧運比賽,無非一是對某些體育項目本身感興趣,二是對輸贏感興趣,而我兩者都不。我太太是一個足球迷,談起她崇拜的球星來如數家珍,看賽時大呼小叫,激情澎湃,令我既欽佩又不解。我頂多看一看體操,不是看得懂,只是覺得美。許多人好像主要是看輸贏,關心金牌的數目,我對他們就只有不解了。輸贏對於參賽的運動員是重要的,可是,對於觀眾重要嗎?不管誰輸誰贏,精彩不就行了嗎?對於國家重要嗎?不管金牌多少,國家會因此發生什麼變化嗎?

我絲毫不低估奧運的意義。古希臘留給世界兩大精神遺產:一是愛智慧,體現為哲學;二是愛生命,體現為奧運。很多人喜歡奧運,很少人喜歡哲學,古希臘就如此,這很正常。

中國辦奧運,這個資格來之不易。我的想法是,作為承辦國,第一要有責任心,第二要有平常心,二者互相平衡。從責任心看,我們很努力,連政府也當作頭等大事來抓,一切為之讓路,沒的可說。從平常心看,開始時缺了點,後來主觀上相當注意了。包括開幕式,雖是張藝謀一貫的民族文化強符號和大排場,但非常用心地淡化了其民族主義意味。中間出了劉翔退賽這檔子事,我覺得也應該持平常心,用不著痛心疾首,體育不過是體育,本不該讓劉翔承擔體育之外的太多重負,現在他反倒解脫了。

中國人好面子,做了一回最慷慨的東道主,客人們非常滿意,一片讚揚聲。現在,筵席散了,大家可以鬆口氣了。下一屆在倫敦,看報道,英國人很狡猾,強調不和北京比規模,要簡單和歡樂,投資重在可持續。我聽出的話外音是:咱才不這麼憨呢。

2008.8